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网络大V及部分公知各种错误言论逐渐渗透影响高校课堂不可小觑。梳理这些错误言论危害表现为以下四个个方面:
1、歪曲丑化否定虚无历史,历史观碎片化;
2、科研教学盲目崇拜西化,以西方为标杆,脱离国情,不接地气;
3、政治上自卑不自信、道路选择、制度选择缺乏自主性、独立性;
4、视野狭隘,逻辑混乱,思维偏执偏激,少理性过多情绪化,无全局观、整体观、国际观、发展观。
高校课堂历来是政治舆论场、意识形态的各方必争之地。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形成期,上述各种社会错误言论及思维方式对青年学生误导严重、危害深远。笔者认为我国高校思政课应对上述错误言论及危害在以下方面做深层次质辩、澄清与矫正,此应为国家教育战略、社科发展战略、意识形态战略之重要工作。
一、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回望历史
网络大V及部分公知糟蹋历史表现为,一是否定、虚无、亵渎历史,解构信仰信念道义,没有忠奸,辩护丑恶翻盘丑恶,秦桧、汪精卫不是汉奸。英雄伪造,邱少云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等等为假。二是放大党和国家某一历史阶段所犯错误,反复渲染炒作某某时期杀了多少人饿死多少人;三是纠缠撕咬历史,凝固历史,以过去的失误否定现在的进步与成绩,如祥林嫂般沉湎过去,只管宣泄负面情绪,难以走出昔日伤痕与错误,强调过去错误是体制性的以此否定现在政治格局。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动机、目的和危害是虚无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虚无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
思政课应该树立弘扬怎样的历史观?历史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心灵之根和精神图腾,历史不可亵渎、虚无、随意解构及假设。笔者认为思政课的历史观应强调一下几点:
1、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的规律性,抓住支流否定主流,纠缠细节解构整体和本质。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在于谎言在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发酵后,一旦被人们取信,一个个英雄的形象轰然坍塌,如前苏联对少女英雄卓娅、战斗英雄马特拉索夫、奥列格.科舍沃伊、尤利乌斯.伏契克的侮辱和否认,使那些曾深深信仰社会主义道路的前南斯拉夫和前苏联人民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编织的谎言中逐渐麻木、沉沦,直至万劫不复失去祖国。
2、历史不可假设。历史是已经走过的事实,人类社会中的时间和空间无法倒流无法回转。假设历史应该如何如何就如同假设如果你妈是影星朱莉,你爸是影星皮特,生出的你更漂亮一样荒谬可笑无意义。评价几十年前,近百年前发生的事情需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语境、条件、社会心里及社会行为、人们的认知能力,科技水平、当时人们据以决策的信息等等因素考量,而不是站在今天事后诸葛亮般对历史说三道四、荒谬假设。所以几十年前中国该不该革命,该不该渡江解放全中国,该不该划江而治,中国该不该以社会主义立国,该不该土地改革,该不该抗美援朝,该不该搞工业化,该不该搞两弹一星等等,答案只能在当时的历史时空隧道中寻找,只能在多维的历史视角中思考,只能在百万、千万上一代父辈励精图治流血牺牲中寻找,在父辈耕耘付出后给我们今天带来什么寻找历史的答案与归宿。轻浮随意的假设历史是对父辈流血牺牲辛苦劳作的亵渎和侮辱。
