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治理建言 > 阅读信息
徐铭青:当前中国的一些问题与思考
点击:  作者:徐铭青    来源:【原创】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16-08-28 08:59:08

 


  摘要】中国的问题当然主要靠中国人自己来探讨解决,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研究处理。要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全民族思想文化道德素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进步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协调处理好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深入解决好财政收支矛盾。

 

  当今中国,经济社会问题较多,情况复杂,党和政府工作繁忙,任务较重,我个人认为要着重协调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矛盾和问题。

 

  一、协调处理好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人民为中心,以自然为依托,充分体现发挥人在社会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

 

  各项工作都要倡导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紧紧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集中民智,发挥民力,保护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并重,将保护顺应自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积极研讨并制定推行《人才法》,将对人民群众的素质水平和人才的地位作用的重视程度全面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1]而所有这些工作及任务,归根到底都要靠人尤其是人才来实施与完成。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之所以没有较好的持续发展下去,主要是由于各种制度体制的问题、领导人及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和素质水平的问题、社会风气的问题、一些内部经济社会因素和外部不利的国际环境的问题等等,其实关键还是人的问题: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水平还不够高,政治思想观念还不够先进,制度体制的设计还不够科学系统,社会风气的培育发展还不够理想,经济社会内、外部问题的具体解决很不彻底。真是成也因人,败也因人!如果列宁能多活好多年,如果其后来的领导人都能像列宁那样,甚至更为优秀,也许苏联到今天将更加强大,也许今天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将会呈现出更好更壮阔的局面。

 

  先进的思想观念对于优秀人才的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所以要大力加强先进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文化风尚的研究发展、舆论宣传和教育普及,指导并应用于实践,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充分重视各种人才及潜在人才的发现、保护、教育、培养、选拔、使用与提升,加强人才培养、选拔、任用体制、机制建设,不唯逢进必考,不唯分数是举,不唯文凭是用,应该酌情选择性考试与实际自荐、他荐考核相结合,并侧重于实情,唯德能是举,唯素质良绩是用,开创人才发展的新局面,将全社会变成一个大的人才库。优化各级各类人才的比例及结构,并不断优化升级各种人才的质量。尤其要努力促进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紧缺关键人才的发展,例如各种能够较好解决能源、资源以及环境问题的人才等。

 

  充分重视人民群众和自然生态环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制约作用,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办事,按自然生态规律办事。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的豪迈情怀和远大志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逐步摒弃应试教育,不断扭转功利化教育倾向,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科技知识传承创新、教化社会、教书育人的真正功能,让教育能够像阳光一样普照世人,滋养万物,真正能够育人成才,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而不是把学生都变成书呆子、眼镜生、豆芽菜!要想扭转这种应试教育、功利化教育的不良倾向,就要努力弱化中、高考考试的指挥棒作用,适当弱化重点中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的不良优势地位,不断推动各类学校的均衡健康发展,在全社会形成低学历、一般院校毕业学生也能成才,甚至成大才的正常局面。当然,也要顺应时势发展要求,不能忽视对大量高端、尖端人才的选拔、培养与运用。

 

  世上本没有教育,教育是后来的人造之物,如果它一味的畸形发展,变成不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额外枷锁,那要它又有何用?古代落后的科举考试制度尚且分文武两种方式培养选拔人才,而现代社会的今天的中高考考试制度却主要只是文化课考试,这是很具有片面性的,不利于学生的身心特别是身体健康成长。许多学校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开始狠抓学生成绩了,一年级上课时上午四节课外加早自习,下午两节课,有的还要补课,室外体育课较少,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没有阳光的教室里度过,运动量过少,阳光照射也严重不足,导致许多孩子的身体素质并不太好!我觉得班级授课制应该作出适当调整,可以酌情适当减少课堂教学量,将班内教学与室外活动相结合,文化课学习与体育锻炼、较多的参与历练相结合,保障孩子们能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或许可以在各地适当设立军事体育中学,与普通中学、职业中学、特殊教育学校并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培养人才,增强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为国防、体育以及社会其他方面培养、输送大量的新型人才。

