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资料库 > 他山之石 > 阅读信息
苏联解体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失败,只能说明苏联改革失败
点击:  作者:周维启    来源:环球视野  发布时间:2016-04-07 09:34:21

 

 

苏联模式是怎样发生、发展和演变的?

  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开辟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开始变成现实的历史新纪元和社会主义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开始突破的历史新纪元,出现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的伟大创举。1924年列宁逝世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向何处去?处在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中的这个社会主义孤岛会不会被淹没?人们心里没底。国际上,帝国主义国家为防止苏联影响扩大,封锁围堵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大危机的背景下,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矛头公开指向苏联,而英法等国则企图祸水东引,纵容和借助法西斯势力搞垮苏联。从国内来看,苏联是在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发展现代工业、改造传统农业、迅速发展经济文化以避免落后挨打的紧迫任务,还要对付城乡地主资产阶级分子的反抗破坏。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使新生的社会主义苏联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当时,苏联面临的时代课题是:能否和怎样在苏联一国巩固和建成社会主义?苏联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时被资本主义重重包围而在一个落后国家单独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回答了这个时代课题,建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现实模式的历史性跨越。苏联模式的历史有三个时期:争论和建成——考验和鼎盛——改革和演变。

  苏共内部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发生激烈争论。关于苏联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托洛斯基等人固守社会主义革命要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胜利的教条,认为当时的苏联经济文化落后,单独一国建不成社会主义;主张输出革命,把革命引向欧洲,等欧洲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以后,由这些发达国家反过来援助苏联,苏联才能建成社会主义。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认为,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就可以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就可以吸引广大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即使没有欧洲发达国家无产阶级的援助,苏联一国也能建成社会主义。关于苏联一国如何建成社会主义:布哈林等人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长久之计,应继续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引导农民通过合作社走向社会主义,反对用大规模集体化政策来强制农民进入集体农庄。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则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战后恢复时期的权宜之计,面对资本主义世界的重重包围,苏联必须加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跟死亡赛跑,不能靠那种慢吞吞的步骤走向社会主义。这场争论在处置方式上虽有教训,但斯大林的理论,适应了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的需要,对于苏联党和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是个极大的鼓舞。斯大林号召用10年时间,跑完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50100年的差距。苏联经过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建立了庞大的工业体系,完成了对传统农业的现代改造,使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标志着苏联模式建成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成就,从1913年到1937年,苏联工业由旧俄时期欧洲第四、世界第五上迅速升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深受30年代经济危机之苦的时候,苏联却消除了失业,实行了免费医疗、社会保险和退休金制度,人民文化提高、精神高尚,创造了落后国家通过社会主义道路走到世界前列的成功先例,从此也改变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一球两制的世界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苏联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在战争初期使苏联遭受严重损失,但由于早有谋划,苏联优先发展的重工业很快转化为国防能力,加上集中统一的体制优势,党政军民因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团结一心誓死保卫自己的新制度、新国家,苏联用了4年时间和盟国一起打败了法西斯,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力量和中流砥柱,赢得了人类两种社会制度生死大战的胜利,彰显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经受了战争考验的苏联模式在战后越出一国范围,使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了抗衡帝国主义的社会主义阵营,鼓舞了世界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动摇了资本主义的世界统治。1957年十月革命40周年,全世界68个共产党和工人党齐聚莫斯科召开了一次盛会,毛泽东形容当时的世界形势是东风压倒西风,标志着苏联模式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苏联模式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模式,但又带有特定的时代和国情特点。主要是,为了在生死竞赛中赢得高速度,往往追求片面性而缺乏辩证法,比如,片面追求公有化而忽视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片面依赖指令性计划而忽视市场调节,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轻工业,片面强调权力集中而忽视党内民主,片面重视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斗争而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这些特点,表明苏联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一段时期内有效的资源开发和力量动员的体制机制,使新生的社会主义苏联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下,能够高效地促进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克服被资本主义颠覆的危险,对于在苏联一国巩固和建成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到了二战以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巩固,综合实力已经达到世界前列,国际格局已经由大洋孤岛变成平分天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苏联模式的原有特点逐渐超过弹性限度,优点逐渐变成缺点,制约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面对这种形势,苏联从1956年开始改革。改革原本是要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二战以后新的实际相结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进行革除,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发挥。但是,由于赫鲁晓夫等苏共领导政治和理论上的不成熟,一上台就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某种混乱;由于守成带来的思想僵化,由于权力过分集中和大俄罗斯专制主义民族传统的影响,苏联特权阶层已经逐渐形成,他们为了利用手中的特权将巨大的国有资产据为己用、化为私有,逐渐掌握了改革主导权,导致改革方向发生逆转。到了戈尔巴乔夫上台时,他们已经纷纷背叛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由私下抛弃社会主义,逐渐经过所谓民主社会主义这个桥梁,过渡到公开向往资本主义(1991年一个研究机构在莫斯科做的一次调查显示,在作为调查对象的苏联党政要员中,76.7%的人主张实行资本主义,可见其蜕化变质程度)。有一种创新是背叛,戈尔巴乔夫在国内外敌对势力推动下,抛出改革新思维,推行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改革路线,引导和放纵人们把一切脏水泼向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把改革的矛头对准苏联共产党,通过修改宪法第六条,废除了苏共领导地位,打开了演变的闸门。1991年戈尔巴乔夫彻底背叛了苏联共产党,他要做国家的总统而不做党的总书记,苏共宣布解散,苏联随之解体,他的总统也做不成了,苏联模式在方向错误的改革中悲剧性地结束了。

