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邱学华:著名教育家怒批唱衰中国教育的八个悖论,不要误导中国老百姓
点击:  作者:邱学华    来源:校长派  发布时间:2018-11-24 10:39:10

 

         精彩导读

教育周期长,复杂多变,人们对数育的需求各不相同,专家和学者的观点也各不相同,众口难调,所以有些埋怨和误解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叫骂,不能唱衰中国教育,更不能误导中国的老百姓。

原创作者|邱学华,江苏省常州市人,中国当代著名的小学数学教学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教育人人喊打

现在,有许多人叫骂、埋怨中国的基础教育,而且有些人骂得越来越凶,埋怨也越来越深。网络上不断有骇人听闻的消息,颠倒黑白的骂声以及混淆不清、似是而非的论调出现:中国教育残害青少年,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学的多是死知识;中国教育没有出路,赶快把孩子送到国外去;中国的教育问题已严重如癌症晚期,救救中国的教育事业;等等。

为什么对中国教育骂声不绝,而且越骂越凶?因为有些人自以为骂得有,可是这些论调大都是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甚至是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把错误的当成正确的,又把正确的当成错误的进行批判,这说明问题的根源还是教育理论的缺失。

中国的教育理论界缺乏自信,崇洋风气太盛,把外国教育理论奉为圣明,用外国(特别是美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成就批判中国的教育,蒙蔽中国人,给中国人洗脑。笔者现把社会流传较广,唱衰中国教育的论调梳理归纳为八个方面,并逐一进行分析。

理论缺失的种种表现

1 高考是指挥棒,中国教育一切问题的根子都在高考

在中国,高考决定着学生的命运,涉及千家万户,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着这样一个把国家与个人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考试制度。高考制度是许多人骂得最凶的,把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算在了高考的头上,认为高考残害学生高考是教育的万恶之源高考一日不除,国家一日不得安宁,等等。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参加高考,把孩子早早送到国外读书,这是导致中国留学生低龄化的一个原因。

首先,我们要讨论一下,到底要不要高考?高考的成效是不可否认的,它为中国经济腾飞奠定了人才基础。据統计,恢复高考40年(19772017年)间,总报考人数达216995万人,总录取人数达10855.6万人,也就是说,有1亿多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成为专门人才。如果没有高考选出的这1亿多名人才,我们的改革开放大业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也就不可能进入世界强国行列。

世界各国都有高考,连现在已普及高等教育的美国,学生进入大学也要考试,因为学校档次有高低,常青藤名校都有严格的审核与考试。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也都有全国统一的考试,也都使报考的年轻人担惊受怕,不堪重负。因为考生不但想通过考试,还想要被好学校录取。

高考是全世界共同的教育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已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去探索,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比较理想的办法。制订高考办法,必须考虑如下几个因素。

1中国近年来有将近一千万人参加高考,中国的高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由于人数众多,所以高考不可能采取面试,也不可能采取多维度考核;

2考试既要做到公正、公平,又要能选拔出优秀人才;

3不能一考定终身,以分录人,要从多维度出发,全面地选拔人才;

4要照顾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民族差别等;

5由于缺乏诚信监督制度,高校和考生的数量众多,目前尚不能全面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

6出于对社会安定的考虑,高考改革的步子不能迈得太大,必须逐步推进。

以上因素使高考改革变得异常复杂、艰巨,在改革过程中往往容易顾此失彼,左右为难。例如:既要做到公平、公正,又要做到不能一考定终身,以分录人,这两者很难同时实现;既要照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要避免有人利用加分弄虚作假,这两者也很难兼顾。

几十年来,我国正在不断改革、完善高考制度。从目前的情况看,现在的高考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且受到大多数老百姓认可和欢迎的。

总之,中国的高考成绩是显著的,但不是完美的。高考有问题,这是世界性的难题,不能因为有问题就受批判,更不能取消,只能根据中国的国情逐步改革,不断完善,改革的着眼点,不是为了让专家满意,而是要让绝大多数老百姓满意。

2  应试教育泛滥是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

现在在抨击教育问题时,最厉害的武器就是应试教育这顶帽子,高考成绩好了,学业成绩提高了,都被说成是应试教育的结果。一些教改的典型学校,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等,都被说成是考试工厂,是应试教育的典型。一些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到处批评、抨击,这样谁还敢去抓教育质量呢?