 

  二、协调处理好深化改革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14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集中到一点,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

 

  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其中首先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我们既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又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必须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

 

  改革是指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包括在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等方面进行的各种改良革新。社会各方面的改革不论采取哪种政策方式,其主要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全方面发展而制定的改革方案。在社会的改革中,应当改变阻碍社会发展的不良因素,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优良传统,要努力发扬光大,去伪存真。社会的改革,应当引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经典要素和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推进自身社会的总体改良。如果说,在社会的总体改革中,不保留本民族的优秀传统,而又对引进的不良文化传统和影响社会改革进步的糟粕不予以去除的话,那就会失去改革的实质。

 

  简言之,改革就是要改掉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合理完善,而不是要连好的东西也一起改掉。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要坚持正向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观。从历史上看,改革最好的效果是民富国强,没有民富,国家再强大也只是一个无用的空壳,没有国强,民富也就会失去依靠和保障。“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中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适应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民富,“公有制为主体”有利于国强,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有机统一,不可偏废,必须要长期坚持。改革开放之初,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过多,公有制成分几乎占绝大部分,经济结构过分单一,那时我们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更多的放开,搞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让经济活起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现如今,市场经济已经搞的比较彻底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当丰富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已经到了难以较好体现的程度了,逐渐转变成了混合所有制结构,也许将来我们的所有制结构只能被描述成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情况。今天的改革或许要经历一个由放到收的过程。要由以前的将统的过死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灵活多样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渐发展成为不断完善和规范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就是要对市场经济本身进行改革,加强和创新区别于传统落后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制机制建设,以市场经济为手段,以民生发展、社会进步为目的,而不能像腐败没落的资本主义那样,为了发展市场经济而不顾及民众的安全、健康与幸福生活,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此外,还要适当采取一些合理的计划统筹、公共服务、宏观调控、微观管制特别是激励性管制、国有资产监管与结构性改革等各种措施,及时预防化解市场失序和政府失灵,更好引领市场健康运行,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与创造力,逐步优化资源配置效果,让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让人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而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邪路。因为完全彻底的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必然导致贫富分化、赤贫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困顿、危机等市场灾难,不利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到,“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3]

 

  美国只有两三亿人,那么发达,仍然有几千万人非常贫困,如果中国搞美式资本主义,彻底私有化、市场化的话,也许十三亿多人会有上亿人非常贫困,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所谓社会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以人类社会为中心的主义,它首先是一种全新的整体主义、集体主义、人民主义,要以最广大人民的福祉为根本宗旨,不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思想文化,追求个人的幸福生活与人类美好社会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社会主义源于资本主义,而又高于资本主义,是超越于资本主义之上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平等互助关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个定义就是从功能上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说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功能。[4]它不像资本主义那样主要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不赞同那种老百姓有钱或有本事挣钱就可以吃上饭,没钱且没本事挣钱就吃不上饭的彻底自发放任式的完全私有化、市场化的发展,强调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都有受益于社会、奉献服务于社会的权利和义务。社会主义要求执政党和政府代表人民认真自觉的巩固并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广泛团结服务于民众,不断扩展并加大各种社会福利保障以及公益慈善救助等的覆盖面与力度,妥善解决好各种民生、社会问题,带领群众科学发展、共同富裕。这就要求社会主义的执政党、政府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各方面的制度体制机制建设,依法依规科学规范治理,从严治理,注重落实,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有足够的执政能力和经济实力,更好的领导、服务于人民群众,共同创建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而不是受制于极少数恶意的资本垄断者,不是受制于境内外些许的不良实力派。所以必须要大力鼓励并积极扶持国有、集体经济成分的充分发展,这样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执政党、政府健康发展,更好巩固并行使权力,又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维护发展,在就业、脱贫、教育、医疗、思想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福利保障、公益慈善救助、社会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都能广泛受益。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重要体现就是公有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动摇。成熟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可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优良经济,贫困阶层和富裕阶层都可以从中广泛受益,较易享有充足的就业和创业机会,较易享有宽广的发展空间与安全稳定和谐的生活环境,这与资本主义世界弱肉强食的残酷的市场竞争、乌烟瘴气的经济社会环境及秩序形成鲜明对比。由于这种比较优势的存在与持续增强,也许在不远的将来逐渐会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能够自觉地反思并主动提升自己的社会制度,人类社会将阔步迈进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三、深入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追求公平正义等的社会进步的矛盾,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事实上,许多地方经常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厂房、楼房、商场、超市等大量的建起来了,老百姓的钱袋子、米袋子、菜篮子、房子、车子丰富起来了,但人们的脑子却变空了,生活条件好了,可吃饭菜没味了,玩手机电脑无聊了,许多人出现了信仰缺失错位、精神空虚消极、低级趣味等的不良思想精神状况。在市场经济的不断侵蚀下,有些人甚至包括一些党员干部,逐渐丧失了追求共同进步的崇高信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以满足个人私欲为人生最大追求,奉行低级庸俗的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乱喊什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经常干一些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事情。一些地方许多人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的人宁可相信一些错误落后的哲学思想、陈腐观念或信仰宗教思想,甚至相信封建迷信乃至邪教思想,也不愿意信仰马克思主义等科学高端的思想,思想精神极为堕落。其实人们只要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就很容易明白,极端利己主义是根本行不通的,如果大家都是极端利己主义者,就像萨特说的那样,他人就是地狱,人们永远生活在与他人的对立和冲突之中,那么大家都得不到什么好处,社会就会变成一个垃圾堆,甚至变成地狱,那人们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更加科学系统完善,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大力的学习、钻研、创新、宣传、推广与运用,用先进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紧密联系实际,高效指导工作,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推动先进思想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大力加强主流思想舆论的宣传、推广与传播,大力加强正面积极的教育引导,全面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努力培育形成社会主义新风尚,积极宣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建成法治社会、德治社会与文明和谐社会。

