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00年写了一本27万多字的《劳动论——社会主义理论问题探讨》,这次大病后,健康不好,为不让几十年的学习观察心得,随我死亡而消失,便四处联系张罗出版此书。一闯入文化领域,才知道这里也是市场经济,“有理无钱休进来”,象我这样的无钱的草根,出书难,难于上青天!出钱出书,据说为“评职称和在学校的权威度”计。呜呼哀哉!如此中国能有远见卓识的理论功底么?!
现在官方的、民间的智囊团多如牛毛,大家都在献言献策。做智囊团高参是否与出书有关,不能一概而论,但多数人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是可以认定的;他们的谋划多就事论事,逻辑推理。如认为“流动性不够”就搞“双降”,但是不是流动性不够,为什么不够,降息降准后结果会如何?从不断降息降准,而实体经济还是资金不够看,他们没有立足实地,着眼长远,所以怎么地不断“双降”,流动性还是不够。如“供给侧改革”,“双创”,可以增进效率,提高质量,刺激和满足人们新的需要,等等,同时也会淘汰旧的产品和企业。但总的说是好事,是发展了生产质量,无论什么时候都应当。但是,能否稳经济,可能并不是它的功能,不然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历史上,两次大的经济危机,都在技术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阐明,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的产品会多起来,但单位产品的价值会减少,这符合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生产,但是,对于以谋利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则需要有更广阔的市场,但是世界市场已经瓜分完了。这个问题不考虑,就可能通过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暂时保住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更进一步加剧市场的竞争和竞争成本,埋下新的更大的经济危机的后患。我们要立足实地,着眼长远,不要凭空设想,只顾眼前。
“改革红利”,“城市化”,“土地流转”, “混改”,“双降”,“双创”,“供给侧改革”,等等,如此通过中央出台的稳经济改革理论和举措,可以说令人“眼不暇接”。我过去对“改革红利”、“城市化”等问题做过分析,大病之后,现在对这些已没有精力细谈,只说这么多的“目”,不提“纲”,反而使人眼花缭乱,不知主次,且人力有限,时间有限,如何抓得过来?我担心,四面出击,概念纷来,结果心有余而力不足,杂乱无章,可能会八面碰壁。
毛主席说,我们要懂得唯物辩证法。任何时候,都有一个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总之,我们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
事物的发展都有到头的时候,这时候确实到了市场经济“不改革死路一条”的时候,现在,我们必须从改革中要稳定,要发展。但是,我认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走到了争夺世界市场的阶段,到头了,现在要进行改革市场经济改革的改革,防止市场失灵带来的巨大经济危机对社会的破坏。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在吸收社会主义的东西,加强国家宏观控制,搞“混合经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党,国家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更应当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改革,把市场上的“看不见的手”,转变为国家宏观控制的“看得见的手”,而不是相反。
(来源:作者来稿,昆仑策研究院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