  应该说,苏联模式的建成和鼎盛以实践回答了在落后国家能否单独建成和怎样建成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后来由于特权贪腐集团主导了改革,使改革走错了方向,留下了太多的教训,成为其他国家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面巨大的历史镜子。

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是失败的,还是说明苏联模式是失败的?

  这个问题涉及到如何评价苏联模式和如何分析苏联演变。实际上,苏联解体既不能说明苏联模式是失败的,更不能说明社会主义是失败的,只能说明苏联改革是失败的。

  有人因为苏联解体了,就以落井下石的心态,罗列了一大堆问题、弊端、罪过,甚至不惜夸大其词、造谣污蔑,极尽嘲笑攻击之能事,把苏联模式说得一无是处。有人为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就盲目指责苏联模式跟中国道路不一样的做法,说苏联这也没搞好、那也没搞好。有人为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向歧途,就把苏联解体归罪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名为批判苏联模式中的所谓斯大林主义,实为否定列宁主义、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以此动摇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中国改革发展指导思想的地位,实际是指桑骂槐。苏联在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勇敢地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资本主义当初不知经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才最终巩固下来,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在探索中发生挫折也不难理解。我们对前人探索的成果要抱敬重的态度,对前人探索中的失误在吸取教训之后要抱宽容的态度,幸灾乐祸不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我们共产党人要历史地、具体地、全面地分析问题,就是说要实事求是。

  要历史地看苏联模式,就要看到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苏联(在还没有建立的1913年,其疆域内的工业总产值只有美国的6.9%,到1985年已经达到美国的80%)从一个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且是在遭受两次世界大战蹂躏的情况下取得这一成就的。如果苏联模式是失败的,就无法解释这个历史事实。要历史地看苏联模式,还要把苏联模式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评价。比如,能不能说计划经济就是万恶之源,苏联解体就是因为搞了计划经济呢?实际上,对于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来说,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一样,只不过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什么时候、什么方面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要看具体的历史条件。当时,苏联经济十分落后,帝国主义战争日益迫近,苏联不得不开足马力,加快工业化。适应这一需要,苏联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有限的资源和力量集中起来,建设强大的重工业,由此赢得了生死竞赛。这说明,苏联模式中的计划经济在当时条件下是正确选择。至于后来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联系的复杂化,单纯的计划经济已经难以为继了,这就属于后人会不会改革的事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课题和历史责任,后人不要指望前人提供一劳永逸的发展模式。

