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奇
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使许多行业不断生成新的业态。一些行业可能一夜消亡,一些行业也可能一夜崛起,顺丰快递让邮政乱了方寸,支付宝让银行如临大敌,电商让商场惊慌失措,嘀嘀、快的让出租车公司晕头转向,3D打印让传统制造业命悬一线。农业产业的业界革命也在悄然发生,重构新业态已成趋势。而新业态的重构,关键在于打造“五环产业链”,在价值链的作用下形成农业利益共同体。
产业链就是一种产品与相关联的上下游产品的总和。产业链的形成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微,交易活动越来越复杂,一个企业难以应对,便分离出若干专业,这些专业环节分工合作,互补互动,协调运行,环环相扣,上游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相互进行价值交换,从而使产业价值最大化。当产业链某一节点的效益发生变化时,可能导致其他关联产业相应发生倍增效应,产生的效益不是各环节效益的物理累加,而是化学反应。
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空间链四个维度,产业链就是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各环节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对接机制”是一只“无形之手”,操控左右着产业链的兴亡盛衰。产业链的类型分为接通型和延伸型。农业新业态就是打破农业只在一产中做文章的旧格局,使一二三产业融合,上中下游一体,产供加销互促,并延长产业链,开发农业旅游业,构建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的产业形态。农业新业态的产业链,主要包括“种养加销旅”五大环节,打造这条产业链当务之急需要一面完善各环节自身,一面把各自为战的诸多环节连接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并不断延伸开发,拉长链条。
一、优化种植业
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十一连增”,达到12142亿斤。粮食呈现出“生产、库存和进口”三增状态。李克强总理指出“近些年粮食库存不断增加,仓容紧张,财政负担沉重”。我国粮食生产已经摆脱长期与“不足”作斗争的困境,正在向着与“过剩”作斗争的方向渐次演进。在这种情势下,农业必须因时而变,化“以粮为纲”为适应需求。种植业处于农业产业链的最前端,是下游环链延伸开发的主要依托,种植业应根据现代化多元文明的多种需求着力优化结构。
适应人类生活需求优化结构。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种植业也应适应这一变化做出调整优化。尽管我国已有棉花、油料、肉类、禽蛋、水产品、蔬菜、水果七种主要农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结构性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一是毫不放松粮棉油糖生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成一批优质高效的粮食生产基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到2020年,我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自给能力达到100%。同时,应积极扩大大豆、杂粮、薯类等其他作物生产面积,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和产业化。稳定发展棉油糖生产,巩固新疆棉花、广西和云南甘蔗、长江流域油菜等传统优势区域生产能力,确保一定的自给水平(1995年中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2014年大豆自给率已降到14.6%,进口7000多万吨,自产只有1200万吨。1992年,广东蔗糖产量第一,1992年后广西第一,广西109个县超过80个种甘蔗,其中50多个县都办有糖厂,蔗农有2600多万人。2012年中国糖产量1178.8万吨,这一年总消费量1403.92万吨,原是供不应求,但进口量高达374.7万吨,造成过剩供应149.58万吨。2013、2014年同样如此,如不救糖,中国蔗糖会像大豆一样全军覆没)。二是协调抓好瓜果菜花。瓜果菜花属于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显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具有营养保健观赏功能的特色瓜果菜花需求越来越大。中国的瓜菜产量已占世界总量的60%~70%,尤其反季节瓜菜世界第一,塑料大棚、地膜覆盖被称为“全国山河一片白”。中国大棚占世界87%,水果、花卉消费正在由集团消费和节假日消费向家居日常消费发展。中国苹果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达近4000万吨,创下了自1991年至2013年连续22年大幅增长的记录。近年来,中国人均鲜苹果消费量达13.2公斤,超过世界8.2公斤水平,预计2018年人均将达到15公斤。中国花卉种植已达130万公顷,占世界总面积的1/3,专业市场3500多个。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里,种植增长了50多倍,销售增长了90多倍,出口增长了300多倍,正向赏、食、药的功能开发。当前应适应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瓜果菜花优质品种,发展早、晚熟品种,提高均衡上市能力。发展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巩固提升南菜北运冬季瓜菜生产能力,发展西部特色高原蔬菜,保证区域和季节均衡供应。加强鲜切花的保鲜、盆栽花卉的栽培与繁育等关键技术攻关,引进国外先进种球繁育和技术设备。
