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纵观此次军事行动进程中的俄美关系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影响俄罗斯出兵与撤兵背后的真实动因是经济压力,根本目的是化解与美国紧张对峙而形成的战略困境。
从2015年9月30日俄罗斯对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实施空袭,到2016年3月14日宣布从叙利亚撤军,大约过去了半年时间。普京宣称这半年的军事行动总体上完成了既定的战略任务,因而决定撤军。
在笔者看来,俄罗斯的此次军事行动目标明确、中心突出、行动果断,不仅展示了国家实力,提高了国际地位,而且挽救了亲俄的阿萨德政权。纵观此次军事行动进程中的俄美关系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影响俄罗斯出兵与撤兵背后的真实动因是经济压力,根本目的是化解与美国紧张对峙而形成的战略困境。
1战果”丰硕,阿萨德政权“起死回生”
俄罗斯半年的军事行动,极大地改变了叙利亚的国内形势。一方面挫败了恐怖分子的攻势,另一方面稳固了阿萨德政权,并促成了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间的停火谈判。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投入有限,但是成效明显。
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以海空军远程非接触作战为主。截至今年3月14日,俄罗斯空天部队共计实施了9000余架次的战斗机和轰炸机飞行,轰炸目标主要集中在叙利亚西北部。俄海军主要通过远程发射“口径”式巡航导弹远程打击恐怖分子指挥部。
卢布汇率的大幅下跌,引发外界对俄罗斯经济的担忧。2014年12月16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街头的电子显示牌显示着卢布的汇率。
2015年10月7日,俄里海舰队4艘导弹舰发射了26枚导弹,摧毁11处指挥所;12月8日,俄地中海“顿河畔罗斯托夫”号潜艇发射的巡航导弹成功摧毁了两处恐怖分子高级指挥所。
据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宣称,此次军事行动共计消灭了2000多名“伊斯兰国”从俄罗斯招募的圣战分子,有效预防了这些恐怖分子回流危害俄罗斯国内安全。俄罗斯的军事成功向世界展示了其联合作战、情报获取和精确打击等现代化作战能力。
此次军事行动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叙利亚政府。俄罗斯出兵之前,阿萨德政权同时受到反对派、“伊斯兰国”和外部国家的多重压力,执政面临空前危机。
在政治上,全国政府名存实亡,政府失去了对2/3国土的控制;在经济上,收入来源落入敌手,主要石油产区被“伊斯兰国”和地方反对派把持;在外交上,被西方和中东国家孤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拒绝承认其政权合法性并呼吁阿萨德下台。
然而仅仅半年的时间,叙利亚政府军就在俄罗斯空袭的配合下,从“伊斯兰国”手中解放了400多个居民点,总体上恢复了内战爆发时的控制范围,其中包括大量石油产区。
在俄美压力下,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达成了停火协议,欧美国家和中东部分国家也不得不公开承认或默许阿萨德政权的合法性。
2油价暴跌,经济“死结”的军事“解法”
2014年3月,乌克兰危机使得俄美关系高度紧张,克里米亚公投更是令两国关系降至冰点。美国出台了一系列对俄制裁,其中打压油价着实刺痛了俄罗斯的软肋。俄罗斯财政部此前预测,国际油价每下跌一美元,俄罗斯的财政收入就会减少700亿卢布(约合15亿美元)。
2014年国际油价在120美元/桶左右,最近的国际油价已经跌至40美元左右。国际油价的持续走低,使得俄罗斯这个经济严重依赖能源出口的国家陷入严重的滞涨状态。
根据俄罗斯公布的数据显示,俄罗斯去年经济下滑3.7%,而如果油价不能回升,这一数据将进一步恶化。过去俄罗斯也曾遭受过欧美国家通过打压油价的经济制裁,但是程度和时间如此次规模实属空前。
俄罗斯也尝试了多种策略改变当下的经济困境,但是收效甚微。一方面,俄罗斯尝试通过本币贬值对冲石油出口收入的减少,结果财政收入没有明显增加,却导致国内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居民消费品价格大幅上涨,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滑。
2015年3月18日,民众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参加克里米亚入俄一周年庆祝活动。
另一方面,俄罗斯尝试通过削减石油开采量提振油价,但是中东产油国通过增加产量对冲了俄罗斯的减产,俄罗斯的石油出口收入不增反减。世界石油价格持续走低的根源是美国在幕后操纵。俄罗斯前财长库德林表示:“美国正在与原油输出国合谋压低油价。”
持续的经济颓势必然会导致严重的政治危机,普京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自乌克兰危机之后,美俄两国的关系降至冰点,双边谈判的大门被美国单方面关闭。