  要具体地看苏联模式,就要看到苏联模式可以从两个层面去评价。就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一层面来说,苏联在经济上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政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激发了苏联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和爱国精神,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些是苏联模式中根本性的东西,是社会主义不分时代、不分民族的共性的东西,必须充分肯定。有人在否定苏联模式时,刻意把矛头指向这个层面,攻击苏联模式造成所谓经济垄断、政治垄断和精神垄断及各个领域的异化,提出改革就是消除垄断、克服异化。这是拿新自由主义歪解苏联模式。这些说法翻译过来,就是要假借改革取消共产党领导、搞多党轮流执政,取消公有制、搞私有化,取消马克思主义指导、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这就需要警惕。就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体实现形式的体制机制这一层面来说,也要具体分析:有对有错,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比如,苏联模式中的权力集中,对于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效率是必要的,但搞成了个人专权就需要纠正了;有计划地发展经济是对的,但只靠单纯的指令性计划就太死了;肃清反革命是必要的,但搞扩大化甚至公报私仇,冤枉了忠诚的党员和善良的群众,就是错的;创业时期实行高积累、低消费是合理的,但发展起来以后仍然要求群众低消费而让特权阶层高消费,就违背了社会主义。这些要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进行兴利除弊的改革。

  要全面地看苏联模式,就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在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时候,毛泽东站出来捍卫斯大林的正确方面,他说:因为苏联发生了一些错误,这方面讲得多了,吹得多了,似乎那种错误不得了了,这种观察是不妥的。……苏联那个主流,那个主要方面,那个大多数,是正确的。俄国产生了列宁主义,经过十月革命变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建设了社会主义,打败了法西斯,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对斯大林要三七开。毛泽东为我们客观公正评价苏联模式提供了正确的思考方法,只有这样的评价才比较公道。

  苏联演变与不能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直接相关。国内外敌对势力把苏联模式说得一无是处,彻底抛弃斯大林模式彻底告别过去等负面舆论铺天盖地,搞乱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思想。试问,在此情况下,当敌对势力宣布解散共产党、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时刻,还会有谁站出来捍卫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呢?习近平总书记说苏联解体时苏共偌大一个党竟无一人是男儿,一个原因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早已在精神上被历史虚无主义打趴下了,思想上已经无法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模式了。

  有人动不动就罗列苏联模式一大堆问题,刻意夸张渲染,然后说社会主义没搞好、社会主义也搞不好,所以被颠覆了。关键是,怎么看待和对待这些问题?首先,这些问题不能说明苏联模式垮掉的必然性,只能说明苏联改革的必要性。因为,这些问题属于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层面,不属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层面(比如,总不能说特权腐败是社会主义吧)。不要像戈尔巴乔夫等人那样找错了病根、开错了药方,把改革的矛头指向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他们等于是把一个并无绝症的病人活活地给治死了,来贪占其巨大财产。其次,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会引起群众不满,为敌对势力制造动乱提供可乘之机,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最终怎么样,还取决于党怎么做,如果党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完全可以找对改革对象和改革方向,化解群众不满,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苏联演变的决定性原因,就是戈尔巴乔夫等苏共领导代表特权阶层利益,背叛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推行了一条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路线,通过这个政治魔术使他们利用特权地位谋取的非法利益合法化。可以做个对比:我国改革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远远超过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时的苏联,但是,毛泽东思想长期培育出来的邓小平那一代领导人能够正确对待前人,他们制定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推行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不但没倒还在不断发展;而苏联却因为执行一条错误的改革路线而导致亡党亡国的悲剧。当年,毛泽东在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做斗争时,就预见到苏联如果朝着赫鲁晓夫的路子走下去,很可能卫星上天,红旗落地,出现资本主义复辟;当年在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思想环境中还是年轻人的戈尔巴乔夫那一代人,过了30年掌握了苏联领导权,他们把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观点发展成系统的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只有短短6年时间,就发生了剧变,毛泽东的预言不幸而言中。可以说,毛泽东思想培养了邓小平是中国的幸运,赫鲁晓夫的思想培养了戈尔巴乔夫是苏联的不幸。可见,苏联演变不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更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的失败,只能说明苏联改革的失败,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丢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搞改革,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复辟。

参考文献:

  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大卫·科兹,《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周新城,《社会主义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责任编辑:高天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