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张彦:关于方法论的思考
点击:  作者:张彦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4-07-14 10:06:14

 

 

大家都知道,哲学的本来涵义是爱智慧。从实践者的角度来看,其中的方法论显然具有更强的应用性。这也是许多管理者、企业家非常注重学习、创立和运用方法论的原因所在。

 

一般说来,哲学是有关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问。人们在形成相对稳定的世界观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与其相一致的方法论。狭义哲学中有关方法论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在这方面,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做过很深入的研究。由此取得的成果对于增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所谓方法论,指的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所揭示的是人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认识和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所回答的主要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指的是人们认识事物、解释世界的根本观点。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种观点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就会形成方法论。可见,方法论主要解决的是“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世界观与方法论又是无法分开的。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和方法等的总和,是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作用于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人们在具体实践中,又会依据这些总的方法,创造出适合某一对象或领域的具体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方法论的探索者和创立者。

 

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通过对各门具体科学成果的总结和概括,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中抽象出具有一般意义的方法论。总的来说,想要探索各门科学、各个领域的运行规律,都离不开唯物辩证法的指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些能够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需要在唯物辩证法这个总方法的指导下才能够产生出来。而违背唯物辩证法得出的任何具体方法都是不可靠的。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同样离不开唯物辩证法的指导。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以自己的理论贡献丰富和发展唯物辩证法。他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将其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能够实际运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先后写下了一系列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重要著作。比如《反对本本主义》《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改造我们的学习》《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建国后,毛泽东依然非常重视哲学的研究与应用,继续进行方法论方面的研究与写作,先后撰写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论十大关系》等重要著述。这些著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思想,有效地提高了领导干部开展实际工作的水平。

 

毛泽东有关方法论的论述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既有从唯物辩证法派生出来的一般方法。诸如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群众路线、矛盾分析,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等最基本的工作方法,还包括诸多源于实际的具体工作方法,诸如当好班长、互通情报、以点带面、统筹兼顾、解剖麻雀、抓两头带中间、学会弹钢琴等等。这些内容都是被长期实践证明了的实用而有效的方法。毛泽东创立的方法论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予以继承和运用。从中也可看出,一位创造伟业的人,必然会在方法论领域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实践。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是通过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完成的。但一般来说,那些实践性较强的思想不能直接变成人们的行为。二者之间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才能衔接起来。就是说,当人们的思想有了贯彻它的方法之后,才能变成人们的实际行动,才能更好的加以实施。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这个比方打得十分贴切。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成功了,因为他们不仅确立了到达彼岸的目标,而且还有“造船”和“架桥”的本领;许多人失败了,一个关键性因素是他们不知道怎样“造船”和“架桥”,或者是“造船”“架桥”时太性急了,“桥”和“船”的质量没过关,没等到岸,“船”就沉了、“桥”就塌了,其结局肯定不妙。避免出现这种结局的方法似乎并不复杂,赶快学会“造船”“架桥”就行了。也就是说,只有在创立正确的方法论上下足功夫才可能达至理想的天地。

 

纵观当今的商界,一些人很卓越,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一些人很辛苦,却未能取得什么成就。其中有着许多主观和客观的原因。然而,一个人有无较好的哲学素养,其中包括较高的方法论水平,其结果肯定会大有不同。这就是普通人与成功者之间存在的主要差距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只有空想、缺少方法的人并不少见。许多人并不缺少决心、热血和激情,但面对奋斗历程中的困难和挑战,由于无力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方法,其结果只能是浪费心力,空耗资源,最终步入歧途。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优秀的人们都有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因为有了正确的方法,即使他们身处逆境,仍然能够不断取得进步。毫无疑义,凡是成就大事业者,无一不是具有创造科学方法能力的人。正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使他们掌握了体现所在领域特殊规律的方法论,才使他们最终抵达了胜利的终点。

 