我们必须区分应试应试教育两个不同的概念。应试是指应对考试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只要有考试,就会有应试,这是很简单的常识,一百年后也不会变。其实人的一生都在应试,求学时代有学业考试,参加工作后有职场考试,中国每年有几百万人参加被称为国考的公务员录用考试,升职升级也都要考试。应试教育是指把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唯一的教育目标,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而不顾学生其他方面发展的教育方式。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人把两者混淆了,谁抓应试,谁就会背上反对素质教育,实行应试教育的骂名。

要不要搞应试的决定权主要掌握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手里,他们如果用分数和升学率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学校和教师的水平,并依此排名次、升级加薪,作为一种教育目标来管理学校,这就是真正的应试教育学校和教师仅是奉命行事,如果教育行政部门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校和教师只能把压力强加到学生头上。因此,把压力都施加到校长和教师身上,这是不公平的,有些人打着应试教育的旗号到处叫骂,是没有根据的。

有考试就必定会有应试,这是很正常的事,为什么非要用一个混淆不清的应试教育的概念来抨击呢?以前没有应试教育的说法,只有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说法。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为了树立对应的概念,才有了应试教育的说法。经过近30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应试教育的提法并没有对中国教育产生积极作用,还是提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好,追求升学率并没有错,问题出在片面上,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校长和教师听了也会服气。所以,笔者赞成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的看法,不宜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恢复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威提法。

3 高分低能,中国学生只会考试,分数很高,能力很低

在中国教育界流行高分低能的论调,这是一些专家从个别高分数、高智商却生活能力低下的学生个案中得出的结论,这种以偏概全的谬论在教育界流行一时,危害极大。这种论调事实上同前面两条是有联系的,他们反对高考,反对考试,认为考出高分也没有用,因为这样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的。如果按照他们的论调,考上北大、清华的学子岂不都是低能儿?

从大数据分析的情况来看,学生通常是高分高能,低分低能,只会出现极个别高分低能的情况。当今的知名科学家、企业家、经济学家,几乎都是通过考得高分进入重点大学的,几乎个个是学霸”,如施一公(清华大学)、柳传志(西安科技大学)、杨元庆(上海交通大学)、李宏彦(北京大学)、雷军(武汉大学)等。

4 学生学到多少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和创造力

这句话流传得很广,影响很深,成为许多中小学不重视知识教学的依据。另外还有一句话:当一个人把在学较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这种论调把知识、能力、智力、创造力割裂开来,它的目的很清楚,用发展能力、智力的重要性证明学习知识并不重要,学校不必抓教学质量,不必考试,学生不必取得高分数。总之,学生不必认真读书,只要将关注点放在发展能力、智力上就行了。

知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的争论,其实就是教育史上关于实质教育(重知识)与形式教育(重智力)的争论。这个争论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东西方教育界都在研究和争论这个问题。根据国际心理学界的研究,一般认为,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人的智力会逐步得到发展,人在反复练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形成能力,因此,知识、能力、智力、创造力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无所谓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但知识是基础,这点是肯定的。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累积学习原理也强调知识的学习对能力形成的奠基作用。

我记得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个提法。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里的同时两字用得特别好,把知识、能力、智力的关系说得一清二楚,具有中国特色,充分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可是,从21世纪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却把这句话丢弃了,实在可惜。这句话,体现了中华传统教育的精华,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应该认真总结研究,将它逐步推向世界,为全人类的教育作出贡献。

5 中国教师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欧美教师强调探索发现,开展研究性学习,所以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很扎实,但缺乏创新能力

这种论调在国内外流传很广,使人们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很深的误解。在国外流行着一种关于中国教育的悖论: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很落后,教学质量却很高。笔者早就指出,这是个伪命题,使外国人还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眼光看中国,再加上现在新闻媒体对中国教育的负面报道多,大家就都信以为真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60多年的不断发展,不断改革,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2009年湖南省抽样调查,小学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总人数的9649%,沿海地区小学教师的学历已基本达标,其中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总人数的10%左右。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已经接近欧美发达国家,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

