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百姓话题 > 民生权益 > 阅读信息
建立家庭医生制度 解决“看病难”
点击:  作者:陈雪妮    来源:草根智库  发布时间:2015-09-25 07:54:02

  摘要国内看病难的原因有很多,建立家庭医生制度是其中一个解决看病难的好办法,而缩小各级医院及医生业务水平及检验设备的差距,是另一个解决办法,要缩小这些差距,就需要建立高水平的放射科,病理科及其他化验科室,建立医疗病历互联系统以及一套医生知识更新制度。

150925Csn001.jpg

  国内看病难的原因有很多,但很关键的一条是由于国内医疗卫生发展的不均衡,不同级别的医院医生水平相差太太,这就造成了老百姓无论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由此产生了全国人民去协和的怪现象。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建立家庭医生制度是一个好办法,家庭医生能帮助病人有序的看病转诊,使现有的医疗资源最大程度得到利用。可问题是,老百姓相信基层医院,社区医院的医生吗?如果老百姓信不过基层医生的资质和能力,你能指望他们有病时会去看家庭医生?还有,即便是转诊,老百姓也都想去像协和那样的大医院,找专家看病。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各级医生的水平和能力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从学历上看,如果所有级别的医生都是毕业于正规医学院,都经过住院医生三年规范化培训(规范化培训这一点很重要),那么,大家的起跑线应该在同一水平,不会相差太大。我国虽然还有医学博士学位,但我不认为,医学博士看病就一定比非博士医生强,当然,要说到医学科研能力,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各级医生服务质量的明显差别发生在毕业以后,这种差别主要不在医生本人是否努力,是医生所在医院的水平决定了医生的水平,正是医院之间的差别造成了医生之间的差别。

  为什么一个在大医院工作的医生的水平明显高于一个在基础工作的医生?这是因为在大医院的医生有接触各种疑难病例的机会,有各种学习都机会,他所积累的经验要远高于基础医院的医生,而且,对一个西医来说,他的诊断需要根据很多检查检验结果来帮助,大医院有高水平的检验设备和人员,所以医生的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我觉得,要缩小这种差别,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医疗资源共享。

  在美国生活过的人都知道,美国医生行医的水平都差不多,没有专家和非专家只说。为什么美国医生水平比较齐,能看各种疑难病例?这是因为,美国的医生,不管是家庭医生还是专科医生,他们都不是在孤军作战,他们依靠的是团队合作。例如,一个早期肺癌病人从诊断到手术切除,这中间要通过家庭医生,肺专科医生,放射科医生,病理科医生,外科医生,内科医生的联合诊断和治疗,这中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而中国医生的特点是,独自一人担负着诊断和治疗的重任。

  我有一位校友,是一个大医院呼吸科的教授,肺癌方面的专家。挂他号的病人挤破头,每个星期他还要去基层医院会诊。我问他,别人都相信你,你到底哪一方面比人家强?他回答说,他会看CT片,别人一般看不出来的肺部细小阴影,他能看出来,而这细小的阴影就是肺癌早期诊断的关键。

  但是,在美国,CT片的诊断不是由其他专科医生做,而是由放射科医生做,他们接受过这方面专门的训练,看CT片是他们的工作,他们是这方面的权威和专家。至于其他专科医生会不会看CT片,不是至关重要。美国其他检查也是一样,如组织活检,病理切片结果的诊断,都由病理医生做。这些诊断报告再反馈给其他专科医生。专科医生跟据这些医生的诊断和建议,结合病史和基本检查,做出诊断,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美国有独立的放射科,为遍布美国的小医院和私人诊所提供服务,美国的大医院有自己的放射科,并向小医院和私人诊所开放。这些放射科医生都接受过规范化培训,工作中接触疑难病例的机会均等,所以他们的水平也相差不多,即便有极个别的病例比较罕见,也会通过每年至少两次的学术交流做到资源共享。

  所以说,我什么提到的那位肺癌专家,无论他看CT片的水平多么高,他能看的病人毕竟是太有限了。

  想法一:建立高水平的放射科,病理科及其他化验科室。

  我国应该建立高水平的放射科,病理科及其他化验科室,服务于全国所有的医院。这样,宝贵的医疗资源就能被所有的医院共享,无论在大医院还是基层医院。

  再说说疾病治疗的问题。

  诊断明确后,规范化药物治疗一般问题不大,但如果要动手术的话,就要看外科医生的手术做得好不好了。外科医生的培训也是手术做得越多越有经验。美国的外科大夫,不像中国的外科大夫,从病人住院到出院都是全程陪同,美国的外科大夫依靠的是团队合作,他们只管动手术。手术前后,病人都是内科医生负责,如果病人理疗的话,手术后第二天立马转科,由康复医生负责。这样做究竟好不好?人们有褒有贬,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美国的外科医生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做手术。

  想法二:尽快建立医疗病历互联系统。

  要做到医疗资源共享和团队合作,建立电子医疗病历互联系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这样,各科医生的合作并不需要彼此见面,有关病人的所有信息,包括各种检查,化验,诊断,治疗都可通过电子通讯系统传递。在我室接受培训的一位专科医生就对我说过一件事,他在一个小医院的急诊室工作时,一个周末,他接待了一个头痛剧烈的女病人,因为是周末,没有放射科医生值班,做完CT后,他把片子发到远离医院400公里以外的一个大医院,请那里值班的放射科医生看片子,放射科医生的诊断是头部右侧有一个瘤子。结合病史和其他化验,这位病人初步诊断为脑瘤。虽然脑部肿瘤是一个威胁生命的疾病,但还不至于让病人马上死亡,所以,这位医生给病人开了止痛药,让她第二天来复诊。由此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医疗电子系统,即便是位于边远地区的小医院,也能做到资源共享。

  想法三:建立一套医生知识更新制度。

  医学是一门知识更新很快的学科,如果医生工作后不经常学习,参加培训,就很难跟得上主流。

  我认为,各级医生每年至少要参加一次省级或以上本学科年度会议,这中间包括国际诊治新动向,相关病例讨论,诊断和治疗新方案的引进。可以采取学分制,规定在一定年份内完成一定的学分,并进行相应的考核。有计划地组织各级医生的进修,培训等。

  最后说几句题外的话。我现在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中心搞临床研究,在这期间,我负责过十几个专科医生的科研培训。我总的印象是,美国的医生并不比中国医生聪明。培训结束后,我问过这些专科医生今后是否会兼做科研?绝大多数人都说不会,说搞科研太费脑子,他们不是这块料,只有一两个表示有兴趣。当然有一点他们没有说出来,那就是如果兼做科研的话,他们的年薪会大大缩水。

 

责任编辑:高天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建立家庭医生制度 解决“看病难”

    2015-09-25
  • 内容 相关信息

  • 建立家庭医生制度 解决“看病难”

    2015-09-25
  •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