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1月8日,是第16个记者节。年轻的你,是不是也想成为一名记者呢?青年的你,是否已经是一名优秀记者了呢?你们知道,有个前辈,年轻时的志向,也是想当记者!他,就是青年毛泽东。
《向导》合订本。
在《人民日报》之前,还有一份叫《向导》的党报。《向导》诞生于1922年9月,是当时第一个公开举起“反帝反封建军阀”旗帜的报刊,被誉为“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该报在内地大中城市及香港、巴黎、东京等地设有30多个分销处,发行量最高时达到10万份。1927年7月18日,因国民党叛变革命,出版201期的《向导》被迫停刊。
作为中共首张机关报,时过境迁,现存的报纸非常有限,合订本更为稀有。湖北黄石市档案馆却珍藏着《向导》合订本的前3集(共5集),对研究中共党史及大革命时期时局具有重要意义。
翻开合订本,跃然纸上的都是熟悉的名字: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毛泽东,还有湖北籍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他们以笔为枪,为革命大义而战斗。
《向导》上发表的毛泽东署名时评。
1923年夏,青年毛泽东热衷时评
1923年7月11日至8月29日的50天中,毛泽东以“泽东”、“润之”为笔名,先后撰写了《北京政变与商人》(1923年7月11日第31期见报)、《省宪经与赵恒惕》(1923年8月15日第36期见报)、《英国人与梁如浩》(1923年8月29日第38期见报)、《纸烟税》(1923年8月29日第38期见报)四篇共计5000余字的时评。
这些时评少则七八百字,多则两千余字,分析独到、见地深刻。
《北京政变与商人》,被认为是研究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篇目。文中说,“这次政变发生了,惊动了老不注意政治的商人忽然抬起头来注意政治,这是何等可喜的一个消息。”“中国现在的政治问题,不是别的问题,是简单一个国民革命问题:用国民的力量打倒军阀并打倒和军阀狼狈为奸的外国帝国主义,这是中国国民历史的使命。”初步阐发了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思想。《省宪经与赵恒惕》从当时《民国日报》报道的赵氏花钱请民众游行维持省宪的事入手,揭示赵恒惕惨杀劳工、向商人勒捐、向农民提征田赋的行为,文中说,“我们历来反对联省自治,因为他不是联省自治,乃是联督割据;我们历来反对军阀烂政客假窃名义的省宪,因为他不能做人民的保障,反做了军阀烂政客争权争利的保障。”
毛泽东或痛斥,或抨击,或疾呼,笔调辛辣凌厉。《省宪经与赵恒惕》这样结尾:“赵恒惕这样万恶不赦的东西,居然还在那里假借名义大吹大擂‘护宪’,真不怕羞死湖南人!”
《纸烟税》嬉笑怒骂:“中国政府的‘阁议’,真是又敏捷又爽快,洋大人打一个屁都是好的‘香气’,洋大人要拿棉花去,阁议就把禁棉出口令取消;洋大人要送纸烟来,阁议就‘电令各该省停止征收纸烟税’,再请四万万同胞想一想,中国政府是洋大人的账房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英国人与梁如浩》开宗明义:“威海卫交涉现在逼着要签字了。除了山东人,全国国民并没有何等表示,这到底是什么缘故!难道国民忙于收还旅大运动就忘记了收还威海卫运动?还是国民只知恨日本不知恨英国;只知日本帝国主义是侵略中国的,不知英国帝国主义之侵略中国是比日本帝国主义更要厉害的?”
4篇时评,我们看到一位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忧国忧民、嫉恶如仇。
《向导》内页目录。
1926年、1927年,毛泽东将目光聚焦于底层农民
另外两篇调查报告,则展现出青年毛泽东脚踏实地、心系群众的赤子情怀。
很多人以为江浙两省是富庶之地,毛泽东实地考察,“证明江浙农民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太平富庶无多痛苦的农民了。”《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1926年10月25日第79期见报)说,“农民辛勤半载,落得两手扑空,此时地中仍是积水片片,二麦播种无期,怨声载道,莫不表现一种忧惨愁苦的状态。”
1927年3月12日第191期见报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的名篇。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34岁的毛泽东32天步行700多公里,深入湘乡、湘潭、衡山、醴陵、长沙五地,采访贫农、中农、富农、地主、乡绅等,形成了长达1.7万字的报告,客观评价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明确指出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
报告中,毛泽东笔触遒劲有力,行文气势磅礴——
很奇怪,南昌方面传来消息,说蒋介石、张静江诸位先生的意见,颇不以湖南农民的举动为然。湖南的右派领袖刘岳峙辈,与蒋、张诸公一个意见,都说:“这简直是赤化了!”我想,这一点子赤化若没有时,还成个什么国民革命!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很短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革命的路口迅跑……
被称为级别最高的记者
1921年初,毛泽东在新民学会讨论“会员个人生活方法”时说:“我可愿做的工作:一教书,一新闻记者,将来多半要赖这两项工作的月薪来生活。”可见,当记者曾是青年毛泽东的理想之一。
从青年时代主编《湘江评论》开始,到后来成为领袖人物,毛泽东为党的传媒写过大量社论、政论、杂感。解放战争期间,新华社播发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别了,司徒雷登》《将革命进行到底》《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名篇,都出自毛泽东之手。因此,毛泽东也被称为“级别最高的记者”。
勿忘人民,这是著名记者穆青反复强调的。腿勤、脑勤、手勤、嘴勤,这是“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先生给合格记者的定义。作为记者,俯仰天地,能胸有大局大事,扑下身子,能感知民间冷暖。无疑,青年毛泽东在《向导》上的所思所行,为记者编辑们上了生动一课,是当下新闻战线“走转改”的鲜活教材。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郭松民:在毛泽东遗产中寻找打开未来的钥匙——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札记
2017-03-20李玲 江宇:向毛泽东学习50年前的医改——“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2015-06-27•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