3、反思历史与告别错误。历史中的错误是应该被记取,但有两点应该强调:一是历史错误有其特定历史背景、环境、因素导致发生。任何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人总有局限于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的认知能力,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如用今天的程序规则和法治标准看待、衡量、评价疾风暴雨战争年代的肃反扩大化是不是有些事后诸葛亮班的苛求古人?二是,历史定格中的错误甚至罪恶不能成为否定今天的理由,今天文明国家中的民族与政党都在反思曾经犯过的错误改进自身完善民主与法制。亦如西方国家反思过殖民杀戮血腥掠夺,俄罗斯反思过斯大林时期的专制与错误,美国反思过印第安的流血、麦卡锡的迫害和如今仍未根除的种族歧视。绝大多数国家以致人类的文明发展史都是伴随着错误与罪恶,但不影响各个国家民族告别错误与罪恶,总结历史不是祥林嫂般的宣泄哀怨。任何国家及民族的知识分子都应该厘清反思历史与永无休止纠缠撕咬历史的界限,都会承担反思历史告别黑暗凝聚共识引领民族上路前行的使命。
4、突出历史忧患意识。当年秦国四代乱政积贫积弱,百年耻辱丧权失地,列国之中天下卑秦。秦孝公立巨石刻“国耻”二字置庙堂之上以醒国人。秦国在此后20多年间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秣兵厉马、深彻变法,终于由弱变强。此一幕犹如鸦片战争后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让国人一百多年历经国耻,艰难探索、流血奋斗、俱时变革之历史沧桑和心路历程。秦国由弱变强的一个重要社会心理支撑,民心民意根基是不忘国耻奋发自强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忧患意识。如此忧患意识从先秦到孙中山及中共一直绵延不断薪火相传,当下如此远古家国情怀仍然历久弥新散发新的时代内涵,高校思政课应带领学生常怀、常忆、常议、常醒如此民族灾难历史忧患意识、民族复兴意识,在此大旗下凝聚党心民心。
5、理解并讲清讲好中共的特殊地位及作用。170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但最后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共的领导力量、地位、使命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无论回到历史还是现实这一点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中国革命有多种道路之争、道路选择,历史和人民给了所有政治力量、政党、救国之路充分展示的机会,但最后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中国道路是从近代以来各种各样的道路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共的合法性来源于中共特色的历史。
思政课必须讲好中共的四个方面,一是成立时有神圣的信仰和使命;二是90多年来虽有错误,但更多是奋斗及流血牺牲;三是现实和未来党能够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四是无论从历史渊源的走向,还是逻辑分析的理性,还是现实状况的实际经验,什么力量、什么组织能够替代中共领导支撑目前中国这个庞大社会巨物国家机器的正常有序运行?
二、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爱国主义
近年爱国主义被从未有过的最大程度的妖魔化与糟蹋,“爱国贼、狭隘民族主义、爱国主义阴谋论、爱国可以不爱党、爱国可以不爱现政权”等观点时髦泛滥,甚至在国家公祭日都不忘记批判爱国主义。
如有观点说谨防政府利用爱国主义造成狭隘民族主义转移视线、转移国内矛盾。这一说法包含三层假设:一是政府利用民意;二是民众愚昧很易上当;三是此手法有效,可以真的转移视线、转移矛盾,缓和社会冲突。30年党和国家反思错误深层变革,国家日渐民主强大,没有利用民意的动机需求,也难见此假设的理论证成与社会事实根据。当今中国大多数民众不是晚清义和团,冲动偏狭无理性。钓鱼岛舆论激烈时网上虽有倡导抵制日货,但对打砸日系车事件大多数网民鲜明谴责此暴行。谁想利用爱国主义,民众并非如此愚昧轻易上当。政府不解决社会变革民主民生现实问题,空喊爱国主义,没有多少人跟从买账。虚幻空洞的爱国主义从来不能拯救失去民心的政府,社会矛盾解决只有靠真正改革。政府利用爱国主义是伪命题,爱国主义是人类文化母题、文化基因,流淌于民族血脉、镌刻于历史丰碑。教师在课堂上应给爱国主义多一点正能量及阳光心态,少一些爱国主义阴谋论。