当前的形势是美国要利用经济制裁彻底打垮俄罗斯,而俄罗斯面对美国的压力已经不堪重负。基于政治矛盾结下的经济“死结”,俄罗斯束手无策,只有将美国拉回谈判桌才有希望结束这场国内经济危机。
而如何在两国紧张对峙的情况下找到一个既不过分刺激美国,又不低头示弱的切入点,成为俄罗斯面临的最紧迫难题。既然经济、政治和外交渠道已经走不通,那么留给俄罗斯的最后选择就只剩下军事手段。
俄罗斯意识到,如果在乌克兰施加军事压力,只会进一步激化两国矛盾。此时,叙利亚国内正遭受恐怖主义和内战的双重打击,阿萨德的求助为俄罗斯提供了一个契机。
打击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可谓是一举三得:一是反恐师出有名,二是出兵叙利亚使美国无法漠视,三是没有过分刺激美国,反而为合作谈判提供了契机。
3突破困境,倒逼欧美各国与俄罗斯合作
此前在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美国极力将俄罗斯排除在外,而俄罗斯也没有找到化解这一困境的合适“抓手”。
此次俄罗斯出兵叙利亚,成功化被动为主动,迫使欧美不能继续无视俄罗斯的政治诉求,主动与之谋求合作,因为俄罗斯的势力存在已经是无法改变的现实,如果不将其纳入自身的框架之下,将会使美国一手打造起来的中东战略布局遭受来自俄罗斯的不可控威胁。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成为美国地缘战略布局的严重威胁。东欧扩张的失败使得美国对俄罗斯的势力拓展极为敏感。对此,美国的策略是不接触、不谈判,以制裁迫使俄罗斯妥协,以军事手段推翻俄罗斯在叙利亚的代理人阿萨德。
“伊斯兰国”兴起之初,美国组建了一支反恐联军并明确将俄罗斯排除在外。在2015年10月俄罗斯空袭最初阶段,美国和西方国家强烈谴责俄罗斯的空袭目标不是恐怖分子,而是反政府武装,并要求俄罗斯停止军事干涉。
俄罗斯的军事行动目标明确,即打破美国当下的对俄遏制战略,迫使美国重新回到谈判桌。因此,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俄罗斯才会撤军。
2015年11月15日,在土耳其安塔利亚,美国总统奥巴马(左)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右)在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期间进行非正式会面。讨论了叙利亚冲突等问题,认为应启动叙利亚政治过渡进程。
美国政府领会了俄罗斯的真实意图。2015年10月23日,美国、俄罗斯、土耳其和沙特四国外长在维也纳进行叙利亚问题的首次和谈,寻求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
11月14日,由联合国、欧盟和阿盟以及美俄等17国外长组成的“叙利亚国际支持小组”会谈取得进展。次日,普京与奥巴马在20国集团峰会上进行了一对一商谈。
11月24日,土耳其击落俄战机后,美国和北约明确划清与土耳其的界线,俄罗斯也没有深究,美俄各退一步;奥巴马转变了之前的态度,肯定了俄罗斯参与反恐行动的重要性,两国关系重返正轨。
发生在法国和比利时的两次恐怖袭击,促成了欧洲与俄罗斯在反恐问题上的共识。自此,俄罗斯通过出兵叙利亚成功扭转了局势,倒逼欧美放下成见,主动与俄罗斯接近。
而俄罗斯完成了既定战略目标,及时抽身叙利亚,也反映了俄罗斯的战略克制和果断。
4新形势下大国博弈的战略启示
第一,俄罗斯出兵叙利亚的巨大政治效益表明,军事手段在大国博弈中依旧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当今世界形势下,大国之间的全面战争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间接的、有限的军事行动有时能够解决其他形式对外手段无法破解的难题,起到扭转局势、攻守转换的作用。
武器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精确打击、有限打击和选择性打击能力日趋成熟,一方面为一国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处理国家间矛盾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对一国能否成熟应对来自其他国家各种形式的威胁提出了严峻挑战。
如果俄罗斯乘胜追击,进一步协助叙利亚政府打击反对派,则可能使之前艰难建立起来的与美国达成的谅解付之东流。当今世界大国之间基本处于一种战略平衡状态,相互之间拥有基本的战略默契和防范彼此冲突升级的共识。
军事手段并非在大国之间失效,未来的战争模式一定是基于特定目标的有限战争。对于作战时机和作战形式的把握,考验着一国最高军事决策层的战略、战术制定水平。
第三,美俄在叙利亚的博弈暴露了双方的战略软肋。美国在安全上具有敏感性,而俄罗斯在经济上具有脆弱性。
在美国著名政治学者罗伯特·基欧汉与约瑟夫·奈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赖》中,论证了相互依赖的双方可以利用各自在敏感性或脆弱性上较弱的优势拥有权力。俄罗斯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转变了战略思维模式,以刺激对手的脆弱点作为打破僵局的突破口。
因此,正确把握敌我的战略敏感点和脆弱点是一国突破战略困境,化被动为主动的制胜关键。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