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政策法规 > 阅读信息
王伟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
点击:  作者:王伟光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6-05-21 13:03:43

  

1.webp (2).jpg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讲话充分肯定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阐述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根本要求和主要任务,深刻阐明了事关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前途的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深远、思想深刻,富有时代性、战略性、前瞻性,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凝结着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和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迫切期待,体现了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规律的新思想新认识。讲话具有巨大的理论说服力和思想引领力,是一篇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为做好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论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精神力量。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提供了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而且提供了理论思维方式方法,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历史证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能没有自然科学,也同样不能没有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来说,对于塑造和提升人的素质来说,哲学社会科学发挥着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特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又是实现社会变革、创建制度文明的理论先导。作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最高成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认识、变革人类社会的根本性理论武器。自马克思主义诞生开始,哲学社会科学通过对社会矛盾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和运用,使人类的社会变革活动逐步由自发趋向自觉,并进而指引一些国家和民族建立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总趋势、反映时代和实践要求的社会制度。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1940年2月5日,毛泽东同志明确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提并论,提出了一个极富创见的观点:“自然科学是要在社会科学的指挥下去改造自然界。”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科学当然也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固然重要,要搞好,社会科学也很重要。”他还说:“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决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这些研究是理论工作的任何巨大前进所不可缺少的。”江泽民同志提出“四个同等重要”思想:“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是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力量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明确了新的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们党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出了崭新的时代课题,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大有可为,哲学社会科学大有展示才华的舞台。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实践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他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对于以科学研究为终生追求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应该主动地、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作的能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科学研究。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自觉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统一起来,寓政治于学术之中,寓马克思主义道理于学理之中,将把住正确方向贯穿于一切科研活动的学术导向之中。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最核心的是解决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问题。解决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人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要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什么人从事学术研究的问题,为谁服务的问题。为人民群众做学问、为人民群众拿笔杆子,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神圣职责,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价值的必然途径。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最重要的是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营养,获取发展源泉和动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关键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以党和人民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科研主攻方向。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解决问题。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创新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我们所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绝不是僵化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生机勃勃的马克思主义。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和改进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重视和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管理,从政治方向、学术导向、科研课题、机构设置、人才培养、物质保障等方面关心和支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三、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在深刻把握当今时代、当代中国新形势新实践新需要基础上,他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一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继承、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体现继承性,就要坚定文化自信,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国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二是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所在,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三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敢于创立中国学派、中国理论、中国观点,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哲学社会科学之林。

 

     (王伟光,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昆仑侠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