在方法论的学习和实践中,应该注重通过方法创新来推动事业的进步。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说:“企业的基本职能有两个:营销和创新。除此之外,其他工作都是成本。”实际上,营销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德鲁克的这一论断足以使那些忽视创新者的头脑清醒起来。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能否进行有效创新,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企业的创新可分为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二者都离不开正确方法论的指导。管理者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也要十分重视管理创新。许多技术创新都是因为有了管理创新之后才产生的。而管理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管理方法上的创新。彼得·德鲁克在《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一书中讲到了集装箱诞生的过程。上个世纪50年代,战后的西方经济开始恢复,由此带来了国际贸易的迅猛增长,因而导致世界各大港口货满为患,海运时间越来越长。怎样才能克服这一难题?刚开始时,人们着手建造装货更多、速度更快的轮船来提高运输效率,由此造成各大港口需要装卸的货物比以前更多,导致港口货物积压更加严重。既然搞错了就换一种办法。人们设法把装货与装船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开,集装箱就这样诞生了。集装箱在装船之前已完成装货,到了港口可以吊装上船,不仅避免了港口的拥堵,还使运输成本下降了60%,轮船停靠港口的时间也减少了四分之三。很显然,如此重大的改变并没有多少科技含量,其不过是一种方法创新的结果而已。

 

按照人们的经验,可将方法论分为思想方法和行为方法两个层次。前者是从思维的角度来分析事物内在形态的方法,所描述的是一种无形的有形、抽象的具体。而后者指的是人们的实际做法,能够直接见诸于行动。在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中,可以看到他在商业实践中独创的许多方法论的内容,其中不乏能够启迪人心的思想方法。比如,他创立的“京瓷定律”,就明确揭示了成功者的必备要素。在他写的《干法》一书的结语部分写着这样一个公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在这个公式中,并未涉及人们的具体行为和做法,其道出的是由几个要素构成的抽象的思维过程。在稻盛和夫看来,思维方式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首要因素。如果一个人能够具有好的思维方式,再与“热情”和“能力”相乘,就能获得非凡的结果。

 

在企业管理中,无论把方法论构建得多么好,最终都要将其转化为行为方法,都必须变成实际行动。只有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是好的方法。海尔创始人张瑞敏在管理实践中创立了“人单合一”这一新的管理模式。这实际上是一个行为层面的方法论体系。海尔在全球有122家工厂,员工总人数达到8万余人。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公司的层级越来越多,科层制结构的弊端日益显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海尔将公司的中层管理机构全部撤销,由此减少了大约12000名中层管理者。这些被减下来的人员既可加入企业内部的创业团队,也可选择离职,从而使“去中心化”的目标得以实现。为了与上述变革相适应,海尔将8万多名员工变成了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简称自经体)。这些自主经营体可以端到端全流程满足用户需求,并独立进行经济核算。海尔公司由此变成了一片“热带雨林”,从而使公司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在这方面,华为的做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任正非善于将毛泽东军事思想变成华为管理的方法论,他把毛泽东倡导的我军的战略战术变成自己的领导行为。任正非说:“在当兵时,我就是毛泽东的铁杆粉丝。我当时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我很喜欢读《毛泽东选集》,一有闲功夫,我就开始琢磨怎么把毛泽东的兵法变成华为的战略。”华为在市场竞争中采用了我军曾坚持的“农村包围城市”“游击队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等战略战术,取得了显著战果。比如,通过采用“各自为战”的游击队战术,大大增强了华为在发展早期的组织灵活性,有效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华为采取的“压强原则”,体现了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一军事作战原则。在早期的市场竞争中,华为作为当时电信设备巨头中唯一的民营企业,毫无优势可言。要想在这一高门槛的行业中站住脚,必须整合企业所有的优势资源,瞄准一个方向,集中力量攻坚克难,争取在某一方面能够领先对手。华为利用“压强原则”,由点及面,由小到大,逐渐扩大市场份额,并较快获得了强势地位。

 

稻盛和夫、张瑞敏、任正非等这些优秀企业家所创造的非凡成就,令人称羡不已。然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做分析,这些人所做的一切又没有那么复杂。他们的成功与其构建开创性的方法论的能力直接相关。他们的所思所为充满了哲人的智慧,当今的管理者能够从中获取许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简介:张彦,管理学硕士研究生。曾任某军工企业主要领导、某央企领导。曾长期在高级领导机关任职。曾出版《道与术:卓越管理者的战略思维》《探求制胜之道: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寻游天地间》《人生如诗》等著作,并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企业家杂志等媒体上发表大量文章。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张彦:关于方法论的思考

    2024-07-14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