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救援人员在江西南昌新建区积水地带疏散居民。当日,南昌市遭遇大到暴雨,全市多处出现积水,市内交通受到较大影响。新华社发(熊家福 摄)
刚刚进入6月,江西、湖北、重庆、贵州等省份连遭强降雨,南昌、武汉等陷入“内涝成海”的尴尬。年年暴雨,年年内涝,大雨之下,城市缘何变得“小肚鸡肠”?“海绵城市”建设何时呈现功效?
8年间360城遭遇内涝
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已连续出现十多次移动性强降水过程,几乎每一次强降水,都会引发部分城市严重内涝,网络“看海”段子不断。
6月1日凌晨,湖北省武汉市遭遇今年最强暴雨,导致武汉城区数十处地段出现内涝,重要交通道路被阻造成拥堵。在遭受最大降雨的洪山区华中农业大学和光谷三环线附近,汽车变“潜艇”。网络上,“儿童节竟然在武汉实现了看‘海’的愿望”成为网民调侃话题。
仅仅一夜,2日清晨起床的南昌市民发现,他们竟也可以站在窗前看“海”。1日下午至2日上午,南昌市区出现特大暴雨,城区严重内涝,多地不同程度受灾,地势低洼处变成一片汪洋,道路中断,大量群众受困。记者在江西科技学院学生食堂看到,这里已变成一片泽国,积水没过脚踝。全校有近两千的学生用餐、出行及上课受到影响。大一学生田洋告诉记者,早上由于雨太大没能吃成早饭。
据南昌市交通等部门统计,截至2日8时,南昌市四十多处路段因积水内涝出现严重拥堵,全市100多条公交线路停开或改道。6月3日,南昌等地降雨模式持续,当日4时30分,江西省气象台分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6小时内,南昌有大到暴雨,部分雨量可达50毫米至70毫米,并伴有雷电。
近几年,极端天气常态化背景下,“大水淹城”事件并不鲜见。据住建部资料显示,2007年至2015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半米。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都曾多次出现严重的城市内涝,造成严重灾害。
记者梳理全国各地发生的城市内涝,发现其呈现出“新老城区一起涝”“旧涝点未除,新涝点频现”“以往内涝上不了街,现在内涝出不了门”等新趋势。
暴雨暴露城市应急管理短板
城市内涝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灾害现象,其中暴雨是城市内涝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受灾地区民政、交通、电力、通信、供水部门每次都要紧急展开抢险救灾。
然而更多人将城市内涝原因归咎于城市下水管道开发建设缺乏长期规划,且排水能力过低。南昌市城市排水管理处副处长熊建国说,老城区主干下水管道大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不少管道已满使用年限,部分管道早已超期服役,破损失效严重。同时,南昌老城区排水管道布局也不尽合理,离排水口最远地方的雨水要通过9公里左右的排水管网,4个小时才能排入赣江,大大降低了排水效率。
由于城市开发,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结构性改变,土地透水面积缩小,蓄、滞、渗水能力减弱,城市内涝形成加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胜辉指出,绿地、水体等天然排涝系统的减少,使城市缺少贮存多余雨水的地方。南昌上世纪80年代拥有湖泊50多个,现在超过一半萎缩、消失。
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专家李建平说,城市防洪防涝应急处置过程中往往涉及多个层面、多个部门。比如市政建设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等。然而,在现有行政体制下,各部门应急职能和资源分散,一旦出现大暴雨部门协调困难、配合衔接生疏,难以做到信息共享。
城市防洪防涝应急预案体系粗放、预测预警机制不全、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以及应急物资储备不完备等因素,都暴露出城市应急反应能力的短板。
建设“海绵城市”并非一时之功
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我国正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力争让城市内70%的降雨就地得到消纳和利用。
江西省住建厅城市建设处副处长林伟说,“海绵城市”突破了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它以建筑、道路、绿地等城市基础设施为载体,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而在需要时则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江西省萍乡市是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虽然目前项目仍未完全建成,但其成效却已开始显现。今年4月,一场暴雨袭击萍乡,致使市区多处出现内涝,但以往最容易积水的金螺峰公园却没有积水。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办副主任赖清说,这得益于公园路面铺设了透水砖和透水型混凝土。
“当前,城市70%的降雨都是通过地下管网排,而按照‘海绵城市’的规划,今后70%的降雨都要就地消纳,这将有效缓解内涝问题。”林伟说,目前,江西已敲定时间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但“海绵城市”建设也面临一些难题,其中资金问题最为突出。来自住建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1亿元-1.5亿元。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国家鼓励采用PPP模式解决资金不足难题,但在实际运作中,一些企业对其预期收益率并不乐观。
建设“海绵城市”目前已经成为众多城市治理内涝的抓手,但这绝非一时之功,需要城市管理者认准目标,决意推进,不断扩大战果,久久为功。
每一场暴雨留下的不应该是短暂的教训,每一次灾后的反思不能只停留在发现问题。李建平表示,防灾减灾应当是一项综合性工程,要真正当做百年大计来抓,当做民心工程来做,强基础抓根本。(记者吴锺昊、胡喆、郭强、高皓亮、余贤红)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