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资料库 > 他山之石 > 阅读信息
凯文·凯利最新演讲:最重要的人工智能将来自云端
点击:  作者:记者    来源:互联网金融三度斋  发布时间:2015-10-08 19:44:37

 

1.jpg

  

918日,2015华为云计算大会开幕。上万名来自全球的行业精英、技术专家及意见领袖齐聚一堂,分享最新的产业洞察,共商云时代的转型大计。

 

《失控》作者Kevin Kelly以“全球数字化转型趋势展望”为题发表了演讲。他认为,数据、宽带、智能是云的三大要素,它们都在飞快地发展着。

 

  他预测,在传感和跟踪的运用中存在着大量商机,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无线的流量将会超过有线承载的流量,而未来的汽车会变成带轮子的计算机。

 

“云”之三元素

 

云,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三个元素融合在了一起,它们就是数据、带宽、计算或者说智能。接下来我会一一的讲解,然后再来讲一下这三个元素怎么样交织在一起。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数据,在整个世界上产生速度最快的就是数据,每年的增长率达到了66%

 

我们都在讨论“数据爆炸”这样一个概念,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数据的增长率真的像爆炸一样速度快。而且这样的爆炸不是持续几秒钟,而是持续了几十年,它是一个永不停歇的爆炸。

 

所以其实我们在应对数据爆炸方面经验是不足的,在这样海量的数据里面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也蕴藏着巨大数量的专利。这种数据很多时候是以流服务体现的,也可以以量化自我的方式来体现。

 

我们可以看到,任何可以被测量的都可以被测量,例如苹果及其他各种可穿戴的设备可以跟踪身体的一些数据,这些设备的体积和大小越来越小。同时,任何可以被跟踪的东西都可以被跟踪,因为现在全球有10亿的可拍照手机。我预测在传感和跟踪运用里面蕴藏着大量的商机。

 

我们看一下第二个元素是“带宽”,带宽的增长速度也是非常快。带宽是从这三种介质演进过来的,先是铜线,然后是铜硅,然后是无线。移动无处不在,我的预测在接下来的几年,无线的流量将会超过有线承载的流量,而且无线现在正在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云也会影响汽车,未来汽车就会变成带轮子的计算机,所以像这种无人驾驶的汽车以后也会成为可能,我们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汽车里面,我们的汽车甚至会变成我们新的办公空间。所以说,在车上产生的带宽或使用的带宽会比家里更多。这就意味着宽带已经成为了云计算必不可少的元素。

 

第三个元素就是智能或者说人工智能,这应该是最重要的元素。其实我们在用手机的时候,已经用到了人工智能,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人工智能应该是来自于云的。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已经可以运用于医疗诊断,比如说应用于做X光的检查,或者是用来分析一些数据。

 

接下来人工智能会发展得更快,可以用来分析照片、图片。Google已经在训练人工智能怎么玩电子游戏,还有深度学习这个概念,也就是借鉴人脑工作的方式来学习。

 

其实人工智能是可以承载于云中的,也就是说智力可以作为一种服务,这样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的。

 

更重要的是,使用人工智能的用户越多,它就会越智能,它越智能,它的用户数目就会越多,所以这里有一个良性的循环。人工智能可以作为一种杀手应用,人们之所以用云,是因为云非常聪明,可以提供智能,更重要的是在海量数据的面前,我们需要人工智能来帮我们分析。

 

所以说当云的规模到了非常大的时候,我们一定需要人工智能的,只有人工智能才能使得云很好地被用户应用,这种需求是双向的。

 

我觉得以云承载的人工智能将会成为接下来二十年无数家初创企业的驱动因素,未来将会有数以万计的创业公司将人工智能运用于某一领域的工作。所有这些人工智能,也会从云来提供。

 

  以Uber、阿里巴巴、Airbnb为例,Kevin Kelly 在演讲中描绘了一幅未来云的场景,他预测,到202050%的应用都会在云上,而物联网将会成为未来的通信模式。

 

未来的“云”长什么样

 

数据、带宽、智能交织在一起,就可以去催生出一个新的平台,一个新的社会。

 

未来的云生活会是怎样的呢?在未来所有的硬件就像软件一样,我们可以看智能的暖气,它有智能的温度计,它可以自动的调节温度,所有这些实体的产品都会像软件一样。

 

我们甚至可以去想象新的服务,比如说现在已经有了Uber,还有嘀嘀打车这样的应用,它们使汽车这样的实体产品变成了服务,这样的服务是通过云来提供的。所有的实体产品都会通过云来变成一种服务,在202050%的应用都会在云上。

