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润物无声的内化过程。
开放的互联网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虽然说教师是教育的核心,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衍生什么样的教育,但是由于多元文化和复杂社会思潮的交织,课堂已经不是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唯一渠道。相比于自说自话式的单向灌输,生动活泼的情感交流更能占据话语置高点,获得学生群体的认同。同样,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日常行为与社会实践中,不仅要有深刻的理论认知,而且还要有强烈的情感认同。这种情感认同从哪里来?从教育中来,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自然科学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如果政治课变成一门为了应付考试和争取学分而死记硬背的课程,将难以达到内化为思维方式、外化于具体行动的目的。
对智育的过度强调,对德育的忽视,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人成“材”,更重要的是让人成为“人”;教育内容要与人的生活紧密衔接,教育孩子感恩,首先父母、教师得营造一个爱的氛围;教育必须关爱人的成长,教育承担的一个重大职责是培养人的完整人格,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国家的认同感。
因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几大困局亟须破解,突出体现在“去人化”上——知识和理论的教授过程中缺乏情感和人生体验的融入;教育内容脱离学生日常关心的话题;授课语言过于追求“高大上”,学生共鸣度低;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环节没有在课堂充分体现;注重教学规范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人性特征,难以激发他们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思考。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遭到学生抵牾,而且难以培育青年一代的价值认同。
上周,“帝吧出征”一事引发舆论高度关注,2000万90后小青年自发组织起来去Facebook与台湾网民进行一次友善的交流,武器是表情包、段子以及各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朋友圈里不断刷新着新的剧情,它启发我们思考,我们如何以青年人喜欢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一些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却对互联网上热议的时政话题情有独钟。思政教育要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要杜绝假大空式的说教,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爱国主义教育仅仅依凭观看几次展览、邀请党建学者作几次讲座、观看几部爱国电影是远远不够的。爱国主义的核心内涵在于增强国民对自己国家的认同,这种认同感的培育应当融入整个思政教育过程之中。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式地讲读理论知识,不对传授效果做任何可行性的评估,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近年来,“讲好中国故事”这个句子很火,放到教育领域,高校教师也得学会讲好故事,形塑青年一代对于国家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要知道,美国所推行的通识教育,其主要目的也在于奠定文化基础、塑造文化认同。
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记述了一节生动的政治课的热烈场面,一名由“张学良少帅的军队”“投诚”红军的青年战士,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批评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在讲述过程中他融入了浓厚的情感表达,听课的人参与度非常高,书中有明确记载“战士们都用小本子吃力地记了简单的笔记,他们的诚实的、农民的脸上露出了认真思索的神色”。在今天的政治课上,我们很难看到这样的景象了,很多时候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尴尬沉默。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革命时代,但是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个人体验,深入挖掘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做法却永远不会过时。当学生受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当他们对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缺乏清晰判断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应该关注人的个体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要构建一个健全的社会,教育如果不能增强公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国家凝聚力就无从谈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