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夏小林:党报莫以“僵尸企业”抹黑国企
点击:  作者:夏小林    来源:企业观察网  发布时间:2015-12-12 09:08:45

 

 

 

 

 

  【说明:20151130日起,《人民日报》、《新京报》、《河南日报》党系媒体等,先后分别用本报记者、专家、本报评论员的称号,开始以反所谓僵尸企业名义,或抹黑国企,或不仅这样做,而且公开要求清除大中型国企。这种异象值得有关领导部门注意。现在,先从初步完成的个人长文中,取第一部分发表,评述《人民日报》涉事抹黑国企,并要求把国企作为清除僵尸企业主要对象的问题。日后陆续发表的评论内容,不仅将分析(1)来自美国人的僵尸企业概念的科学性、实用性到底有几何;(2)非公僵尸企业可能全国数第一;(2)工信部如实处理僵尸企业的政策思路诸问题,也将继续评论党系媒体出现的其他异象问题:(1)20151130日,北京市委宣传部下辖《新京报》发表北京市政协委员马光远的《僵尸企业不除,经济风险难免》一文,妄指“‘僵尸企业大多都是规模比较大的国有企业,妄说这些“‘僵尸企业不除,经济风险难免(2)2015122日,河南省委机关报《河南日报》发表本报评论员文章《清退僵尸企业,考验改革魄力》,其作者肆无忌惮地抄袭、重复以上马光远的那些妄议。与其同日,出人意料的是,连《求是》网的报刊精选栏目都客观地转发了这篇评论员文章。体制内其他主要网站,如新华网、央广网等也广为传播。如此,反僵尸企业就是清除国企或清除大中型国企的观点迅速在党内和社会上热传,显示为设定议题,舆论出现一边倒,既严重冲击了中共中央关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重要改革决定,又严重干扰了调整经济结构的正确方向。当然,在这之前的200474日,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的个别成员,如一境外公司商人和时任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现任该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及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周健男,就已经在新华社主办的《中国证券报》发表《防止僵尸企业蔓延成僵尸经济》文章,强词夺理地说国企才是僵尸企业,掩饰非公经济存在大量僵尸企业的问题,并借机提出了治理僵尸企业需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政策性妄议。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内一些人及媒体以僵尸企业名义清除国企(和国有经济)的闹剧早就开幕了。目前他们之更加闹腾,是想影响新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明年的十三五开局之日程表。在历史上,凡此类无厘头之举,可得善果?

  20151130日,《人民日报》发表其经济部财经组负责人李丽辉记者的文章《百万亿国有资产怎么管? 》,文中大反国企中的所谓僵尸企业。按常理说,这也没什么值得讨论的。今天各种性质企业(含外商投资企业)中都有所谓的僵尸企业,都需要逐一批评。

  但是,该文的使用案例、数据却文不对题,或自相矛盾,或含含糊糊。一个最典型的荒唐之处是,其作者试图用来证明在汽车业中,国企僵尸企业最多的工信部处理14僵尸车企案例,实际上却恰恰相反:该案例表明的是非国有企业僵尸车企最多。该文使用的全部所谓事实数据,就是试图给读者造出中国的所谓僵尸企业主要在国企的印象,其政策含义就是:清除僵尸企业行动要以国企系统为主要目标。这可是既透着稀奇古怪,又大错特错的事情了。

  该文起始,就先以汽车业产能过剩为例,写道:2015“1112日,工信部发布通报,对吉林通田汽车有限公司等14家车企暂停车辆生产资质,并启动退市机制。这些企业因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连续两年销量为零或极少,被业内称为僵尸车企

  但是,查看20151112日 工信部《<特别公示车辆生产企业(1)公告>执行情况通报》原文,其中只写道,这“14家企业未提出准入条件考核申请,其《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已经暂停,且不得办理更名、迁址等基本情况变更手续。该《通报》中并没有出现僵尸企业一词,更说不上用它来描述这14家车企,也未出现说它们是或多是国企及启动退市机制的话语。

  而根据该《通报》附件:特别公示车辆生产企业(1)”名单进一步在网上逐个搜查,看到的是这14家车企中,只有2家即吉林通田汽车有限公司武汉万通汽车有限公司是国有股、私人股或加上外资股并存的混改后企业,其他1家性质不明,另外11家小企业都是完全的私企或其他类型的非国有企业。所以,《人民日报》的文章以这14家车企为例开头,说明国企中所谓僵尸企业问题严重是适得其反了。因为,该14家车企案例证明的是:汽车业中非国有僵尸企业的严重性远远超过国企。

  另外,2家已混改国企也被说成所谓僵尸车企还证明,国企引入私人资本、外资进行混改后,也可能难以实现由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国企《混改意见》的希望,即一定能就够帮助国企解决结构问题、竞争力问题及优化资源配置等问题。混改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私人资本、外资又不是齐天大圣孙悟空,能够72般变化,一来就能够帮助国企解决至关重要的各种问题。现在欧美经济复苏困难重重。非公经济也是流年不利,结构调整举步维艰,各项重要增长指标跌跌不休,负债累累和无经营活动企业数量巨增,不少业主叫苦不迭。