还有一种典型且流行的说法,爱国可以不爱党,爱国可以不爱现政权。此说偷换混淆概念,将爱国爱党爱政权人为割裂分离。国的概念有四层含义,疆域领土、人民民族、文化历史、政权形式。爱的概念有二层含义,一是本能的精神情感之爱,如对山川景物历史文化,即如上所说的人类文化母题、文化基因、民族血脉。二是虽然党与国有过错误,目前仍有很多问题及弊端,但仍对国家政党政权的有理性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前一种情感之爱、文化母题分歧不大易形成共识。后一种理性理解与支持会有分歧。
思政课教师应应引导学生在此问题上寻找最基本政治理性、最基本政治底线,即国体政体根本体制不可触碰,所有改革所有问题的解决只能在宪法、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框架前提下解决。房子里有蛀虫可以清扫灭蝇虫,但不能拆掉承重墙。党和国家是中国社会大厦的承重墙。中国现实下党与国、政权与国密不可分高度融合。党领导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本身就是国家的表现形式。理性认同支持党就是支持国家也是爱国的表现,对人大、政府、法院等国家机关的工作问题可以提出批评建议,但不能轻率得出结论推翻体制。
人民也是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爱人民也是爱国的表现。几千万党员、公务员以他们日常辛勤的劳动支撑着国家、政权、政府,国家的表现形式包含着政权、政府,政府在为几亿人、十几亿人提供着日常管理有序控制以及与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庞大繁重的公共服务。当汶川、玉树大灾来临时,当海外战乱最早到达的飞机或轮船接走中国海外侨民时,当外寇觊觎南海、钓鱼岛时……那时政府与国家的概念将清晰可辨、触手可摸,我们依靠谁?谁来保卫我们?我们与谁同呼吸公命运?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党、国家和政府,除了善意批评,多一些理解与支持,少一点恨国恨党恨政府的情绪。
此外,有人一谈爱国主义就引用屈原与楚怀王、楚顷襄王或岳飞与宋高宗意喻爱国不是愚忠,不是爱君主。当今人民共和国与一、两千年前奴隶封建社会社会结构、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民众心智素质、国家性质、政体形式、政治理念、公民意识、民主程度等等可否比较?今日国家不是千年前封建王朝,现代人民也不是千年前君主国下臣民,当今国家领导团队也不是昔日君主家天下。
思政课应讲清楚,历史与现实的样本比较应具备起码的常识与逻辑,应具备专业要素上的可比性。课堂教学应动用音像、影像等视听资料,教学实习中可就地增加重走革命老区、长征路、英雄纪念馆、国耻国难发生地、战败地、屠杀地、重大战役发生地等实地考察环节,避免空洞说教理论乏味导致学生本能抵制。让思政课具有事实说服力、逻辑理性辨别力、内心情感感染力渗透力。
三、如何加强社科研究与教学本土化
社科研究本土化是将国际上社科学术概念、理论范式、研究方法吸收消化为本国本民族所用,并以研究及解决本土问题为社科导向和使命的学术运动。社科研究本土化之倡议及运动其背后深层动机及原因,一是西方理论不一定适合各国具体实践,各国需要产生符合本国实践能指导本国实践的本土理论,二是非西方国家本能地具有摆脱西方中心论、西方文化政治话语霸权的民族自觉自信自立自主的趋势。我国早在上世纪30年代社会学家吴文藻、费孝通就发出社会学本土化的呼声并积极践行。上世纪80年代学术本土化运动流行于我国台湾地区。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学界主要以引进嫁接吸收西方学术为主流及主要任务,其间虽不断有社科研究及教学加强本土化之倡议,但难成气候并形成规模化批量成熟成果。近年著名学者郑杭生先生在社会学领域、著名学者王绍光先生在政治学领域的本土化倡导及实践尤为引人注目。
自然科学的结论很多是“普世”的。而社科研究针对的是社会现象和人类自身,人类有精神、价值属性,且身处不同国度、民族、历史、宗教、文化环境中的人群共同体和开放的社会系统更加复杂多变难以确定。社会科学知识更具相对性,难有绝对客观性普遍性的所谓“普世”性,因为社科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及观点产出具有更多国别性、民族性、地区性、政治性,更多受到该国该地区文化、宗教、历史、国家利益、地缘政治、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