 

  要防止掉入纯粹物质利益的陷阱。我们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扣实际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直面现实,着眼未来,努力做好结构性改革及各方面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向健康发展的同时,要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进步,通过多方面的引导教育让人们逐渐明白金钱有用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将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正向关联,全力培育“义利兼顾、重义轻利,好人有好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天下为公”的正面激励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如或许可以建立公民道德及贡献评价激励体系,将每位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贡献或损害社会的情况包括后来的转变情况等记录公布于其个人信息之中,以形成去伪存真、扬善抑恶、扬美抑丑的强大正能量。

 

  2、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要妥善解决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要兼顾效率与公平,突出重点,把握平衡。合理缩小城乡、区域、阶层收入分配差距,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适当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财政扶持和转移支付力度,灵活调整经济结构,既要大力促进经济结构的普遍转型升级,又要在落后地区着力发展一些比较符合各地实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多层面、多方式增加就业增收渠道,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在发展中逐步增加弱势群体的劳动收入,逐渐缩小贫富差距。通过税收的纵向公平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西方福利主义制度关于分配正义的手段,诸如累进税、财产税或社会保障制度,对分配不平等的结果加以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从而消除“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不合理现象,有一定积极意义,可以结合我国国情适当调整借鉴。

 

  完善和规范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减少或消除由于垄断、腐败等违法违规现象带来的不合理超额利润。要在全社会树立起公平正义的观念和意识,充分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确保公平正义的普遍实现。加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制建设,积极推动司法公正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如或许可以研究制定《弱势群体权益保障法》,大力保护发展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促进社会和谐公正。

 

  3、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资源缺乏,是中国的国情,也是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并将继续获得发展,但伴随这种发展而形成的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的形势也在不断地加剧。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面临更加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我国现有人口早已超过了13亿,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如不进行有效控制,预计2035年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并且呈现人口的严重老龄化现象。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但总体素质不高,人口分布不均,流动人口规模大。

 

  我国资源总量较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少。我国人口众多,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但自然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资源人均占有量势必会相应减少。巨型工业社会的运行发展造成了超大规模的资源消耗,如果不采取相应的综合措施加以应对的话,必将会造成资源短缺甚至耗竭。我国资源总体质量不高,石油、天然气等优势资源比例低,而煤炭等劣质能源比例偏高,贫矿多,富矿少,中小型矿多,大型、超大型矿少。这对于矿产资源来说,增加了采炼的难度和成本,造成资源短缺。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资源利用率低,破坏与浪费严重。