  接着,该文章又写道,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目前市场上90%的汽车生产主要集中在前10家汽车企业。但我国各类车企有上千家之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有国企背景的僵尸车企。虽然中国已经连续数年成为汽车第一产销大国,但还是大而不强,汽车整车的生产企业数量偏多、规模偏小。

  但是,这段语焉不详的话,证明文章作者根本不了解实际情况,是在连蒙带猜地走夜路。例如,其文中10家汽车企业都是国企吗?不同时间段的资料或衡量标准显示,有时是,有时不是。但就是其中著名的大型国企的股权构成,有些也是国有股、外资股各占50%的比例(按公司法还是国企吗?),其他则多少都已经混改了。另有公司则直接表示本身是中美合资企业。另外,至于这10家汽车企业中谁是所谓僵尸企业,文章则采取了完全回避的态度。那么,作者列举这10家企业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暗示其中有所谓的僵尸企业”?如是,这种阴喻写法是不是太不地道,有违中共中央机关报应有的严肃认真和光明正大的品格了?如不是,那这些话就是与文章主题毫无关系的废话。

  再如,该文还接着写道,各类车企有上千家之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有国企背景的所谓僵尸车企国企背景是什么意思?到底是不是国企呀?“相当一部分的意思该是多少,50%以上,还是其以下? 如果有国企背景的所谓僵尸车企’”50%以上,请作者拿出衡量标准和具体的统计结果来。如果这些所谓僵尸车企50%以下,那么,汽车业反僵尸车企是不是就该以非国有系统车企为主了?但如此一来,文章强调清除所谓僵尸企业要以国企系统为主的观点就不能成立了。

  汽车业的基本事实是,有的民间商业资料显示,在存在产能过剩的汽车制造业中,国企的数量和销售收入占比甚少,分别仅占1.89% 13.21%。私企+外企则分别占了大头。

  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年鉴(2014)》的精确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的11599户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仅677户,占比为0.06%;这些国企户均资产规模为34.32亿元。私企、外企和港澳台企业分别为5599户、2643;其私企户均资产规模为1.11亿元,外企和港澳台企业户均资产规模为7.11亿元,等等。简言之,在汽车制造业的全部企业中,以中、外私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企业户数占比为71.1%。该行业内的国企在企业户数上并不占优势,不是意味着很多的相当一部分,而是相当少的一部分。所以,虽然这些国企也需要积极参加解决行业内产能过剩的日程,但要其担负行业内产能过剩的主要责任,成为革命的主要对象,可能就是脱离实际了。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的是,国际经验和产业组织理论都提示,汽车制造业是规模经济效应显著的产业。所以,汽车制造业中绝大部分企业即众多的非国有小企业,特别是其中的非公企业,仅仅由于规模不经济、管理和技术落后等特点,就可以说它们应该是落后、过剩产能的主力军,应该是产业重组乃至淘汰的主要对象。相应的,从理论和逻辑上看,它们也应该是该产业内所谓僵尸企业的主力军。以此类推,在上、中、下游产业中,凡是规模经济效应显著的领域,状况差不多都应当是如此。例外的不会很多。《人民日报》上述文章列举的14家所谓僵尸车企中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非国有企业的事实,也是一种来自实际的证明。

  由此推论,解决汽车业行业产能过剩,再怎么东拉西扯,就是指出国企本身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大问题,也不该轮到在清除所谓僵尸企业时要让国企排第一呀!《人民日报》的人民视觉怎么就不心明眼亮?其作者和审稿的总编是不是如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说的不在状态?

  另外,在迷迷糊糊写完汽车业的情况后,该文作者意犹未尽,继续写道,“‘僵尸企业不仅汽车行业有,在股市里也能常常看得到。每到年末,为了避免退市的厄运,一些管理不善、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上演保壳大战。危急时刻,总有地方政府慷慨解囊,通过财政补贴帮助这些上市公司躲过一劫。但是,这里作者是在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还是在指上市的私人控股公司呢?实在看不出来她是在说谁是谁非。显然,该文作者又是在玩弄春秋笔法了,以不说为说,在其《百万亿国有资产怎么管?》的主题引导下,还是曲里拐弯地把矛头指向了国企。

  问题是:地方上的国企很少了,上市公司中私企数量远远超过国企,中小企业也比较多。总有地方政府慷慨解囊’”帮助的上市公司中,有没有私人控股的非国有公司呢?如果有,那么,受到地方政府帮助的各种性质的上市公司各有多少呢?如果这些基本情况都不清楚,那么,该文作者这段话又在说谁呢?是不是文不对题,或是又在搞偷鸡摸狗式的无厘头暗示?这种人怎么就不能做到证据确凿、光明正大一些地写作呢?“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简言之,该文以其列举的汽车业和上市公司案例为证据,将国企列为反所谓僵尸企业行动首要对象的观点,根本得不到其使用的事实数据的支持,反而是捏造事实、颠倒黑白、指鹿为马、自相矛盾的混合物,在客观上的作用是抹黑国企,为私有化鸣锣开道,搅和、忽悠国企改革特别是混改,要在新常态的国民经济中实施面对国企的斩首行动

  (来源: 企业观察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高天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