适应养殖业需求优化结构。加大饲料粮和饲草生产,从1990—2012年,我国人均口粮消费下降了16%,肉蛋奶消费上升了226%,预计到2030年,我国饲料粮消费将达到口粮的两倍。我国牧草和饲用植物种类6400多种,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生态适应性,可以满足各类不同气候、土壤、光热、水分条件的自然资源进行绿色营养体的生产。即便是不利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的土地,也可以用来种植适宜的牧草和饲用植物。要改变粮比草好的种植观念,苜蓿营养蛋白是粮食的3倍。有专家建议我国从东北至西北的“镰刀弯”地区,可推广饲料粮种植,实行草田轮作,一个轮作周期3~4年,就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23%~24%,每公顷土地可增加氮素100~150公斤,在不增施肥料的前提下,可以提高后作粮食产量10%以上。同时,低中产田、农闲田、林果隙地、南方草山草坡都是发展草地农业的优势选择。我国低、中产田面积8000万公顷,农闲田面积近990万公顷,各类疏林、茶林、果园隙地148万公顷,目前已利用种植牧草的面积不足10%。如果将上述各类土地的10%用于种植优良牧草,在不影响原有生产力的同时可以增收牧草干草1亿吨,按照平均10公斤牧草干物质转化1公斤牛羊肉计算,可增加生产约1000万吨牛羊肉。此外,我国还有1亿公顷的草山草坡。这些草地农业的产出相当于增加了1亿亩耕地良田。
适应工业原料需求优化结构。抓好特种作物种植,满足工业原料需求。一是发展生物质能源。目前,我国生物乙醇生产企业只有4家,而美国有几百家,对玉米的消耗量很大。针对我国目前玉米库存较大的情况,加大对玉米转化技术的开发力度。同时,重点在“三北”地区的半荒漠化区、沙区等边际性土地,结合生态建设,建设以灌木林为主的木质能源林基地;在东北、内蒙古、山东等地区开展甜高粱规模化种植;在广东、广西、海南、江西、四川、云南等地种植薯类作物以及芭蕉芋、葛根等植物;在海南、福建、四川、贵州、云南、河北、安徽等地建设油棕、小桐子、黄连木等油料植物种植基地;加强富油藻类培育技术研发,开展藻类原料培育工程。二是支持医药等原料种植。大力发展医药、化工、食品、酿酒等工业的原料生产,鼓励企业建立“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形式,建立原料生产基地。
适应绿色化发展需求优化结构。构建绿色化可持续增长模式是提高种植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保护好湿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西北地区防风固沙能力。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东北黑土地初开垦厚度达到1米多,现在只有30~40厘米,且每年以1厘米左右的速度流失,因此亟待保护。恢复江南水田,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81%的淡水资源集中在长江以南,江南水田的含水量相当于长江三峡储水量。近年来,江南地区水改旱,水田调节气候的功能大大下降。同时,大力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安全投入品、物理技术、信息技术,着力推广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规模化机械化的栽培技术和耕地质量建设,在控肥、控药、控水上狠下功夫,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农产品生产应以追求生态绿色有机为目标。到2020年,我国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农田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总之,既要适当运用西方现代农业集约、高效、快捷的后发优势,又要充分挖掘我国传统生态农业绿色、有机、循环的先发优势,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
二、调整养殖业
农作物副产品及其废弃物是养殖业生产的主要原料,种植业的丰歉直接影响养殖业的发展。而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由8:1:1向4:3:3的转变,作为肉蛋奶源头的畜牧业越来越突显出保障食物安全的特殊地位。但当前我国养殖业发展中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有效供给压力越来越大。目前,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牛奶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今后一个时期,居民主要畜产品需求将呈刚性增长。二是养殖业发展受到的约束和限制越来越明显。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已经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一些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出于环境保护考虑,禁止、限制畜禽养殖的现象越来越多。水产业受生态环境影响,自然生产能力大大降低,上世纪50年代,长江捕捞量达50多万吨,而近年只有几万吨。三是产业受到国际严峻挑战。我国生猪、奶牛、肉牛、肉羊等主要畜种的规模养殖比重偏低,生猪、白羽肉鸡、奶牛、肉牛等畜禽良种主要依赖国际市场,特别是由于国内外价格差异大,近几年,我国牛羊肉进口快速增长,我国牛肉年消费900多万吨,其中进口(含走私进口)200多万吨。牛奶年消费5000多万吨,自产只有3600万吨,进口量占用奶需求量的近1/3,按照国内泌乳奶牛平均单产6吨计,进口乳品折算原奶相当于230万头泌乳奶牛的年产量。要解决我国养殖业快速健康发展问题,有诸如科研、投入等事关长远的硬约束,也有思路、方法等事关当前的软约束,思路一变天地宽,方法一改成效显,当前应着力于五个调整。