 

  有学者认为,由于一些地方资源意识薄弱,缺乏战略性的规划和调控,加上只盯着税收增长和GDP数字,曲解出口创汇和招商引资的真实价值,已经使中国矿产资源严重透支和严重流失。曾经有专家估算中国的金矿还可支撑开采15年,银矿20年,铜矿31年,镍矿46年,石油30年,而其余大部分矿物资源也都在百年以内开采完毕。只要再过二十年,江西的稀土资源矿将消失,世界储备量最大的钨矿资源也将消失;再过三十年,世界最大的稀土矿的包头鄂博矿藏将消失。铟在电子电信、光电领域、航空航天、国防、通讯等领域不可或缺,但全球储量仅为1.6万吨。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产铟国和出口国,原生铟产量占全球60%以上,80%都出口给日韩,但是定价权却在别人手里。中国稀土产品出口价格也是低廉的,从而导致西方国家大量囤积中国稀土,同时却限制或停止开发自己的稀土矿。日本进口的稀土83%来自中国,映射了中国的出口强度。

 

  中国或许应该及时建立资源的抑出励进的政策,许多重要的矿物资源不能随意对外资开放,加大重要资源的国有化力度,大力促进资源的勘探开发、整顿保护和资源利用技术进步,提高资源的储备量和利用效率,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有限有序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科研及产业化投入力度,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及物质资源。不断拓展国际视野,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维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运行发展。

 

  除了自然矿物资源短缺外,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已经非常严重。原有的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的酸雨的覆盖率达到国土的三分之一,70%的江河湖泊受到污染,90%流经城市的河流严重污染,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自1949年的工业化以来,百分之八十的中国江河湖泊断流或枯竭,三分之二的草原沙化,沙漠化土地每年递增3400平方公里,大部分森林消失,水土流失严重,近乎百分之百的土壤板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已成为劣五类水。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使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和遭受破坏,加上一些地区的滥捕、滥猎、滥采,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局面,迫使我们只能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采取多种措施,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加大资源环境沉重压力的现实国情教育,增强国民的爱国热情与责任意识,积极研究探讨较好的节育措施,广泛宣传推广有效自主控制生育的方法。注重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政策的连续性和灵活性,这样既有利于计划生育国策的持续落实,又能够适当保障公民的有序自主生育权,符合法理情理,于国于民有利。

 

  努力转变民众传统落后思想观念,在全国范围内特别要在偏远农村地区大力批判消减传统落后的宗族、婚育、人情礼、殡葬、小农自利等的习俗与意识,真正建立起民主法治、平等公正、文明进步、健康科学的全新思想文化理念,增强全社会的公德心、责任心,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自觉降低男女出生性别比,农田耕作增施有机肥,适当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制定洗涤用品、农药等易致污染的生产生活用品的环保标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大相关科研力度,争取尽早研制开发出更有利于环保的适用产品。保护土地资源,切实保障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地表水网体系建设,蓄水治水,主动增加森林植被覆盖面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优化生态条件,建立并不断扩大候鸟等野生生物保护救助站点、濒危物种繁育放养基地和自然保护区,维护生物多样性,研制自然资源补偿收费和环境税收政策,推广清洁技术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减少污染排放,节约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回收循环利用,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增长的转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缓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四、妥善解决好党和政府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协调处理好高层领导、基层领导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切实理顺好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

 

