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理论建设 > 阅读信息
曹景年:学术研究要先做好基本功
点击:  作者:曹景年    来源:学术中国  发布时间:2016-10-18 15:38:52

 

14feb5e5e14715e76e4c04.jpg

 

       学术研究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坚持不懈的长期积累才能有所成就,构筑起自己的学术大厦。而在这一过程中,打好基础尤为重要,基础不牢,即使大厦再精美漂亮,也不会稳固,说不定哪天就轰然倒塌,前功尽弃。举例来说,关于司空图的《诗品》,前人一般认为是唐人作品,于是探讨《诗品》与唐代文学的关系、对宋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的成果也就大量问世。然而,经过一些细心的学者研究,发现《诗品》可能根本不是唐代的作品,而是元朝人的伪作,并提出不少有力的证据。虽然这一观点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提出的这一问题却是致命的,如果这一结论属实,则之前进行的大部分研究都是无用功,什么与唐代关系、什么对宋人影响等等,都变成痴人说梦,几代人的研究心血就白费了,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古籍真伪的考辨,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在此真正发挥了威力。记得某位教授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说《全唐诗》有一卷题名牟融的诗,共60余首,如果以这卷诗为题目做一篇硕士论文,体量正合适,但真要这么做,那就走错路了。因为唐代根本就没有牟融这个人,这卷诗其实是明朝人的伪作,如果不做好文献考证方面的基础工夫,而贸然选该题做研究,结果只能是白费功夫,贻笑大方。

 

近年来,或许是由于以论文发表为考核标准的考核体系的驱动,学术界颇有一股浮躁的风气,学术抄袭、造假事件屡见不鲜。大部分学者虽然没有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但真正静下心来坐冷板凳的越来越少,许多人不注重打好学术研究的基础,学到一点皮毛,读几页书,就晃动大笔,开展长篇大论,出成果这样的成果,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且严重的,还会因为出现硬伤,而让学术研究变成一件尴尬的事。这里可以举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个例子。

 

在某文中有如下一段话(为尊重隐私,隐去作者姓名等相关信息,下同):

 

所以,到了焦循的《孟子正义》,便有如下说明:

 

若,顺也,性与情相为表里,性善胜情,情则从之。《孝经》曰: “此哀戚之情,情从性也。能顺此情,使之善者,真所谓善也。若随人而强作善者,非善者之善也。若为不善者,非所受天才之罪,物动之故也。

 

焦循虽然是戴震以后的孟子专家,但其对孟子乃若其情的注解却像在朱子的基础上荡秋千,并有越荡越远的趋势。尤其是他把有轻微转折意味的发语词乃若拆解为顺也,以显现性与情相为表里,性善胜情,情则从之的关系,也就把完全实体化了,而其关系也就完全成为宋明理学背景下的性情体用关系了。至于其引《孝经》中哀戚之情来说明情从性也的道理以及对强作善者非善者之善的批评、对孟子非才之罪物动之故的说明,也就完全成为对宋明理学性心情才关系的简单套用了。

 

这段话引用了焦循关于孟子乃若其情的注解,并认为其完全成为宋明理学背景下的性情体用关系完全成为对宋明理学性心情才关系的简单套用了,分析得头头是道,煞有介事。但是,如果一翻《孟子正义》,便会发现这段话根本不是焦循说的,而是赵岐注孟子的话。

 

333.png

 

上图是中华书局版《孟子正义》中的相关内容,图中最大的字为《孟子》经文、【注】之下为赵岐注文,【疏】之下才是焦循的话。作者把赵岐的话当成焦循的意见来进行研究,并与宋明理学扯上关系。赵岐是汉代人,怎么会套用1000年之后宋明理学家的理论?这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还有一个例子,清人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本姓解》中云:

 

鲁襄公二十三年孔子生(自注:公羊传,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谷梁传,冬十月庚子,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自注:《史记·孔子世家》)

 

 据陈士珂的自注,鲁襄公二十三年孔子生出自《史记·孔子世家》,但有学者不明就里,竟然误认为这句话是《孔子家语》的本文:

 

《孔子家语》:鲁襄公二十三年,孔子生。注解:公羊传,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谷梁传,冬十月庚子,孔子生。这是《孔子家语》中唯一提到孔子诞辰的文字,将出生年份推迟到鲁襄公二十三年,更加错误,前人已经指出。又没有出生之月日,故没有参考价值。

 

这也是没有认真读书,不明白古书体例造成的错误。我们看下图原书(上海书店影印商务印书馆1940年排印本),就会更清楚。

 

5555.png

 

根据此书的排版,顶格的大字是《孔子家语》原文,低一格的是陈士珂的疏证疏证中夹杂的双行小字是陈士珂的注解,因为疏证往往直接引用其它文献,故需要对这些文献的出处等事项进行一些说明。研究者由于浮躁的心理,为找资料而翻书,根本不明白此书体例,更没有细读此书,看到书中有这句话,便认为是作者的话,所以导致错误。而更让人惊奇的是,竟然还有学者不明就里,完全沿袭了这一错误,其学术态度之粗疏,则更甚于原作者。

 

学术基本功,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要求,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基本的古籍文献学、文字学、古代文化常识、历史背景等,都是必须要有所掌握的。其次,对于本学科的基本典籍一定要熟读,而且一定要在没有学术研究任务的情况下静心去读,因为如果带着任务去读,只能是查阅、翻阅,而无法做到精读,而若只是泛泛查阅,仍只是在做皮毛的学问,无法真正伸入其内,登堂入室。

 

总之,对于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一定要首先做好基本功,打牢学术基础,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才有可能真正取得经得住时代和历史检验的学术成果。

责任编辑:天山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曹景年:学术研究要先做好基本功

    2016-10-18
  • 内容 相关信息

  • 曹景年:学术研究要先做好基本功

    2016-10-18
  •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