调整粮猪农业,优先发展草食性畜牧业。中国肉类食物以耗粮型为主,草食性牛羊为副。我国牛羊肉产量与猪肉产量之比约1:5,而美国为6:5,特殊的经济结构和消费习惯形成“粮猪”农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90%以上肉类产品是由饲草转化而来,中国只有6%~8%。因此,应适度调整生猪养殖业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大力发展食草性养殖业,这不仅可改变中国人脂肪超量的膳食结构,减少人们由肥胖带来的种种疾病,还可改变人畜争粮的现状。
调整种养分离,大力发展农牧结合型农业。大力推行农牧结合的循环农业,打通种养业协调发展通道,促进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既解决畜禽“进口”的饲料问题,又解决“出口”的粪尿问题。应充分挖掘饲草料生产潜力,大力发展草牧业,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积极推进饲用粮生产,在粮食主产区,按照“以养定种”的要求,积极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等,发展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支持畜禽养殖主体建立种植基地,消纳粪污。鼓励把畜禽粪便处理利用与沼气工程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广有机肥生产加工利用,使种养在良性循环中互为促进,共同发展。
调整养殖方式,最大化利用种植业副产品和废弃物。人吃植物果实,动物吃根茎叶,人畜粪便还田作为农作物肥料,这是大自然安排的食物链分配规律,不可逾越。从牛羊养殖实践看,农作物秸秆等粗饲料每天必需,牛羊需求为自身体重的2.5%,一头肉牛两年出栏需要消费5吨秸秆粗饲料,一只羊当年出栏需要消费500公斤秸秆粗饲料,因此,秸秆养畜前景广阔。不当养殖方式,不仅造成人畜争粮,而且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据有关专家测算,中国现在奶牛饲养精粗饲料比为6∶4,如调整为3∶7,则奶牛生命周期和生育能力会大大提高。不当的饲料配比,严重制约奶牛的发展,从而影响市场供给,不得不大量进口奶制品。因此,国家应出台激励政策,畜牧养殖企业、大户和合作社利用小麦、水稻、玉米秸秆达到一定比重,可享受秸秆利用奖补政策,把畜牧养殖专用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稳定草原地区草食性畜牧业发展,鼓励农区、半农区加快发展草食性畜牧业,推进肉牛、肉羊、奶牛规模化养殖,加快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和发酵技术,扶持发展一批秸秆饲料加工企业,千方百计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
调整养殖结构,丰富人民生活的各种需求。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养殖传统,适应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优化养殖结构。既要稳定猪禽生产,又要大力发展牛羊,还要积极发展鱼虾蟹等水产品。生猪和家禽生产应向粮食主产区集中,以提高农作物及副产品和废弃物的转化率。奶牛养殖仍以北方为主,加快南方发展,充分利用南方秸秆资源。肉牛生产以牧区与半农半牧区为主要繁殖区,粮食主产区集中育肥,努力提升养殖效益。肉羊生产坚持农区牧区并重发展,绒毛羊养殖以东北、西北地区为主,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水产养殖一面要保护生态、净化水体,一面限制江河筑坝,保持生物链不致断裂。湖北是四大家鱼产地,三峡大坝一筑,鱼苗产量由原来的200亿尾骤降到2亿尾。美国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为解决生物链问题正在有计划拆坝,年拆50~60座,我国却大力推进筑坝。
调整养殖视野,大力开发微生物产品。世界许多国家正把生物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培育,加速抢占“生物经济”制高点,仅生物医药2013年全球产值已达1997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4979亿美元。2013年,全球生物制造规模达1700亿美元,美国农业部预测,到2025年占22%的全球化学产品将由生物类原料制造。经合组织预测,到2030年,将有35%的化学品和其他工业产品来自工业生物技术。中国面对生物经济的迅猛发展,拟采取弯道超车,到2020年总产值将达1万亿到1.1万亿的规模。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动植物研究利用较多,而对微生物这一生态系统中的幕后主角关注不够,开发利用远远不足。应调整思维,变开发利用传统的动植物资源的“二维农业”为开发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的“三维农业”。有关专家把微生物农业归纳为六大方面。一是微生物饲料,二是微生物肥料,三是微生物食品,四是微生物农药,五是微生物能源,六是微生物环境保护剂。充分开发利用微生物农业的六大功能,使微生物由“微”变“伟”,与动物、植物受到同样重视,应是21世纪农业的新领域。
三、提升加工业