  1、做好顶层设计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新生事物,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推动工作创新发展”。在顶层设计过程中,要带着问题意识,沉下身子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基层群众的愿望诉求,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土地改革、对外开放、市场与计划、税费征收、计划生育等等,历史上的诸多成功改革,无不是决策层对人民群众意愿的深度关切和深刻把握,顺应民意呼声,经过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后,才拿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做好顶层设计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当前的许多基层工作都需要多部门合力推进,往往会产生多方发力却跑偏方向的现象,最终造成诸多历史遗留问题。这就要求地方决策层要通盘考虑各环节的衔接配套,明确部门单位职责,同步建立意见方案落实的监督管理机制,坚决防止“推诿扯皮”“踢皮球”“懒政”“庸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发生。同时,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支持群众大胆探索,不放过任何一个创新的火花,及时收集整理基层鲜活的实践经验,为顶层设计提供源头活水。

 

  基层工作要在顶层设计指导下勇于探索、敢于担当,反过来又能促进顶层设计的发展完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群众对党委政府的关切度、期望值越来越高,公职人员直面的突发矛盾和棘手难题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养成勇于探索、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大胆“摸着石头过河”。因为经验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积极探索是积累经验的第一步,完善的制度从试行到成熟无疑要经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同时,探索就意味着要担当潜在的责任风险,关键是要明确,所有的探索实践都会存在问题和不够完善的地方,要多多交流探讨,宽容失败和不足,加强指导帮助,这样才能及时纠正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不至于跑偏方向。

 

  在政策制定和贯彻实施制度规范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关注依赖持续的自下而上的“基层智慧”,不能习惯于把注意力放在自上而下的“单行道”上。少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参与,再好的顶层设计也不管用,也只有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生动互动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5]

 

  2、中国有十三亿多人,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千家万户,人多事多,错综复杂,繁琐无比。中央领导要想用简单的方法直接了解、关怀、照顾到全国亿万个家庭,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如果采用多种科学合理的方法,统筹研判,分类施策,系统解决,则可以让广大群众受益。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真执行群众路线,要借助各种方法渠道了解、体察民情,注重群众参与、专家论证、多方借鉴,广泛制定各种利民、惠民的方针、政策与制度,并明确职责,加强监管,认真落实。其次,要注重普惠与特惠相结合,既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受益,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让老百姓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最后,就是要充分发挥好政府各级行政组织的作用,从中央到地方一级一级的辐射带动,最后可以惠及基层群众。

 

  科学指导,加强引导、教育,协调处理好高层领导、基层领导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央领导虽不能时常直接了解、关心广大普通百姓,但却可较多接触、了解省部级高官,主动倾听他们的心声,认真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切实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工作中的问题与困难,严格要求,关爱先行,并要求他们向市、县、乡、村辐射带动下去,把党的温暖与关怀逐级传递下去,并逐级保持、放大,及时反馈,强化监管,促使基层干部努力做好群众工作。这样党群、干群关系会变得更好,老百姓能够真正得到更多实惠,党和政府的威信就能够更好的树立起来,能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这对于反腐倡廉、增强各级党委政府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也许会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3、政府、市场与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互相取代。要划清三者的边界,明确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在高效政府的科学指导与有效治理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全面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有学者认为,理想社会是既能确保经济发展繁荣,又能确保社会公平与公正,而这一理想只能通过均衡社会得以接近和实现。均衡社会建立在有限与有效的市场体制,以及有限与有效的政府相互混合的基础上,而且这种混合是有机和谐的,两者相互补充,相互牵制,政府失灵由市场弥补,市场失灵由政府修正,由此达到社会的均衡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尽管这不是最完美的社会治理模式,但是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选择,因为它避免了完全市场与完全计划体制可能带来的社会动荡、断裂与革命,从而确保社会均衡与可持续性的发展。

 

  五、协调处理好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深入解决好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等各种不断扩大的财政开支和比较紧张的财政收入之间的矛盾

 

  1、社会公共利益是指为广大公民所能享受的利益,这里所指的广大公民,是指特定范围内的广大,有全国性的广大,又有地区性的广大,其外延可以限制在享有立法权的建制区域。个人利益包括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个人身体的保存和健康,个人才能的利用和发展等。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互限制,又相互依存。社会生活中,利益主体的偏私性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可能会带来违背公共道德、贫富过度分化、破坏生态环境等有损公共利益的行为,因此应对个人利益进行一定限制。但公共利益有时也受制于个人利益,特别是基本权利。公共利益是一种独立的利益形态,它并非所有社会成员利益的总和,社会成员的利益有时与公共利益产生冲突,且不同成员间的利益也会产生冲突,甚至侵害和危及到公共利益。个人利益是公共利益的前提,公共利益为个人利益的更好实现提供保障,两者具有统一性。在公共利益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协调中,道德、习惯、习俗文化等的作用只是一个方面,主要是从制度上提供立法、行政和司法保障。

