您好!今天是:2025年-3月30日-星期日
近几个月来,一首爱国诗歌“我爱你”在网络上流传。作者是旅法作家边芹。她自谓“这是一首无处刊印的诗,是如今文人墨客鄙之不及的主题”,然而这首诗却在网络上到处传颂。朗诵家“零海岸”将其制作成配乐朗诵诗,也在新浪、土豆等网络上传播。人们并不认识边芹,但却为其发自肺腑的对祖国的感情而感动。网友“天马行健”在“我爱你”朗诵视频后跟帖上写道:“边芹的诗作令人耳目一新、警醒国人。边芹不仅仅是思想深邃、目光敏锐、直面人生的优秀作家,也是一位情感丰富、热爱祖国的诗人。”
著名学者何新也转载了边芹的这首诗。一位名为“书童1968”读完诗后写道:“我怀着敬仰、带着歉疚、含着热泪,轻轻地问一句:我能转不?”在中华论坛转载的诗后,网友“昨夜西风”写道:“这是天鹅的绝唱……”
事实上,边芹不仅仅是一位爱国者,而且也是一位著、译作甚丰的学者。日前,她在国内一举出版了两部力作:《谁在导演世界》和《颠覆的文明:我们怎么会落到这一步》,分别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和人民东方出版社出版。
这两部著作是边芹旅居法国二十载、长期浸淫西方文明之后,对西方文明的顿悟之作,是作者认知西方的人生超越,是“说出真相”的“精神冒险”。“当当网”书友评论:这“绝对是中华文字的正能量”,并建议“每一个中国人都读一读”……
一个“陌生的”知名人士
边芹是一个公众非常陌生的名字,但却又是一个在网络、在媒体、甚至在电影批评界均知名的学者。她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散文集法国文化之旅《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深刻影响了一批爱好文学的读者。
她翻译的法国名著司汤达尔的《红与黑》、杜拉斯的《直布罗陀水手》等均获得译界的好评。她在文汇报文艺副刊“笔会”上的专栏“左岸碎语”上发表的很多文章都被收入各种书籍、读物之中。
她还以电影批评家的身份担任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的评委。她的文章“向西看的那个槛”和“话语的流向”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引发一场有关中西方文明认知与交流的全球华人学者大辩论;她是上海《新民周刊》专栏作者;她同时也是北京《四月网》和上海《观察者网》的专栏作者……她的文字“醇美雅致而又犀利深邃”,很难读懂;然而但凡读过的人——不管是否赞同她——却绝不会无动于衷。她的文章几乎每一篇都会在网上引发争议。因为“确实触到了一些人的痛处”……
一位正在做着“几乎无人做”的研究的学者
边芹接连两本书问世并非偶然。她近年在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都是在尝试做一点“东西方文明”解剖学工作,因为这项研究自有留洋史以来,几乎无人做。边芹在《谁在导演世界》一书中,分析了无人做的几个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在军事上被打败、经济上被抢夺一空、文化上便成了精神奴隶和物质仆人,于是我们看西方就失去了自尊、失去了自我意识。再加上中华文明是一种“善”文明,从不会主动寻找他文明的弱点、劣处……两个因素加在一起,构成了主观上对解剖东西方这两个可谓南辕北辙的文明的不可能。
除了主观不可能,客观也没有条件。西方文明从来是说一套做一套。他们让中国相信的,恰恰是他们在实践中所回避、所不做的。因而我们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在西方划定的理论圈地打转,始终无法真正认清西方文明的精髓。这一怪圈历经三波留洋潮——两岸三地三代留洋精英——犹未脱出,反而因为西方文明的伪装外壳越做越精制,而反向坠落,一代比一代没有自信,一代比一代目光短浅,一代比一代失去自我。
边芹也经过了从仰视西方到,怀疑、突破、醒悟直至批判的痛苦的精神求索,因而试图在这两本书中打碎中国与西方交往数百年来国人迷惑于西方精心构筑的外壳,深入西方文明的灵魂,将西方文明的本质解剖开来,一点一点地分析给国人看,希冀唤醒沉醉于虚幻中的国人。她的书并不是主张对西方文明的仇恨,恰恰相反,是希望国人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曾给人类带来巨大进步、但同时也带来沉重灾难的西方文明,以便在中华文明的复兴之路上,找到我们自己的方向。
一个“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学者
事实上,边芹的作品之所以会引人注目,是因为她是“用心和血在写作”。一位学者这样描述边芹:她“完成了对无聊的小女人文学和无耻的美女文学的超越,在一个散文普遍模式化和迅速堕落的年代,她的文字自成一家,几乎完全脱去了世俗人间的烟火味,不理会这个浮躁时代所流行的那些审美标准、文字趣味,而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作,那么文化,那么优雅,那么超凡脱俗,又那么在乎人间的一切,逝去的、现存的和未来的。”而且“她的作品超越了所谓‘左’与‘右’在内的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藩篱,开始以自己真实的灵魂直接面对世界,她心中没有一把先定的标尺,要以此去量度历史,她只有一颗平常心……”
边芹又是一个“陌生人”。因为她不是“圈内人”,她不属于任何“派别”,她没有任何“水军”吹捧,她身在媒体,却从不屈从媒体主流,而是我行我素,只写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哪怕那是得罪人、不讨好、不合时宜的……
应该承认,最震撼读者的,是边芹悲剧性的拳拳爱国之心。她自谓是以“精卫填海、力挽狂澜、近乎绝望的救国之心”的精神在写这两本书,为的是将她在西方客居二十载亲眼所见之令人惊心动魄的事实告诉国人。确实,我们在近两百年的历史中,看西方的目光一直受到种种局限。在军事上被打得惨败之后,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自我矮化,使我们无法客观地放眼看这个世界。于是乎两百年来,国人逐渐走上了一条自我否定、盲目崇拜西方的精神轨迹而长期无法自拔。边芹看到了这一点,意识到自己正处于某种“逆时代潮流”的境地,却依然义无反顾地做一名“被迫拿起武器”的“赴汤蹈火的傻瓜”,其精神力量令人钦佩不已。
《谁在导演世界》和《被颠覆的文明:我们怎么落到这一步》将注定会使边芹从网络走向主流媒体,因为谁也无法忽略这位“圈外”学者具有突破一个时代意义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边芹属于中国在三十年改革、开放后重新认知世界的一个“再启蒙时代”开端上的一位学者。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