种植业、养殖业共同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原料,农产品加工业是以人工种养或野生动植物资源为原料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总和。农产品加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保障国民营养安全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更是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中枢环节。到2014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57万个,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8.48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从“十五”的1.1∶1,提高到目前的1.7∶1左右。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很低,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产品增值率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增值不足两倍,发达国家是5-8倍。我国的果蔬加工业产值与原料产值之比为0.43∶1,而发达国家则增值在3倍以上。二是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据估计,仅植物纤维资源,我国每年有5亿吨左右的秸秆可以综合利用。而目前这些资源不仅开发转化的比例极小,甚至成了环境污染源。从加工产品的品种类别来看,种类较小,且品种单调。以专用面粉为例,日本有60多种,英国有70多种,美国达100多种,而我国仅为20种左右。食用油方面,日本专用油脂达到400多种,而我国仅为几种。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低。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科学储备和技术支撑,如超临界流体萃取、超微粉碎、膜分离等技术应用较少。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缺乏,这是我国农产品加工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建设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头戏。
首先,应做好顶层设计。国家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潜力巨大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议程,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前应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一面加强产品研发,一面加强产业构建,应制定一个政策性文件,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出部署,尤其是针对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应谋划构建四条加工业产业体系,即粮食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畜牧及水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林木及林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农作物秸秆及废弃物加工业产业体系。要捡回来农业的另一半,6亿吨粮同样产出6吨秸杆的干物质。
其次,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应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线,大力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主食加工、新业态新模式、技术装备、龙头企业、品牌战略、加工园区和主产区加工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引导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从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变。
第三,大力实施“四品”战略。“四品”即品相、品质、品位、品牌。所谓品相,即产品的外观形态应有美感,应好看;所谓品质,即产品要保证质地;所谓品位,即产品要选准消费层次,针对高中低端市场分类生产。今天的服务已由大众服务、分众服务、小众服务发展到个性化服务,一人一个口味。品种要尽可能多,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尤其中产阶层消费,特点是新鲜感、个性化、不随流。注重小众产品发掘,附加值最高;所谓品牌,即为提高知名度、美誉度,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牌子。网络时代就是品牌为王的时代。“品”字三个口,所谓品牌,就是通过人们口口相传,在品味、品评、品鉴中共同树立起来的牌子。它发于感官,存于人心。人类已经进入了品牌时代,人以食为天,第一要“品”的牌子就是农业。因此,打造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重点任务。应着力打造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洋草药正抢滩中药原产国、抢定标准、抢注专利、抢占市场,2014年洋草药在大陆销售50亿元,占国内中药销售的1%,青蒿素是我国唯一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用药目录的药物,但都被国外同类产品申请了专利,目前此药及衍生物年销售达15亿美元,而中国市场占有不到1%。中国的土生药,成了国外的摇钱树。德国有两千多个世界名牌,十多万种工业国际标准。日本有百年老店十万家,千年老店8家,中国至今尚无一家未曾中断的百年牌子。加工业产品的国际标准更无从谈起。美国《商业周刊》自2006年以来公布的世界品牌产品,中国1500多万家企业、170多万个牌子,至今无一上榜。品牌第一要重视的是食品安全,美国农业部原副部长、华裔专家任筑山称,美国食品由农业部下辖的食品安全检验局监管。如每个屠宰场都设一名检查员,全国8000个,检查员不批准就不能出厂,检查员完全独立,如在企业吃顿饭饭碗就丢了。
