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行政体制改革的“牛鼻子”,更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的关键枢纽。只有“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真正做到“问民需、聚民智、解民忧”,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政府才能“瘦身健体”,市场和社会活力才能有效激发,从而确保政府更好归位、市场更大发力、群众更多受益。
放权重在问民需。随着改革逐步深入,审批“当关”、证明“围城”、公章“旅行”、批文“长征”等现象明显减少,但“明放暗攥”“虚放实收”“左放右进”等假放虚放乱放的情况,在一些行业或地方仍存在,审批事项换上了“马甲”、审批主体隐身为“中介”、审批关卡变成了“暗门”,削权割肉动真格的“自我革命”依然任重道远。解决行政部门对审批权“恋恋不舍”的问题,关键要摆脱权力本位的“数字游戏”,强调“将心比心”的聚焦民需,从政府“端菜”转变为群众“点菜”,群众最不满意的多放,企业反映最强烈的先放,实实在在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
接权重在聚民智。简政放权不是“惰政放羊”,对于应该下放的审批权,需着力解决“谁来接、怎么接”的问题,改革红利应以惠民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否则管理重任就会“自由落体”。实践中,有些下放的审批事项专业性较强,一时间基层公务员相应的能力、素质尚需顺应,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社会组织的自治管理能力亦有待加强,“放下来、接不住”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要确保下放的审批权“有人接、有人管”,关键在于不唱权力的“独角戏”,不做责任的“甩手掌柜”,真心实意,用心尽力的激发民智。既要注重通过对口帮扶、人才培训、技术支持等方式,提高基层部门的履职能力,又要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壮大社会中介组织,提高其承接能力,不断完善和强化社会力量的参与,实现市场自主调节、社会自我治理、政府有效管理的无缝衔接和共治共享的长效机制。
管权重在解民忧。“放权不是放任”,更需多花精力加强监管服务,解民忧、暖民心。在“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监管模式”中,事前规范和事后评估比事中监督更受重视。但随着取消和下放审批权力度的加大,打击商业失信、知识产权侵权等市场主体“心头大患”的工作越来越依赖“过程监管”。这就要求尽快实现向“橄榄型监管模式”的转型,把取消和下放审批权精简出的人力资源充分运用到综合性、常态化监管平台上来,运用“互联网+”广泛布局“千里眼”,注重法治思维当好“裁判员”,发挥“绿卡”的激励效应、“黄牌”的警示功能和“红牌”的惩戒作用,破除“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保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审批效率高了、办事成本低了、服务态度好了、市场环境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也就增强了,简政放权的目标也就真正达到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