中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经过全国性的八次课改,已大有改观,满堂灌的情况已基本消失。特别是近几年来,政府加大了教育投人,不但沿海地区的中小学都用上了电子黑板,就连相对偏远的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甘肃、广西等地的学校教室里也装上电子黑板,使用现代化电子设备的学校比比皆是。从主流情况来看,我国的课堂教学已具有中国特色一一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教育的优良传统,又借鉴了西方教育的长处,主要有以下六种特征:1)强调学生自学;(2)重视教料书的作用;(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加强双基;(5)重视练习;(6)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综上分析,上述教育悖论是不成立的,它的前提错了,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不落后,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是满堂灌,也不是西方的探索发现,我们正在探索一条中国式的课堂教学道路。

6 中国学生的学习负担重,苦不堪言,虽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但缺乏创造性;欧美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没有负担,创造性强

这是一种贴标签、想当然式的调论,已经把中西方教育脸谱化了,总是说中国学生的学习负担重,缺乏创造力,欧美学生轻松愉快,有创造力。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许多没有到过美国,只听信媒体和专家宣传的教师和家长受骗了。

美国有各种类型的学校,包括公立学校、私立学校、针对贫困家庭(主要是黑人)的特殊学校等,公立学校面向大众,管理不严,学生轻松;私立学校面向富裕阶层,开展精英教育,学费昂贵,管理严格,学生负担也不轻;特殊学校的学生则根本没人管,放任自流,基本没有负担。说美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没有负担,是指哪类学校的学生呢?

中国学生也不能一概而论,城市名校的学生负担重些,而农村山区学校的学生负担轻些。总体而言,多年来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的调控,学生的负担有所下降。一般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没有家庭作业,中、高年级学生的课后作业时间不超过一小时,中学学生不超过两小时。农村的小学生基本没有家庭作业,中学生一般都住校,晚上在自修课上完成作业。

在学习成绩方面,中国学生有绝对优势,PISA测试结果已能证明这一点。有些人说,这是应试教育的结果,中国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没有能力。有一位英国人麦克雷站出来为中国人说话,他在《独立报》上发表文章指出,PISA测试结果显示,上海学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三个评估项目中得分最高,测试的目的是评估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因此不能说这是中国学生接受填鸭式教育的结果。

关于培养创造力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和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经验,然后在前人的肩膀上起飞。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接受,因此中小学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不是创新能力。在中小学,教师有责任把清晰完整的科学结论告诉学生,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探索、发现,造成概念上的模糊不清,这样反而会害了学生。美国科学课程标准原来的核心概念是探索,现在已改为实践,这样的改变是值得深思的。

7 美国有低水平的基础教育,却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中国有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却有低水平的高等教育

这好像是两个教育悖论。中国的一些教育专家以此为美国基础教育水平不高辩护,贬低、质疑中国基础教育。这两个悖论对中国基础教育的伤害很大,仿佛说明中国的中小学生虽然成绩好,但到大学就不行了,美国的中小学生虽然成绩一般,但到大学都能很快提高。这两个悖论迷惑了很多专家的眼睛,也误导了许多家长,使他们把孩子早早地送到国外去读中小学。

这两个悖论,其实并非悖论,而是事实,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作出科学的分析,笔者将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论述。

1我国和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大都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他们有完整的办学模式,管理体系和科研传统等。我国只是在一百多年前,按照西方的办学模式办起了大学,也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的起步时间比西方晚了一二百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这是必须承认的事实。

2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比美国高,这也是铁的事实。

3美国高等教育的高水平是靠全世界的优秀学生撑起来的。美国自己的基础教育不够好没有关系,世界各国优秀的学生都会到美国读大学,读研究生。事实上这是一种教育掠夺,美国既获得了高的学费收入,又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流入,实在是一举两得。

4中国的高等教育为什么水平不高?我们不能把中国基础教育的高水平同高等教育的低水平联系起来,要弄清因果关系,高等教育的低水平不是基础教育的高水平造成的,因为这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

中国高等教育低水平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原因,不能怪基础教育。除了前面讲的历史原因外,还有三个原因:

1扩招带来的后遗症。以前高校每年招一二百万人,而现在每年要招近一千万人,生源不如以前,师资也跟不上。

2管理太宽松,只要不犯错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升级、毕业。而欧美大学实行的是宽进严出的制度,一般到大学二年级就有30%左右的淘汰率,到三年级还有20%左右的淘汰率,大学生都很紧张,如果不认真学习就不能升级,不能毕业。