 

  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一般表现为此长彼消的关系,公共利益的实现有时以减损私人利益作为成本,或者说以限制或者剥夺某种公民权利作为代价。因此,宪法通常规定只有立法机关通过立法的方式来界定公共利益才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行政机关作为法律实施主体,只能依据现行有效的法律规定来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权利,通过实施法律的方式来实现法定的公共利益目标。

 

  例如:我国宪法经过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修改后,在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在第十三条第三款又一次明确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这就在强调要充分保障公共利益的同时,正式确立了公共利益应当依法界定的基本原则,并进一步确认了兼顾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宪法精神。

  公共利益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具有“公共性”。较私人利益而言,公共利益首先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具有普遍性或不特定性的显著特点;同时这种利益的实现主要依赖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选择机制,一般难以通过市场等私人选择机制来实现。

 

  其二,具有合理性。由于一种公共利益的实现有时是以其他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减损作为代价的,因此立法机关在界定公共利益时就应当遵循合理性原则(或者比例性原则):要对局部公共利益与整体公共利益、短期公共利益与长期公共利益加以权衡;对可能减损的私人利益与可能增长的公共利益加以权衡;对实现公共利益的不同方式加以权衡。通过这些权衡,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小失大。

 

  其三,具有正当性。公共利益的界定事关广泛的公众利益,立法机关,尤其是地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应当广泛听取、充分尊重公众意见,保证公共利益界定基于广泛的民意之上。

 

  其四,体现公平性。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如果以减损少数人的私人利益却又不给予必要补偿的方式来增进公共利益,就会有违正义和公平。这种补偿应当是一种得失相当的公平补偿和合理补偿,而不能只是象征性的“适当补偿”或者弹性很大的“相应补偿”,坚持共享发展。

 

  2、财政收支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目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地方财力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较多,地方债务压力较大,而财政支出呈刚性增长,包括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增加财政投入。

 

  要解决好财政收支矛盾,最主要是发展经济,增收节支,加强预算管理,努力实现财政收支相对平衡。我国当前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全球化经贸发展战略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为解决好财政收支矛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财政收入方面,要打破原来依靠土地出让收入的格局,逐步转向稳定的财税收入,这也是长期以来困扰财政收入的难题。在财政支出方面,更好地进行结构优化调整,改变原来大规模刺激形式。在编制预算时,要坚持收支平衡、量入为出的原则,在预算执行时,要加强税收征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编审决算时要严格核实各项收支,严格按规定列入决算,以利于实现财政收支的动态平衡。

 

  财政收入方面,可以研讨是否可以或者怎样征收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遗产税、赠与税以及内外资境外转移税等。财政支出方面,面对支出刚性增长压力,要从转变政府职能、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寻找对策。一是科学界定财政作用边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管放到位,区分层次,调整结构,有扶有控,有保有压。二是改善民生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三是主动出击建机制,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科技教育、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顶层设计,增强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四是创新投入方式,对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扶贫开发等,可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同时,要厉行勤俭节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做好转移支付工作,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让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相匹配,努力实现协调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塑造金融开放发展新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和审慎管理框架,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金融平衡、稳健、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除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外,我们还要注意协调处理好就业、房价、教育、医疗、养老、公共基础设施等百姓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与经济社会总体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协调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国企与民企、国内与国际、以及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等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41。

  [2]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5-6。

  [3]人民出版社.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111。

  [4]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邓小平理论专题讲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13。

  [5]徐晓东“顶层设计”离不开“基层智慧”[EB/OL].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4/1203/c241220-26142041.html,2014-12-03。

 

  (作者系安徽阜南中岗中学高级教师;【原创】来源:昆仑策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高天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