社科研究者带有更多伦理价值取向、历史文化烙印、意识形态色彩等,无法完全中立地研究并得出“普世”的结论。人们对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对言论自由,2014年发生的法国《查理周刊》血案表现出各国历史文化价值观不同对言论自由的理解与态度不同。法国传统的言论自由观显然在查理事件中对尊重宗教有所忽视,美国的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政策使美国学者及美国主流媒体对此事件态度的表达有所克制,美国媒体并未公开涉案期刊杂志的内容,我国学者也有认为尊重宗教应是言论自由的底线,言论自由与尊重宗教应不可偏颇,言论自由应在宪法法律范围内行使。类似如宗教、人权、主权、海洋权、民主、言论自由、国体政体、民族冲突、地区独立与分裂等意识形态政治色彩浓的相关问题研究各国学者因其各自国家利益、历史观、法律观、价值观之差异其研究视角、理念、路径导致研究结论一定迥然相异。
没有一种普世的理论解释所有国家的现实与历史并导引所有国家的未来发展,如民主一定带来经济繁荣,但在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埃及、前南斯拉夫等此论并未成真;集权会导致社会衰败,新加坡却在集权中高度发展;预测中国崩溃而中国发展总是让中国崩溃论在星转斗移中贻笑大方;占卜俄罗斯垮台也总是在失望中落空。应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教派冲突的伊拉克无法构建民主所需的基本秩序,阿富汗的民主选举两年后为何仍纷争不已,埃及的民选总统为何被判死刑,新加坡的威权加民主为何有成效,中国特色特在何处,中国的成功做对了什么,中国的改革为什么避免了多数国家转型中的动荡与经济衰退,中国怎样避免了改革中的社会撕裂。讲授民主不可把民主万能化,以为民主解决所有问题,民主实施有前提条件,民主制度并无普世模式,不可机械比较,拿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拿弹丸小国比对泱泱大国,应该让学生理解民主模式及推进因国而异、因时代有别、因文化历史而不同,思政课应该让理论有解释力,理论没有解释力便无实现力。
各国需要发现和挖掘适合本国的社科理论及发展道路。如对于政府是否应该具备高效权力,各国亦因国情历史价值观不同,理解不同需求不同,俄罗斯历经裂国衰国之痛,又因反恐强国之需,俄国学者及民众政治理念接受中央政府强大、总统适度集权。美国传统政治理念恰恰讲究分权治之限制政府权力,但也造成国家治理中弱势政府低效。社会科学除了解决人类共同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解决本国、本民族的问题。各国社科研究都可为本国服务,寻找适合本国的发展路径,构建适合本国本民族的理论、知识,总结自己的实践并导引自己的未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元素”越来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高校教师科研及教学中应自觉践行社科本土化,应彻底改变目前存在于知识界的部分学术口号化、学术去中国化、学术盲目西化、学术政治化及政治问题“伪学术化”的倾向。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中中应寻求构建本土学术范式及理论,立足中国国情与中国实践, 挖掘本土学术智慧,寻求本土发展路径,展示中国学术成果,彰显中国道路创新,只有如此才谈得上逐渐获得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话语权。
思政课教师在社科课堂上应追求在吸收批判借鉴与坚守本土理论自信之间以我为主、游刃有余、进退有度、收放自如的境界,应立足历史比较、动态发展、理性宽容的学术态度分析西方理论与本土化的对立统一,即社科教学中应坚守学习人类成果经验不是盲目过度不加分析吸收地西化,坚守社科教学本土化也不是固步自封的僵化。如我国人大、政协作为中国基本民主形式有其代表界别及民意表达的广泛性、政协的政治协商社会沟通功能也可以作为西式竞选民主的另类补充。当然我国两会也确有议事效率、议事质量有待提高的技术性修复问题,也不仿学习借鉴西式议会议员职业化专业化的某些合理之处。但不能因这些问题存在而轻率得出结论西式议会制优于我国人大、政协。应向学生讲清我国人大、政协产生的历史性及镶嵌于中国整体政治生态政治体制的内生性,也不应刻意回避西式议会中党争过度、否决政治盛行所造成的决策效率低下的弊端。