3教学方法落后,配套设备和技术手段也落后,教师上课大都是满堂灌;中国很多的小学教室都配有电子黑板,可在大学却很少见到。

根据对上面四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低不是由于基础教育水平高所造成的;美国高等教育水平高的归因也不是基础教育水平低,而是主要依靠外来力量的支撑。

8 奥数的危害远甚于黄赌毒

刚听到这个观点时,我不敢相信这是一位教育专家说的,但这的确是一位有身份,在教育界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专家说的,他在一篇名为《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的博文中说:奥数的泛滥成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其对少年儿童的摧残之烈远甚于黄賭毒,远甚于网瘾,说它祸国殃民毫不过分。

奥数纵有千错万错,总不至于危害甚于黄赌毒吧。这位专家对奥数如此痛恨,但他可能连什么是奥数都没有搞清楚。这也是中国基础教育理论缺失的原因之一——有些专家连事实都没有搞清楚就信口开河,胡乱批评。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的简称,专指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教学内容,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是国际上最高级别的中学生数学竞赛,就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能显示出一个国家青少年的数学水平,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我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在奥数竞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连年夺冠。实践证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奥数,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思维,培养优秀人才,提高教学水平,显示我国的大国风范。

这位教育专家的一句奥数危害远甚于黄赌毒,够吸引眼球,被很多家媒体热炒,有些教育专家和名人也不断跟进,掀起了讨伐奥数的浪潮。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国内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停办,奥数培训班也被禁止,一些教育局下了禁令,不准学生参加奥数竞赛和奥数培训,奥数一时间竟然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用教育行政的禁令来扼杀奥数。

这样做的后果也逐渐显露出来。我国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连连失利,冠军的位置也丢了。有一年,以前很落后的美国队竟然得了冠军,这是因为他们引进了中国内地的奥数教练。以前,每年中国内地都能在美国举行的国际高中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而前年是中国澳门获得第一,内地第二,澳门数学教育界的朋友都感到奇怪。在PISA测试中,数学素养方面,中国内地从第一降到了第六。在21世纪初,国际数学教育界曾预言,21世纪的数学大国是中国,现在没有人再提这句话了,因为我们已沦为二流水平了。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负?

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美国读书,原以为奥数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后来才发现,奥数是全世界的,美国许多学校对奥数的重视程度一点也不比中国差。中国不许学生学奥数了,美国乘虚而入,抢了我们的教练,夺了我们的学生,成了奥数冠军。我们难道一点都不心痛吗?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数学教育水平很落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奇迹般地登上国际高峰,成为国际公认的数学大国,可在批评应试教育,批评奥数的浪潮下,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数学大厦倒塌了。这种自我否定、自毁长城的做法令人惋借,必须及时醒悟,采取措施纠正错误。

客观看待中国教育

旧中国经济落后,一穷二白,教育凋零,80%以上的人是文盲。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免费教育,有些地区已普及高中教育,同时也基本解决学生进大学难的问题,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已超90%。在这13亿多人口的大国,教育经费相对偏少的情况下能办成这样的大教育,难能可贵。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可见中国已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这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

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教材、教法,特别是在数学教育方面,已引起国际教育界的关注,许多国家纷纷到中国考察学习,英国已引进全套上海的小学数学教材,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和配套练习册,由英国柯林斯学习出版社出版,书名为 Reat Shanhai Mathematics,中文意为《真正的上海数学》,记得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上海教育出版社曾出版了英国的中学数学教科书,称为SMP数学教材,如今英国全面引进上海的小学数学教材,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界在变,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已经开始,必定能为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事实证明,中国的基础教育无论是学制、规模、普及率,还是课程、教材、教法都是世界第一流的,而且已经得到国际公认。可是,中国教育从未像现在这样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也从未像现在这样承受如此多的叫骂和埋怨。世界第一流,并不是说已经完美无缺,我们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一样,在教育方面都存在问题。教育周期长,复杂多变,人们对数育的需求各不相同,专家和学者的观点也各不相同,众口难调,所以有些埋怨和误解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叫骂,不能唱衰中国教育,更不能误导中国的老百姓。

(本文节选自《中国教育科学》第一卷第2期(201811月),版权归原创作者邱学华所有)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