 

另外一个好处是低成本,初创投资将会很低。你可以用你的平板、手机或者在什么地方使用这些服务都可以。而且这种服务是风险共担的,因为围绕着云将会有一个生态系统。

 

所以呢,我们可以去考虑一下“一切皆服务”的可能性,这就是我们在接下来几十年可以去专注的领域,我们可以看是不是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通过云而转化成为一种可以提供给消费者的服务。

 

现在已经有9000家提供云服务的企业了,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可能有一些企业失败了,但是还有一些会存活下来。我们通常认为云的架构是这样的,有一个设备,设备的信息会到云里面,云的反馈会传到设备上。

 

在现场图当中有一幅数据农场,而华为也会搭建这样的大数据中心,像这种本地的云或者企业内部的云,可以把它看成像一团雾一样,这些智能是在一个中心节点上的。

 

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状网络,它的意义非常深远。网状网络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即P2P的通讯模式。也就是说以前我们是从一个信息源传到多个人,以后这样的模式将转化成从一个人传到一个人。

 

它的核心理念是说,处在城市不同角落的人,可以直接跟另外一个角落的人进行沟通,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沟通。比如说通过一个手机向基站发信号,信号从基站再发到另一个接收的手机上,整个这样的一个系统叫做物联网。

 

物联网就是一个云上面的网状网络,我预测这一定是未来的通信模式。

 

可以看到,到202550%的云计算将处在网络的边缘。如果大家仔细思考一下的话,可以看到Uber是全世界最大的出租车应用,但它没有拥有任何一辆车;阿里巴巴最大的网上购物平台,但它没有库存;AIRBNB提供最大量的住宿服务却没有任何房产。

 

Kevin Kelly认为,我们尚处在云时代的“第一天”,云将大幅度降低拥有权的意义。他还以比特币为例,阐述了分布式的云服务的重要性。

 

“云”对企业级用户意味着什么

 

今后我们有了云,以后强调所有权就会变成强调服务,比如Kindle,在亚马逊上只要买电子书,而不用买实体书。当所有的东西都被放在了软件上,所有的商品都变成一种服务,访问权就优于所有权,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我预测,云将大幅度降低拥有权的意义,这对于企业级的用户意味着什么呢?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运用云来做分布式的服务,这是非常挑战的。我们怎么样去实现分布式的安全呢?你所有的密码都存在一个地方,怎么保证我存储密码的云是安全的?在网络的边缘有没有足够的防火墙来保护网络的安全呢?还有分布式的身份识别,我们的密码需要被保护起来,我们需要有一个处在中心的机构来鉴别这个密码或者这个指纹是正确的,那么如何做到分布式的授权呢?这一切是不是都是不可能的呢?

 

我们看到比特币的案例,这是一个P2P的金融案例,比特币的安全不是由一家银行来保证的,是由一个分布式的技术来保证的,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我们可以用这个技术在云上进行分布的身份识别,也就是说你的身份识别的信息不会存在一个地方。

 

我们有一些创业型的公司,还有华尔街上的金融公司,他们都在尝试如何运用分布式的服务,在云上建立安全防护。我们遇到的一个挑战就在于如何使分布式的云服务成为现实。

 

在云业务上,我们现在正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大机遇,我们想要把云作为一种服务,而且这种服务应该是去中心化管理的,是分布式的,我们怎么样能够做到资本的融资?我们以后不需要通过去集中化的机构做融资,怎么样通过分布式的资本融资?所有的这些业务我们都还不知道该怎么做,这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机遇。

 

现在我们正在拥抱一个云连接的社区和社会,以后我们大家都处在一个全球云上面,我们会拥抱一个巨型的云。在这个云里面,会有前所未有的大量的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个人之间的合作。

 

未来,我们的带宽会大大的增宽,智能水平也会大大提高,数据的传输速度也会变得非常快。可以看到未来全球范围内人才的竞争以及资源的竞争,这一切都会非常快的实现。未来,正在非常快速地向我们飞奔而来。

 

  未来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在座的各位,二十年前,告诉你可以在手机上用“脸书”,也会觉得是天方夜谭,但这一切都实现了,我们必须要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情。还有另一件我们需要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们尚处在云时代开始的“第一天”,美好的未来就在我们的眼前。未来二十年最伟大的产品尚未问世呢,我们讲的是未来二十年的展望。

 

  (本文来源:互联网金融三度斋)

责任编辑:昆仑侠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