思政课教师应从国别政治比较的视野向学生阐明民主价值唯一但民主模式民主路径多元,本土的民主实践很可能修正传统的西方理论。讲授普选应该提提普选并不万能,也选出了希特勒、陈水扁。批判前苏联肃反扩大化时也不妨说说美国的种族歧视、麦卡锡对共产党的迫害、对印第安土著的血腥屠杀。讲西方福利制度时取北欧小国与中国比对样本意义值得怀疑。讲西方人权、公民权利时应讲清人权有历史阶段性,应记起西方走过300年,中国建国只有60多年。《人权宣言》70多年后美国还在为是否废除奴隶制而南北战争,美国黑人是在美国建国96年后才获得选举权,黑人选举权的实际改善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距美国建国180多年了。讲美国三权分立时也谈谈党派之争弱势政府效率低甚至停摆关门,13亿人口大国,每年1000万人需就业的政府能否停摆。讲自己国家缺点时也不应忘记有力执政党高效国家带领人民以30年走过西方300年道路。
四、如何引导学生构建政治自信
高校课堂流行一种病态心理,老师讲普世就是高贵高尚高雅、桀骜不驯有个性、独立思考深刻有学问、信仰神圣有道德等等;讲马列、讲国情、讲党的领导、讲社会主义就是保守落后、为当局辩护、道德低下、奴才附庸、知识肤浅。把严肃的学术问题、政治问题儿戏化、卡通化、情绪化、庸俗化、简单化。久而久之如此氛围熏陶下的学生也是如此病态,于学生个人和国家皆危害尤甚。
社会上不时出现不切实际民主观。如对民主重抽象轻内容,重形式轻实质,否定中国民主的进步及实质有效;奢谈普世民主,不讲西方民主的缺陷、低效;民主本是寻求最大公约数寻求最大妥协,绝对民主要的是绝对平均、绝对自由、绝对公平的民粹主义;无政治底线无原则将政治问题以学术外衣掩盖,认为西方宪政是“普世价值”,只有实行宪政,才有民主和自由,宪政民主是中国的唯一出路;社会主义制度只能导致集权、专制,必须对中国的国体和政体进行整体宪政改造,促进中国实现宪政转型;宪政关键元素只属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无法兼容。
近年与部分社会错误言论相伴而生的是,一大批海内外中国学者并未盲从社会时髦言论,始终坚守独立学术耕耘与开拓,从不同学科领域兴起了强大的中国问题、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本土化研究。该学者群体的研究近年已形成规模化大量成熟成果,笔者断言这一本土化思潮在不久将来将形成中国问题、中国道路研究的中国民族学派。这批学者以内心深沉执着的民族复兴为己任为学术使命而探索中国道路,他们当中很多人有海外求学背景及经历,有中西文化学术融合的知识架构,但他们却不盲从西方话语霸权,真正立足本土国情在东西方时空交织的历史与现实纬度中理性平等地反观中西各自优劣,并以现实全球为坐标反观中国道路。他们结合前苏、前南、阿富汗、伊拉克、埃及、利比亚、乌克兰以及非洲、南美、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发生的民主实验与失败寻求避免颠覆性错误的经验教训, 提出了适合国情、结合实践、理性务实可操作的对策性建议,丰富了中国道路研究及马克思理论中国化实践。这批学者多有政治、经济、金融、社会、管理、法律等复合知识结构,所以能从多元视角立体看中国,其观点注重社会变革需整体协调全局联动。这些学者自觉避免了从单一知识背景、单一专业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局限性,避免了盲目要求改革单兵突围一路冒进的急躁与肤浅,全面深刻理解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要整体协调循序渐进。
很多学者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与历史文化传统,认识到我国国情的复杂性、特殊性的基础上构建本土学术概念、范式和理论。如衡量民主不能只看形式,更应注重民主内容与民主绩效;民主应有质量,有质量的民主的前提与核心是先解决经济发展与民生问题;民主是寻求最大公约数寻求最大妥协,而不是绝对平均、绝对自由、绝对公平的民粹主义;应以国家能力、国家治理、治理绩效、善治与良治的新范式来衡量民主效果;民主应在法治和高效政府主导的秩序下展开才能提升民主的实际效果;构建中国道路的关键是国家发展战略布局要注重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使系统内部诸要素协调配合,以达系统效能的整体实现,如四个全面发展;应避免单一政体决定论思维,应有“政道、治道”思维解释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并非西方国家政治生态下竞选政党局限于利益集团或党争,中共具有更多全面代表性;宪政应是对中国现行宪法的文本解释、信仰和共识;评价各国政治发展力指数一直被西方标准垄断,即单一狭隘的“民主-独裁”、“普选、多党制”等指标,本土社科研究应打破这种垄断,研究构建更为广泛综合和包容性的指标内容,如构建发展力、领导力、动员力、稳定力、保障力等指标,通过对各国“主权性、稳定性、制度性、民主性、有效性、法治性、廉洁性等指标因素衡量各国政治发展力。