第四,积极落实和创设扶持政策。一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扩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农产品初加工补助资金规模,明确有关涉农资金和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继续支持农产品加工业。扩大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试点行业范围和初加工所得税优惠范围。二是降低融资门槛。应研究将企业收购资金列入专项政策性贷款的方式方法。扩大抵押物范围,将农产品仓单、出口订单、土地经营权、山林权和经济作物等作为抵押品。推进“财园信贷通”模式,财政向银行存入贷款风险保证金,银行以8-10倍额度为园区企业贷款。三是统筹解决用地问题。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将其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引导企业向加工园区聚集,初加工用地和价格按农用地办理,企业用地出让价格按当地工业项目最低价执行。四是减轻企业负担。初加工用电按照农用电办理,初加工产品列入“绿色通道”。企业用电执行大工业优惠电价。同时要认真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各项规定,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广州一位人大代表调查公路收费,一车货运到北京亏3500元,比运到美国还贵。同时,拓宽企业办事通道,简政放权,企业办事万里长征图、证明“你妈是你妈”这些弊端难克服。
四、做强销售业
这里销售业不仅指农业向外销售自身的种养加产品,还指向内销售的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以及种养业所需的各种技术服务。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线上线下电商模式“O2O”,线上众筹,线下体验;线上聚人气,线下集产品。一网连天下,一网通各业,正受到销售界的广泛青睐。众筹其实是宗教界的发明,中国的和尚建寺庙是对众筹的发扬光大,今天的网络众筹仅是借鉴而已。2014年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有1.78亿,占比27.5%,有关机构预测2016年农村网购市场将突破4600亿,潜力巨大。
O2O把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是一种线上线下、虚实互动的新型商业模式。O2O营销模式就是去中介化,对外的农产品消费及对内的农资和农技服务消费同生产者直接对接,缩短中间流通环节,从而减少成本,并且可以达到提升消费者体验指数的目的。尤其农产品消费不同于服装、3C等工业产品,它对体验性要求更高,因此O2O模式在农业领域的消费也有更强烈的需求和更广阔的空间。
农产品O2O模式,是一种基于现代“互联网+农业”的电商销售模式,也是一种消费者可以全过程参与农业产业链的新型电商形式;其核心就是将传统农产品电商销售模式延伸到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的所有环节,不仅向消费者提供所需要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让消费者能够全过程可视化地了解农产品背后生产、加工过程及服务,甚至消费者还可以参与其中的生产与管理,实现将农产品销售模式向消费者生活方式相关的原生态休闲模式演化,像安徽省石台县的“聚茶山”,将“农产品+休闲+原产地旅游”有机融合在一起,将农产品背后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展现给消费者,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消费者线上下单,线下体验,线上支付,线下消费,在实现消费者放心消费的同时,提升了其自身的体验水平。这种线上线下的结合,实现了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了“城里人下乡,农产品进城”从而带动“三方四流动”的新格局。“三方”即人钱物,“四流动”即人下乡、物进城分别带起城市资金的两次向农村流动。
基于农产品O2O的电商模式,商家还可以将社交网络与电子商务巧妙、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建立自己的微商系统,利用社交网络中的信任关系,实现生产者、商家与消费者的互动,让消费者能够品尝到全国各地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感受到农村的味道、农家的感觉,从而促进农产品的销售;还可利用社交平台通过朋友间的推荐、分享、评价、行为、信任和相互影响,在销售农产品的同时,建立起自身的品牌;商家也可直接通过O2O平台,跟原产地无缝对接,将对同一类农产品的需求整合起来,运用大数据精准定位,向上游供应商进行集中采购,统一直邮,从而大幅降低营销成本。
在网上销售农资不仅可大大降低消费者成本,而且方便快捷,同时消费者还可享受到名牌农资的质量保证。利用网络提供各种农业科技服务,已经在一些地方广泛流行,应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把这一服务模式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当前各地都在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对促进农村消费效益明显,方便了农民生活。但是,要防止“线上的城市、线下的农村”“线上的工业品下乡轰轰烈烈,线下的农产品走不进线上”的倾向,防止单向的工业品、快消品下乡更快地抽取农村资金进城的现象。要把关注点更多放在农产品进城上,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在政策导向上,国家应突出扶持线上线下的农产品销售及农技服务,鼓励扶持企业建立这方面的云平台,对销售农产品及提供农技云服务交易业绩突出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电商平台,地方特色农产品电商馆)给予奖补,加强对农村急需的农产品电商人才培训。阿里研究院调查,目前全国县域网商对电商人才的需求达200万,其中最缺的是推广、美工设计和数据分析人才。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尤其要突出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一体化建设),加快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促进线上线下农产品销售及农技服务的“瓶颈”因素得到较快解决。
