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张志敏|Ai用中文思考,中华文明将引领数智文明
点击:  作者:张志敏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5-02-10 17:13:08

 

1.jpg 

 

在当今时代,科技浪潮汹涌澎湃,人工智能(AI)无疑是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力量。而AI领域的种种新发展,正悄然揭示着一个深刻的趋势:数智文明将由中华文明来引领。这一论断并非空穴来风,从AI新秀DeepSeek的异军突起,到AI在算法层面与中文的深度融合,再到背后所映射的文明特质与发展脉络,都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一、DeepSeek:中国速度的AI奇迹
AI新秀DeepSeek以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席卷全网,成为一款现象级APP。2月8日,QuestMobile数据显示,DeepSeek在1月28日的日活跃用户数首次超越豆包,随后在2月1日突破3000万大关,成为史上最快达成这一里程碑的应用。它的出现,如同在AI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迅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DeepSeek之所以如此火爆,关键在于其强大且实用的功能。它宛如一个无形的智能机器人,能全方位地帮助人们快速学习知识,获取集体智慧与人工智能的帮助。在生活场景中,它可以是一位专业的装修设计师,根据用户的喜好和空间特点,提供创意十足的装修方案;也能化身为贴心的生活助手,解答日常疑问,提供各类生活小贴士。在教育领域,它充当着家庭老师的角色,为学生们答疑解惑,辅助学习。在工作方面,又如同一位高效的秘书,协助整理资料、安排日程。它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是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全能顾问。
有了DeepSeek,人们能够避开各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陷阱,不再因无知而花费冤枉钱,成为商业欺诈的受害者。同时,它还能助力人们提升自我修养,在交流中变得谈吐幽默、情商更高、更具智慧。这种随时随地免费提供服务的智能助手,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大老板们高薪聘请的普通助手,自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得力伙伴。
而且,DeepSeek的出现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潜力将得到更充分的释放。当人工智能愈发成熟,技术不断突破,它将带领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自由王国境界,在这个境界中,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人类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
二、AI算法中的中文力量
DeepSeek现象级的成功背后,是人工智能在算法上的重大突破。值得关注的是,在DeepSeek出现之前,国外的那些人工智能大模型就纷纷采用中文来训练。美国的阿尔伯塔大学给出的研究结论表明,模型并不真正“理解”语言,所有语言对它来说都是符号序列,但在执行逻辑推理任务中,中文比其他语言更高效。中文数字每个字仅一个音节,在数学推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更快速地进行运算和逻辑推导。
以OpenAI o1为例,其思考逻辑颇具代表性。在得到一个问题后,它会先将问题中的部分内容翻译成中文,用中文进行处理,得出结论后再把内容翻译成英文输出出去。人们发现,OpenAI在推理过程中频繁出现大量中文界面,这并非偶然,也不是因为偷偷使用了DeepSeek的数据库,而是AI应用中文推理的结果。在面对庞大的数据时,英语等外语由于喜欢不断制造新词,结构相对复杂,已无法适应大数据推理需要简洁、高效的特性。而中文以其简洁、表意丰富的特点,成为大数据推理的核心基础,这一理念已成为AI界的共识。中文在AI领域的地位,正如同代码应用英文、键盘采用英文字母结构排列一样,成为AI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2.jpg

这也解释了为何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2月7日表示,DeepSeek不会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美国最终可以从这家公司的AI创新中“受益”。因为AI的发展离不开中文在算法层面的支撑,而DeepSeek正是这一创新发展的代表,其背后蕴含的中文力量和创新成果,为全球AI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三、中文突破与文明融合
尽管国外很早就知晓中文是AI推理的核心基础并加以应用,但由于外国人对中文的理解能力有限,在海外生活的华人也因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对中文的理解不够深刻,再加上长期受英文构建电脑、互联网的强大惯性思维束缚,他们很难在AI模型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直到杭州深度求索在梁文锋的带领下,一支对中文有着深刻理解的本土团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创造出了DeepSeek。梁文锋主张独立自主,形成以我为主的发展风格,不迷信西方的技术和理念,敢于在中文的神奇世界里探索创新。团队中的成员大多是对中文有着深厚底蕴的大学生,他们充分挖掘中文的潜力,将中文的独特魅力与AI技术相结合,才创造出了这一旷世神作。
展望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文言文在AI推理方面的巨大优势将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以其简洁凝练的表达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用文言文训练AI,将进一步提升AI的推理能力和效率。DeepSeek在应对高难度对联和文章时所展现出的卓越能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能够给出令人惊喜的答案,这充分体现了中文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强大生命力。
由于AI训练对中文的需求日益增长,中文有望成为与英语一样的世界通用语言。在数字化、人工智能时代,中文凭借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成为AI大模型的必备语言。与英语依靠列强坚船利炮推广成为世界第一语言不同,中文是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凭借自身的优势和价值,自然而然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AI作为未来世界的核心基础,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中文作为AI发展的关键支撑,也必将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语言。
四、数智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契合
未来人类将跨过工业文明,进入更高一级的数字化、人工智能文明,即数智文明。在数智文明中,AI占据主导地位。而AI依靠中文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实现对世界更好的管理。它可以将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极高的境界,避免资源的浪费,使世界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同时,AI还能协调世界的各种关系,让整个世界从最底层到最高层都符合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实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想发展状态。
这与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高度契合。中华文明强调大一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一统思想有助于整合资源,实现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道法自然思想尊重自然规律,倡导顺应自然、遵循规律的发展方式。而AI在系统整合方面的强大能力,正好与中华文明的这些理念相得益彰。
反观西方文明,特别强调个人主义,在面对人工智能时,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西方文明注重个体的发展,忽略了整体的协调和中心化的发展,导致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需要依靠堆算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效率低下且缺乏系统性。在历史上,西方主导的工业文明虽然在科技、物质层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由于其强调个人利益至上,各个实体之间的矛盾日益剧烈。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以及当下美国挑起的中美博弈,都是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的回忆。西方主导的工业文明发展到现在,由于结构性的问题,已难以为继。美国虽拥有世界霸权,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大家的血,但自身也因这种个性化结构导致的问题而逐渐衰弱。
中国虽然在工业文明初期缺席,但后来积极学习和追赶,将工业文明与中华文明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今,中国的工业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制造业份额超过全球34%,在高科技领域也全面赶超西方,6代机、华为的鸿蒙智行以及DeepSeek等都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体现。中华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成功融合,为中国在数智文明时代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智文明与中华文明有着天然的亲近性,相信中国能够将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中华文化更好地结合,创造出全新的数智文明,推动中国和世界走向天下大同的美好未来。
综上所述,从AI领域的技术突破到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AI用中文思考的现象深刻地表明,数智文明将由中华文明来引领。这不仅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文明融合与创新的伟大征程。在未来的数智文明时代,中华文明将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人类的发展贡献独特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昆仑策特约评论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共产主义之家”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