社会实践是多元的,社科理论也是多元的。正如物理实验可以修正生成新概念、新理论;社会实践也可以创造新思维、新思想。即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长青。一道数学题答案唯一却可多路求解,条条大路通罗马。民主是目的也是手段,目的唯一手段多元,民主价值唯一,实现路径多元。人类追求民主终极价值的模式、道路不可能局限于单一绝对的所谓普世原则,社会变迁发展的进程一定是在丰富多彩的理论苍穹中展开。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必自卑缺乏自信,不断追踪学科前沿成果充实到社科课堂构建自信政治观,进而带动学生树立自信政治观。
思政课教师应把这些前沿最新社科研究成果反应在思政课课堂上。思政课教师不必纠结于所谓讲普世就是道德学术高地,讲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就是道德学术洼地。国家改革之路选择很难做进步与保守的评价和道德裁决,先进与保守在历史长河中是相对的,应置于历史发展中考量。英国不流血革命不同于法国大革命模式,后世也曾对雅各宾专政的弊端有所诟病,英国道路少了些许暴力动荡及社会成本。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要求当时的德国走适合本国自己情况的发展路径,今天看来也有似曾相识的合理性。当时被认为保守的洛克与激进的卢梭相比,后人给予洛克更多的理解,洛克提供了更多的国家管理经验。汉密尔顿与相对理想化的杰斐逊相比留下了更多治国之道治国之术。
思政课教师应在多元多维文化与价值冲突的学术及政治观点面前应坚守以我为主、以不变应万变的学术自主、政治自主的定力,即显示中国崛起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既不可敝帚自珍讳病忌医本土糟粕,拒绝学习西方成功经验,也不可将不符国情的西学局部不加吸收地奉为圭臬当做放之四海的救世良药良途。应警惕及防止前苏、前南知识分子盲目追随颂扬西方,一觉醒来国家分的悲剧重演。学习外来思想不可妄自菲薄,亦不因古老文明而盲目自大;分析别国缺陷不为自护本土之疾,亦不因本土自信而虚构自身完美。
五、如何培育学生理性思维
近年社会舆论场常现一种语言暴力、理论肆虐、思维混乱、情绪为王。其表现为:攻其一点不及全面,以错否功。脱离语境偷换概念,故意混淆批评与牢骚、批评与抹黑、批评与诽谤的界限。逻辑混乱,什么“建航母不如养老母”,风马牛不相及,没有航母国之不存,何来养老母。只批判不建设,为批判而反对,整天找茬,如社会热点事件上评论社会热点问题时罔顾事实、理念先行,庆安徐纯合袭警被警察执法开枪击毙,便是警察滥用职权,抓几个违法律师便是侵犯人权破坏法治。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引导只谈一个方面忽略其他,个别警察执法有误就妖魔警察整体为鹰犬,杀人犯似乎尽是悲情英雄杀人有理,不配合警察执法耍赖袭警似乎也成社会正面标杆。双重标准,骂中国不见其善,颂西方不见其恶,只有中国的落后专制,没有西方的残暴掠夺,多退了误算的庚子赔款居然也成为歌颂美国之理由。对中共及国家的失误反复渲染津津乐道,对西方的丑事、丢人的事,如种族歧视警察施暴立即哑声。扭曲的善恶观、是非观严重误导学生。
思政课应分清两种行为和两个概念。
一是批评与抹黑,批评的基本底线是善意建设性且以事实为根据,单纯发泄怨气仇恨且歪曲事实的“批评”是抹黑。
二是歌颂与吹捧,针对抹黑的反击而歌颂及真实客观展现60多年国家建设成就的歌颂并无不妥,夸大成就的粉饰太平掩盖问题的歌功颂德当然不妥。
如今的社会舆论场以暴露负面揭露黑暗为时尚,且多有共识:国家存在问题。我们应居安思危、居危思危,资讯时代的信息多元化,即便真有单一政府渠道的不实歌功颂德在当今社会也并无多少可信度和公信力。