互联网时代,企业大小不能单用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员工人数衡量,市值才是最重要的标准。中国电信员工是腾讯的12倍,但市值不到腾讯的三分之一。衡量市值的关键看利润,看销售收入已不够。互联网企业的关键要素是用户数活跃情况、滞留时间、访问量、用户粘性、用户转化率、订单值等。信息货币化、数据货币化已成为新的估值方式。腾讯过去两年利润增速持续下滑,但市盈率不断攀升。亚马逊2011年以来利润增长一直处于负值,但市值却连创新高。2014年腾讯市值增长5000多亿,这意味着成千上万小企业的消亡。超市连锁巨头沃尔玛2014年出现关店潮,而移动电子商务交易增速高达250.9%,小企业一夜逆袭成巨人的神话在这个业态瞬息万变的时代随时都会发生。终端为王,用户就是资产的理念应成为新时代企业的座右铭。
五、开发旅游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旅游观光农业的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观光农业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旅游观光农业的核心是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它以农村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生活方式为旅游的吸引物,不光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等多重功能,还具有传统“耕读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结合传统民居如福建土楼、广东碉楼、浙江诸葛八卦村、安徽宏村、西递、湖南张谷英村等乡村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剪纸、泥塑、木雕、乐器、演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组成了极具美学价值和灵性的乡间大美图画。同时,乡村旅游把老人妇女这个农村低价残质劳动力群体,借助农技、农艺、农谚、农事及风光介绍和民俗表演、风味餐饮等,完成向高价高质的转变。西安兵马俑附近的村子一度掀起英语热就是明证。
我国的旅游观光农业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内地的旅游观光农业起步较晚,80年代后期,深圳举办了荔枝节,获得了空前的成功,90年代旅游观光农业得到高速发展,21世纪以来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目前,旅游观光农业遍布大江南北,以及平原、山区、草原等各种类型地区,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以及农林牧副渔等各种农业的业态。据有关资料统计,2013年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经超过180万家,年接待游客9亿多人次,营业收入2700亿元,带动2900多万农民受益。2014年,乡村旅游已达12亿人次,增长势头迅猛。
虽然旅游农业成长快,普及广,已成大势,但其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地方正遭遇建设性破坏、开发性毁灭、商业旅游性改造。大陆叫开发文物,台湾叫活化文物,不同的理念,结果会大相径庭。
人们称发达的瑞士是“三无经济”。一是以手表、军刀为核心的无烟工业,二是以苏黎世金融业为核心的无本买卖,三是以发达的旅游业为核心的“无中生有”。旅游业的确是一项“无中生有”的新产业,尤其在交通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休闲时间的增多,收入的增加,以及城市病的加剧,以别出心裁的创意开发旅游业恰逢其时。当前加强我国旅游观光农业开发,应着力做好四项工作:
一是做到“十有”。即有点可看,有线可连,有味可品,有物可购,有室可居,有路可通,有网可赏,有文可化,有验可体,有情可寄。所谓有点可看,即要打造出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景点。所谓有线可连,景点的打造不能独此一家,应将若干景点连成一线,像一串闪光的珍珠,使游人移步换景,流连忘返。所谓有味可品,即要发掘地方特色美食,让游客满足味觉美感。所谓有物可购,即打造一批地方农副产品包括传统工艺品,让游客把物化了的乡风乡情带走,留下余韵不绝的记忆。 所谓有室可居,即改造一批内有现代生活设施的农舍、农家小院,供游客住宿、休闲、养生。所谓有路可通,即要改善交通条件,让游客便捷舒适地进得去、出得来。所谓有网可赏,即把景点风光拍摄成图片,在网上发布,让游客随时可点击欣赏,同时景点要安装畅通快速的宽带网线,最好能解决三网合一问题。文化就是“人化”与“化人”。所谓有文可化,即把当地世代形成的风土民情、乡规民约、民俗演艺等发掘出来,向游人展示,让游客在欣赏中渐入佳境,化身其中,自觉不自觉地学习仿效,在陶冶性情中自娱自乐。缺乏文化内涵的景点是不可持续的。所谓有验可体,即设置一些捕捞、打谷、舂米、犁田、插秧、收割、玉米手工脱粒、饲养家畜家禽等农家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农家生产生活的艰辛与乐趣。所谓有情可寄,即能打动人心,让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成为情感的寄托,甚至把景点变成第二故乡,时时泛起思念的情愫。这是吸引回头客的妙招,也是旅游景点打造的最高境界。
