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无疑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我的理解就是改革成本与改革红利的关系问题。说到底,就是改革的成本由谁来分担?如湖南金属含量超标的地区,原来为国家粮食安全做了贡献,现在要治理、要休耕,这个成本由谁来分担?实际上是要农民分担。玉米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对东北的玉米就补差价,但种玉米不只是东北地区,全国很多地方种玉米,这个改革成本也是由农民承担了。
市场主导当然没错,如果既没有一个过渡时期,政府又不分摊改革成本,市场价格一调整,损失由农民承担,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没有了,粮食安全由谁来保障呢?粮食还不仅仅是经济产品,在中国还带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反过来,这个成本的分担也很难确定。像新疆的棉花改革成功了,为什么?棉花要有条件收购,有资质要求,集中在收购环节进行价格补差。但玉米就很难,因为玉米谁都可以收购,门框很低,就没办法怎么补贴。补贴面积也不行,补贴产量也没办法保证。所以,给政府带来另外一个怎么分担的问题。像茶叶要补贴的话,茶叶任何人都可以收购,加工又简易,怎么补贴呢?在这样一些问题上,怎么样做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把这两个高度统一起来,给改革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以,农业改革的路径很难选择。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它种什么生产什么,都能够卖得出,而且价格很高。因为食品短缺,是卖方市场。农民的积极性很高,那改革一下子就推动了。但是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很多老大难的问题,到现在是怎么高水平跨越、怎么高技术突破的问题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是要调优产品结构,调绿生产方式,调新产业体系,中央农办唐仁健主任在解读一号文件时候是这样提出来的。
我在求是杂志发表了篇文章,提出的改革路径是,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要求转变。现在的问题首先不是能够生产多少,首先不是追求产量,而是效益和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品质对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首先追求的是品质,能够达到品质要求实现价值再考虑怎么生产。当然要考虑产量,但不是首先考虑产量;如果首先考虑产量,一旦卖不出,种得越多,亏得越多。如果卖一斤相当于别人卖十斤的利润,为什么要种那么多呢?别人卖十斤还只有一斤的利润,就相当于是别人十倍的面积了。所以,思路和理念是要进行一个大转变。
其次是生产导向要向消费导向转变。原来是卖方市场,是生产主导消费需求,农业发展注重在生产环节,所有的思路都在生产环节。但现在是买方市场,是消费需求主导生产,要注重消费环节。因为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而生产与市场部对接,造成市场需要的供不应求,市场不需要的供大于求。中国的农业发展到今天,农民的生产水平、生产能力是绝对没有问题。所以,要从注重生产导向到注重消费导向的转变了。
再就是由政府直接干预价格到市场形成价格转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农业的价格机制在国民经济中最具计划色彩了最需要改革了。农产品价格一旦上涨政府就强行打压,一旦上跌政府就全面扶持。如一旦猪肉上涨了政府就开会发布文件如何压价,猪肉价格一下跌的时候,总理就马上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怎么样来保障保猪肉供应,甚至在农民没有保险的情况下给母猪买了保险,这些难道不是农业政策的笑话吗?猪肉价格一上升的时候,马上又开一个会来调整。没有一个农业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把农业的资源配置排除在市场之外,就必然引发什么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很多问题,造成价格一上升就打压、一下跌又来扶持的循环反复怪像。
还有就是农业发展战略要从单纯的粮食安全向农业多功能多层目标转变。尽管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但在社会现代转型的关键阶段,农业被赋予了生态保护、环境调节、生物能源、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国际竞争等多重功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农业新业态,包括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田园综合体等很多新趋向。农业发展具有多重功能和多重作用,无疑决定着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