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当代中国,“大学问、真学问”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和传播真善美的学问;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学问;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融通各种学术资源,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的学问;是勇立时代潮头引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学问。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时,广大学者表示,一定要将“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作为对自己的鞭策和鼓励,自觉肩负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应有之力。
一、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而治学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指明了方向。对每个学者来说,立志做大学问、真学问,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
“走自己的路,我们在走了;现在到了‘说自己的话’的时代。而说自己的话,就要正本清源。这意味着学术研究,要面向国情、立足实践,同时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在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徐平看来,做大学问、真学问体现着文化自信。“面向整个世界学科体系的更新,运用中国实践、中国经验等,在对学科扩充、扩容等当中,作出中国贡献。”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安东表示,大学问、真学问,往往产生于伟大的时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分析和研究。时代需要我们研究真问题,做出大学问和真学问。
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大学问和真学问的支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梅珍生告诉记者,大学问、真学问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又是构建具有中国话语体系、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一砖一瓦,离开了它们,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坚持正确方向 勇立时代潮头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做大学问、真学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离不开树立坚定正确的方向和目标。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郭沫若被迫东渡日本。在此期间,他克服种种困难,撰写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卜辞通纂》等论著,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学者。以他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术研究,产生了大量传承至今的学术成果,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报》“为人民做学问”等栏目,刊登了一批深入基层、求真务实的优秀学者的感人事迹。其中,有历时5年行走原始森林、调研边境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人员李花子;有10余年来四处寻找民间歌手,为收集、整理和研究民间音乐呕心沥血的南通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詹皖;有20余年跑遍大半个中国、寻访近百位“慰安妇”受害幸存者、坚信“以事实说话,改变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苏智良……他们的事迹,鲜明地印证了一个朴素而真实的道理:只有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做学问,深入群众实践,倾听群众心声,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学问,并让研究成果真正惠及人民、回报人民。
在当代中国,“大学问、真学问”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和传播真善美的学问;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学问;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融通各种学术资源,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的学问;是勇立时代潮头引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学问。
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许恒兵认为,立志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工作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思想传承为基础、以问题中心为牵引、以理论创新为首要、以服务人民为中心、以引领时代为指向,切实做大学问、真学问。唯有如此,才能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梅珍生表示,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学术研究,要立足中国实践,对现实有重大关切,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需要,回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对人类文明成果站在历史高度进行总结。特别是基础学科,更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和新的方法,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从而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
三、“内外兼修”必不可少
做大学问、真学问,需要内部、外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既需要学术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改善,又离不开学者“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潜心静气的学术品格和亲身实践。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于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度重视,一系列举措、政策在改善学术环境、激励创新、促进人才成长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并将进一步为有学术追求的学者发挥所长提供保障。
多位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杜绝浮躁的学风,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培育积极向上的学风与文风等,意义重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施爱东提出,应该充分发挥学者的内驱力,让他们在相对纯粹的环境里做学问,而不应以过多的奖项等来驱动学者做学问。否则,会导致学者将过多的精力花在科研之外,也容易使一些不务正业、缺少真才实学、善于钻营的人获得高位。
目前,应在人才培养上提倡实践精神,倡导真正为人民做学问的学术追求,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落到实处,为知识分子创造更多条件,增加如挂职锻炼等深入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其研究更加“接地气”,同时学者应该“练内功”、“走下去”。朱安东认为,这种深入实践、深入群众的经历,将大为有助于深化他们对于现实的理解及未来的学问之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 张帆、张春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