二是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良好的品牌策划。目前,旅游农业的消费需求正加速分化,消费市场正不断细分,消费群体正逐步成型。旅游观光农业应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市场定位,深化项目开发,考虑到乡土性、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文化性和实惠性等特点,在新奇特上下功夫,实现资源产品化、产品个性化、市场差异化、运营规范化、服务系列化。增强竞争优势。旅游观光农业应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市场细分,找准目标消费群,增强竞争力。同时,旅游观光农业还应该加强市场宣传,增强品牌意识,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品牌塑造和品牌管理,建立起自己的经典品牌。
三是主动出击,见缝插针,寻找“游点”。千方百计寻找种养加销上游四大产业链条中的开发商机,从“无”中生出有,在“空”里抓出利。让农民把田地种成景观,让工厂把车间变成景点,让牧场把养殖变成景区。四大上游产业环链及乡村文化遗产,是农业旅游的载体和依托,其开发空间无限,应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地筛选探查,找出可合作之处,建立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把亮点挖出来、培育好、打出去。如可联合大农场利用农作物的不同色彩,在大田种植出不同的图案供游客观赏。泰国正大集团在北京平谷的现代化养鸡场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观光考察。
四是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旅游观光农业的开发,要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条件、生态景观及乡土气息,避免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造成破坏,杜绝对原有景观的开发性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恶意掠夺。要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等,严格控制旅游观光农业园区周边地带因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其的不利影响,禁止有害物质进入园区,减少观光农业景点周围工厂生产造成的噪声污染和对水源、空气的污染等。杜甫当年有“国破山河在”的慨叹,我们决不能让“国在山河破”。
五是把服务当成旅游业的生命线。尤其严防欺诈行为,一只38元的青岛大虾,毁掉了山东旅游局几个亿的广告投入。服务的高标准、精细化是与时俱进的,要下大功夫、花大本钱研究提高质量的措施,开展普及性培训,让农民掌握适应个性化服务的社会需求,把服务做到位。
农业新业态的重构,上游环节还可以延伸出如“育人”(职业农民培训)“育金”(发育金融组织)“育种”(良种的育繁推),下游环节可以延伸出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对产业链的分析研究等,中间环节还可以派生出设计、包装、仓储、运输、展销等环节,但关键在于打造好“种养加销旅”上述五环产业链,并在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相对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产品,种养业为加工业提供产品,种植养殖加工业共同为销售业提供产品,种、养、加、销又共同为无中生有的旅游业提供产品。当务之急在于建立一个信息共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平台,着力打破各环节单打独斗的格局,使之互动合作,首尾相接,同舟共济,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的价值最大化,并以产业促事业,快速高效地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追求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目标。农业要“产业化”,产业要“链条化”,链条要“资本化”,但不管怎样“化”,都不能把农民“化”出界外,让资本独享其利。农民不可把产品卖出去就退出下游几个环节,必须充分参与到每个环节分享利益。最丰厚的利润就隐藏在加工、设计、包装、仓储、运输、销售等下游环链中。如让农民建立直销店、农超对接,或让农民以产销量确股参与后续环节的分红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农业新业态的建立,产业链的打造,必须立足于“以农民为本”的价值理念,严防资本掌控话语权,应随时剥离资本的不当诉求,让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不然,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农民就吃亏越大,我们追求的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总之,把产业链的生态走向与资本的逐利流向放在均衡合理的区间,是农业新业态必须遵循的原则。同时,为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产业链的打造还应千方百计提高价值链的管理和掌控能力,严防跨国公司利用价值链伺机操纵。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农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15年第11、12期,原题为《打造五环产业链 重构农业新业态》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