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两部神秘的“天书”:一、《周易》。二、《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中医学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其中《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专门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医学诊断、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的一部医学专著。这部“天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是中国古人从养生、治病救人角度,创建的一种的医学理论。
《周易》的作者是周文王姬昌。《黄帝内经》作者,据说是中国人最早的祖先黄帝轩辕。《黄帝内经》虽然署了黄帝之名,真正的作者未必是黄帝。很可能是后来人嫌自个儿名声小,把他(也可能是他们)发现的医学理论,托黄帝之名写出来。《黄帝内经》后来大行于世,对于中国人来说“如雷贯耳”,可作者姓什名谁,却成了历史学家们考不出来的谜。
当然,无名先贤们写作、思考只是出于生命本能,谁也没有想到写文章可以换稿费,可以在文章后面署上自己的大名。或许对于他们来说,写作署名,就如同在出生的孩子背上,贴上父母名讳的标签一样可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先贤们把他们的名儿忘了,但他们的作品如日月经天。
《周易》、《黄帝内经》所以被人称之为天书,一个原因是:这两部书里,有许多生、冷、僻古体汉字,以及特别晦涩的文言。两部作品的语法结构,与现代白话的语法结构不同,可以蕴含多种意思,可作发散性的解读。基本上不符合现代语言学的逻辑。许多人以为,学习古汉语的难度,难于学习外国语种。比如英语,初学者掌握了英语基本的语法常识,语音拼读方法,碰到没有学习过的生词、生句,还是可以勉强读得出来。但这种法子,对于古代汉语完全行不通、碰到生字、生词,得有老师口传心授,或者查字典。老师、或者字典里“命令”你怎么读,你就得怎么读,命令你怎么理解,你就得怎么理解,其中毫无逻辑可言。古代汉语这种命题式地定字义、句意的行为,体现在中国传统的许多领域,如哲学、医学,先贤们得到的,往往是一个待证的命题,他们用填鸭的方法告诉你结果,这种结果,其实是结局。对于学习者来说,结局当然重要,但其被推导的过程,同样重要。可许多国学理论,推导过程的绝失,让许多学习者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喜欢传统文化的中国人,读不读得懂古文是一回事儿,可如果没有一点想要读《周易》、《黄帝内经》这一类书的欲望,就怀疑你对传统文化情感的真实性了。可因为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文化断层,断得太绝,想读进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笔者幸运,与《周易》、《黄帝内经》都有缘。比如《周易》,十多年之前,在某城市的一家书店,发现一古本《周易注疏》,此书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是四库全书里版《周易》。
《四库全书》系继《永乐大典》之后,最大的一部古代百科全书,中国古代的一些皇帝,认为治下已达盛世了,就跑到泰山上去,举行封禅大典,向神仙们显摆。后来的皇帝,可能认为到泰山上封禅太老土,就用“修典”的法子代替封禅。历代帝王修典的行为,对中国文化的保存、保护,绝对是一件大好事儿。对于清王朝修的《四库全书》这一事,笔者以为,清王朝入关初期,对中国汉族人,对中国传统汉文化进行了毁灭性打击,毁灭了很多珍贵书籍,后来治理国家发现:他们所打击的,正是大清王朝长治久安所必需的。汉族文化在战场上没有能得到的尊敬,在和平时期又获得了皇家的青睐。
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清王朝折腾得死去活来之后,又获重新认识。这种社会变异,总让人想起一句话: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笔者拥有四库全书版《周易》之后,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翻翻,好长时间没有能读进去,更不要说是读懂、读透了。这实在让人气馁。后来读孔子时,听夫子说他五十岁才开始读《周易》,而且数年才精,笔者受伤害的心灵,才稍稍平息,若干年之前的笔者,人生阅历太浅,这个时期去读《周易》,就等于在读天书。当然,如果谁的智商超过140,他什么时候都可以读《周易》,因为他是天才。
对于《黄帝内经》的缘分,就更深了,因为所从事的工作决定,《黄帝内经》里的一些内容,是笔者的必学课目。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对于《黄帝内经》,至少有了一些概念性上的认识。另外还学习了一些生、冷僻的古汉字。但因为学业不精,所以有一些字会认不会写,有一些字,会意不会读。笔者这种古汉语水平,最多也就是一及格水平。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