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应多树立冷静理性客观分析的示范效应。理性的基本要求是概念清晰逻辑严谨,如讲党与宪法关系应澄清党大宪法大比较的伪命题,党的整体与宪法、国家、人民高度契合辩证统一、辩证互动,无法分裂隔离,党作为整体领导国家人民在法定程序下立宪修宪并在宪法法律法律范围内活动,党的干部及党员在宪法法律范围活动。不应把个别党的组织或党员干部的违法乱纪的局部行为和现象当成党大于法来解读。课堂不是茶馆,以博廉价喝彩,理论不在好听,要看能否实施。应改变课堂上牢骚乖戾之气,少一点愤青怨妇之态。教师师德包括不可哗众取宠花拳绣腿,只要能有课堂效果什么都敢说。孤芳自赏活在自我真空中的所谓普世理论,无法实施无社会基础无民意支撑,必将使知识分子沦为边缘,造成知识分子使命与责任的沦丧。
思政课教师在讲述西方文明的优越性时不可忘记西方文明发展中的殖民掠夺血腥残暴,在讨论西方普世时应该向学生讲清有人类文明的价值但没有普世模式普世道路,可带领学生回忆当年从莫斯科回国口含天宪的书生是如何耽误井冈山的中国革命。普世理想与人类实践是否有距离? 1774年《独立宣言》,1789《人权宣言》后的50-60年后西方列强从华夏掠夺了几千万两白银,却没普度华夏“平等博爱”的“宣言”。讲授民主不可机械比较,拿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拿弹丸小国比泱泱大国,不看发达国家一、二百年前的社会生态与民主状况,不看那些国家初期路。应澄清西方概念在中国的误用,如西方人权概念的双重标准,西方对民族主义的双重解读,即用民族主义构建自己国家,用民族主义拆散别的国家。
思政课教学与科研中怎样对待不同价值观、不同文化冲突中的社科理论与观点?应避免让学生在一元单维的狭隘学术空间对社科学术及政治观点做机械性、随意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读。在方法论上应培养学生在多元多维视野中批判性地观察解读社科观点的不同侧面、不同属性、不同价值、不同意义,认识到社科观点的相对性、局限性。培养学生的鉴别力, 教师应尽量呈现给学生社科观点的复杂性、多面性,避免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引导学生尽量客观、理性、居中地理解看待社科问题的各个方面。
六、如何掌握课堂的问题导向
思政课教师应更多从书斋理论思辨走向现实实践,体察民间疾苦与大众百姓沟通。教师应反思自己象牙塔中的学术兴趣和学术成果与现实实践可有差距,与国家民族社会百姓所思所想所需有否差距。教师如果远离实践远离民众无法感知现实,空中楼阁陶醉于个人空想幻境,沉湎于某种抽象理论,便无法引导学生从书斋走向社会感知时代命题和责任,把握课堂的问题导向。
改革深层次问题、“硬骨头”、“深水区”问题,不可能一夜解决,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火山一座一座扑灭。应从问题出发,诊断现实,回应现实,探索解决之道。应面对诸如执政党建设、民主化进程与社会稳定、言论自由与社会沟通、国企改制、城镇化、农民工问题、医疗改革、退休养老、消除贫困、产业升级、环境保护、反腐败、社会隐性危机、收入分配调节、土地改革、司法独立等诸多问题,应引导培育学生以理性思维、建设性心态找出路想方案。批评为了建设,建设始于批评,解构不为毁灭,更多专业诊断、理性分析、可行性论证、风险评估将是课堂讲授的更高层次、新常态。如讲反腐败应引领学生探索源头反腐、制度反腐的对策,讲清党和国家为什么痛下决心取消政府上千项审批权。不必动不动就耸人听闻地下结论一党执政无法彻底反腐,多党制才能反腐有效。当教师不能向学生解释为什么新加坡一党执政反腐有效,为什么多党制的印尼、菲律宾、印度以及非洲、南美等多党制国家腐败依然盛行且比中国严重,为什么民选的埃及、乌克兰腐败没有减少等等,教师的理性及学术的严肃性均受到损害。
思政课应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如对新自由主义观点进行剖析。应给学生还原一下前苏联解体后休克疗法直至今日的影响及后果。1/4世纪过去了,当年苏东加上蒙古多达30个后社会主义国家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究竟是改革良策还是“颠覆性错误”,应带给我们什么经验教训?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是不是就要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应该澄清新自由主义绝对的自由市场、绝对的自由经营,排斥政府对市场、对经济活动的任何干预和宏观调控是有局限的,市场的盲目性、资本的绝对性也曾经酿就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灾难,讲“市场决定”是否适用分配领域,讲市场效率是否应兼顾公平,是否应处理好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两者间的关系。