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发展战略 > 阅读信息
陈新滋:优化CEPA制度安排 消除科研合作藩篱
点击:  作者:赵鹏飞 胡若璋    来源:文汇广东  发布时间:2015-09-17 14:32:28

 

150917csn016.jpg

 

   今年6月底,卸任香港浸会大学校长一职的陈新滋院士,7月份便加盟中山大学,在广州开始一段新的人生历程。受聘仪式上,他借用晚清名臣曾国藩写给其弟的一副对联剖白心迹:「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重新回到少年时代学习的校园,我希望自己能像从前一样,多向一起工作的同事学习,再多读一些书。」接受专访时,这位半个世纪前曾就读于中山大学附中的科学家,显得认真而淡然。

  陈新滋是中科院院士,亦是蜚声国际的有机化学专家。治学上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执着,让他在均相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手性药物合成及新型高效的手性配体及催化剂等研究领域,斩获了旁人难以望其项背的科研成果。自2013年担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港区委员后,他继续发挥科学家特有的治学精神,积极为香港和内地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建言献策。

  今年全国两会上,陈新滋牵头联合多名全国政协港区委员,就长期制约两地教育、科研无缝合作的问题,包括「香港高校在内地办学」、「香港科研仪器设备运送内地需缴纳高额关税」、「内地一般科研项目的经费不能转移到香港使用」等,提交了针对性极强的提案。

  「香港高校有其独特的国际联系优势,应在担任桥梁角色上更积极地与内地在教育科研方面进行跨文化、跨领域的合作,借此发挥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的作用。」陈新滋告诉记者,香港自回归祖国后,两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取得不少成绩,但仍未能充分发挥两地的聚合能力。

  「如果在合作机制上进行优化,两地科研优势的聚合效应会得到更为显著的释放。」他举例说,香港的教授本来在香港就拥有科研实验室,当申请到一个内地科研项目,就要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在内地重新建立科研实验室,可是把香港的科研设备搬迁到内地,就需要按照进出口规定,缴纳高额的关税;二是利用香港现成的实验室,但内地的科研经费就不能被批准使用。

  「很明显,这两个选择不仅会造成资源的重复和浪费,也常常让香港的科研人员望而却步。」陈新滋说,横在两地科研合作之间的藩篱不止这些。

  CEPA补充协议豁免安排

  按照现有规定,香港科研人员在内地工作183天以上,就要在内地缴纳全额的个人所得税。「这样一来,这些在两地科研合作中尽心尽力的科技工作者,在经济上就要作出较大的牺牲,因为香港的薪酬收入也需要计入全部收入,而在内地需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一些学者的积极性。」陈新滋坦言,以前香港的同事来内地开展合作、交流,更多的是一种无偿的义务劳动。为了尽可能保护研究人员的积极性,香港的校方只好承担这部分税费。

  「香港的学校并不存在很强的责任和义务来做这个事情,因为学校本来就给这些同事支付了薪水,同事做他的科研也是分内之事。但是要多付出一部分税收的话,学校就宁愿不开展这些合作,减少不必要的麻烦。」陈新滋说,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削弱香港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意愿。

  当记者追问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陈新滋思考了一下,很认真地对记者说,在哪里获得报酬,就应该在哪里完税。

  「最好的办法,是在CEPA的补充协议里,就两地的科研和教育合作,做一个合情合理的豁免安排。毕竟,只有完善优化的制度安排,才是所有问题最好的解决之道。」

  吁内地多设奖学金吸引优秀港青近年来,香港高校狂揽内地省级「状元」的新闻依然层出不穷。香港高校非常看重内地的「状元」,但是香港的尖子生少有前往内地高校。陈新滋坦言,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早前内地高校没有对香港学生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也有不少香港青年赴内地求学。针对如何加强香港青年北上求学的意愿,陈新滋则说:「给最好的条件,去吸引最优秀的学生。」

  陈新滋告诉记者,近年香港频频用高额奖学金吸引内地优秀学生,从以前的50万到现在的更多,外界听起来会觉得这是一笔巨额奖学金。实际上,这个奖学金额度也只够这些学生在香港免费读完大学。回忆起自己的求学时光,陈新滋坦言也享受过奖学金带来的福利。心怀感恩的他,最近捐出一百万元给当时给予自己奖学金的机构。

  培养行业精英 推动社会发展

  陈新滋耐心细述,这样的奖学金机构就是专门服务一些相对优秀的学生,希望培养学生成为各行业的精英领袖。培养越多这样的人才,对社会的推动就越是显而易见。

  他表示,在刚刚过去的暑期,两地青年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交流非常频繁。在他看来,对教育界而言,为加强两地青年的交往,拿出更多的奖学金,吸引香港更多、更好的学生北上,也是一种十分必要的交流工作。

  「不是说最好的学生,将来就一定能成功。这个不一定,会有自己的变化。但是不能否认,最好的学生,成为优秀人才的几率更大。」陈新滋说,假如用这个基础来吸引香港最好的学生,给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使其有个较长周期认识祖国。将来毕业后,不管他们回不回香港,他们都是香港人。届时他们的影响力,就类似现在毕业于哈佛、斯坦福的香港优秀学子对于香港社会的影响。

  「内地的清华、北大、中大这些有能力的高校,应设置高额奖学金,提供最好的条件,来培育这些优秀青年,从而发挥优秀港青对于香港整个社会的积极影响。」

  「有幸搭乘广东『高教东风』」

  今年4月,广东省公布未来三年将投入50亿元改善高等教育。就在陈新滋受聘于中山大学的不久前,以中山大学为首的7所高校入选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陈新滋的加盟,意味着中山大学的药学学科创新平台将在国际药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对于广东省的巨额资金投入,陈新滋在乐见其成的同时,希望能为广东高校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今年630日,我在香港浸会大学的任期一到,还没来得及给自己放假,数日后便回来内地任职。也很幸运能赶上这一轮『高校教育东风』。」继而他告诉记者,20多年前在台湾看到的一份报告指出,从发表的学术文章来看,当时大陆的整个研究加起来都比不上台湾,香港也不能与之比拟。

  「今日之中国大陆,相当了不起。」陈新滋续说,国家学术研究如今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些年政府不断的资金投入,用优秀、完善的科研配套吸引海外人才的积极回归。

  陈新滋直言,生于境内、成才于境外的他,此前未能在内地工作,主要是担心自己的研究领域没有用武之地。现在,内地的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大批高素质人才踊跃回国,投入研发。

  他认为,正是因为有政府做主导的经济投入以及研究经费支持的吸引,不少教授、学者回国的意愿很高。同时,他也指出,内地亦尚有值得改善之处,诸如完善、升级高级人才的生活配套,进一步实际为高素质人才解决家庭人员的「后顾之忧」等。

 

责任编辑:高天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