讲市场不能否定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可否定国企的必要地位,改革国企不是妖魔国企、拆散毁灭国企。新自由主义流派均反对、批判国家运用财政等手段解决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以刺激需求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中国实际?需要探索“市场决定”的不公平的分配政策,是否会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不稳定因素四伏,广大中低收入群体有效需求不足,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困难重重,不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是否会使党和政府在广大中低收入群体中的信誉降低,发展下去,是否会动摇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在此问题上我们应如何避免犯颠覆性的历史性错误。
思政课应关注网络喧嚣,直面社会问题,构建教育系统内部反击错误思潮的前沿社科成果的共享机制及教师交流机制。课堂应正面澄清争议及问题,历史虚无主义危害何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真的“饿死三千万”?眼前的欧洲难民潮究竟起因何在及说明了什么?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分配不公现象?劳动价值论是否过时?“国退民进”是否是解决雾霾等问题的关键措施?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崩溃论,学术话语的背后为何是政治话语?中国目前的执政模式是新威权主义吗?司法独立就是司法机关不受任何党派和个人的制约吗?我国依宪执政与西方资本主义宪政是一码事吗?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已有大量质疑辟谣研究、明确结论及成熟成果,应构建上述前沿成果的共享机制及教师交流机制,如定期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政策培训,举办内部讲座、课堂观摩、教材大纲沟通及一定程度的统一教学规范等活动。建议由教育部及各高校定期汇总整合成熟的反击错误思潮的前沿社科成果汇编向思政课教师推广交流,高校领导应定期就意识形态工作进行理论研讨、形势研判和工作部署。
此外,思政课应该培养引导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忧患国际危机,置身国际空间看待本土问题。只看国内不看国际,只有意识形态一元取向一元思维,没有国家竞争、国家战略多元视野是不能全面透彻看待国内问题的。思政课应让学生理解国家及社会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家压力,如大国角力,海权忧忧,越菲欲动,日本磨刀,岛链重重遏制中国,人民币与美元在暗中较量,一路一带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如此国际险境中忧患本土问题,应让学生懂得那些问题轻重缓急优先考虑,哪些问题逐步解决应有耐心;内稳解内忧,强国御外敌才是国际大格局中的国家战略。国家利益为大,民族未来为重。应培养学生在国际风云、国家竞争、国家利益、国家战略的大环境中思考选择,树立系统思维大局观。当然,让学生有大局观思政课教师先得有大局观。如果教师沉浸在社会舆论场的鸡虫之争、井底之观、杯水风波之中。自然无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登高望远,大事着眼、大处落墨、大局为先、大义为重。
(【原创】来源:昆仑策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
网址: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