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周新城:在争论和批判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点击:  作者:张彤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17-11-19 22:21:03

 

 

 

周新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被授予一级教授称号。

 

  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苏联东欧问题研究泰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首批一级教授、从事学术研究工作50余年、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周新城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和锐意创新的治学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发展领域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

 

  “要把理论基础打好,这是一辈子的根本”

 

  1934年10月,周新城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蒋湾桥村。19岁的周新城在常州市工商局工作时,经常依靠阅读《资本论》理解工作中遇到的经济理论问题。初读《资本论》,他便被深深吸引,也是从这时起,开始了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解之缘。

 

  1955年,周新城被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录取。当时,人民大学非常重视基础理论教育,要求学生必须阅读马列主义经典原著,政治经济学专业的老师也严格按照《资本论》原著讲课,这种扎实的基础理论教育为周新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谈起本科学习经历时,周新城说:“就我来说,不敢说大话,当时至少可以背出来《资本论》第一卷,说一句话我马上能告诉你在第几页。这一点让我一辈子受益匪浅。” 

 

  1959年,周新城被保送攻读研究生,当年他们本科毕业生共9人被保送,五男四女。第二年,他们9个人在《光明日报》合作发表了一篇文章,署名“伍嘉思”(5个男生加4个女生)。由于成绩优异、理论功底扎实,研究生的后两年,周新城被当时政治经济学系的副主任徐禾同志抽去编写教材《政治经济学概论》,这本书在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全国普通高校的基本教材使用,直到现在还颇有影响。求学期间,周新城刻苦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培养了扎实的理论功底,这也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他学术生涯中受用不尽的思想武器。

 

  研究生毕业后,周新城留校工作,先后在经济系、苏联东欧研究所任教。1984年到2000年,一直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2000年10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从教50余年,无论是在教学、科研,还是行政管理上,周新城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新规律。他认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只学习马列经典著作是不行的,必须把马列经典理论与客观历史条件结合起来去研究具体问题。多年的辛勤耕耘,使他在政治经济学、苏东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各个学术研究领域都成果颇丰,著作等身。

 

  现在年轻人在报考专业时不愿学政治经济学,而更愿意学金融、财政这些实用型的专业,对于这一现象,周新城十分不赞同:“应用经济学必须以理论经济学为基础,理论经济学掌握得不好的话,应用经济学就发展不起来,或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了。”他认为,操作性的知识需要实地去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而基础理论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需要更深入地去研究。所以,他一直教导他的学生“要把理论基础打好,这是一辈子的根本”。这是他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他一直身体力行的治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现实问题”

 

  尖锐、犀利,是周新城的文章常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在争论和批判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他的一项治学原则。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一书中,周新城谈到,“对于重大理论是非问题绝不能和稀泥,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术研究必须从坚定的政治立场出发,在学术研究中坚持批驳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观点,在批判谬误中推进学术研究。他认为,几千年的私有制统治下产生的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存在;而且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占统治地位,西方国家又极力向中国灌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因此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在学术界的斗争和交锋不可避免,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也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任务在于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在扫除错误认识的过程中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

 

  周新城坚持学术研究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现实问题。他认为,必须把马列经典主义与客观历史条件结合起来去研究具体问题。

 

  1978年以后,周新城较早地开始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戈尔巴乔夫人道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路线的提出与实践,苏联、东欧国家经济改革的方向逐渐偏离社会主义,导致苏联、东欧国家政治动荡、经济衰退、思想混乱。周新城着重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剖析几个认识十分混乱的理论问题,如对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的认识、苏联演变过程和原因的研究等。

 

  1986年以后,周新城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多种思潮相互碰撞,活跃的研究生群体对国内众多现实问题有各种看法。为了做好研究生的思想工作,周新城逐渐转向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马克思基本原理解释改革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正如他自己所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威信不高,就是因为不回答现实问题,或者说对现实问题就有隐瞒。如果真的能够回答现实问题,说出来有道理,听者是能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一定能够征服人,问题是你能不能表达清楚。”

 

  50多年的学术生涯,周新城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回答国际国内的重大现实问题,先后著有《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经济理论研究》《对世纪性悲剧的思考》《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论》《围绕改革问题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经济学若干理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经济学的争论》等20余部著作,发表《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理论》等 300 多篇文章,并有 600 万字左右的译作,奠定了他在学界的地位。他的文章都是建立在坚定的原则性和严谨缜密的逻辑表达基础上的,学界常说他的文章尖锐、犀利,但他的每一篇文章都逻辑严密,针对性强,对事物的分析准确清晰,虽然讲的是重大理论问题,但语言通俗易懂,说服力极强。

 

  他认为,写文章如果没有研究作基础,缺乏内在逻辑统一性,就会变成材料的堆积,没有说服力,因此,理论工作者必须多思。研究以叙述的方式表达出来,就难以达到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指导社会实践。理论本身正确与否,他人也不得而知。因此,理论工作者还需多写。

 

  “研究生教育管理是一门学问”

 

  1986年,周新城出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14年半的时间里,他对人民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可谓有定鼎之功。接手这项工作时,国家刚开始试点研究生制度,当时的研究生院没有任何规章制度,工作应该怎么做、研究生该怎么培养成为摆在周新城面前的难题。学者出身的周新城带领同事下功夫钻研,任劳任怨,硬是想方设法把规章制度建立起来,这些规章制度一直沿用到现在,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

 

  周新城并不是简单地把机关工作当作行政事务对待,他总是喜欢从理论上讲些道理,把行政工作当成科学研究来对待。他说,对研究生院的工作人员来说:“应该把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要考虑些原则问题。”他要求工作人员平时工作时加强研究、总结规律,把经验上升到理论上来,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具体工作的意义。他注重培养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要求研究生院每个人除了行政事务外,每年发表一篇文章,并想办法凑经费把这些文章印成书。在周新城的带领下,研究生院在艰苦的条件下建立了完整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形成了浓厚的机关学习气氛,成为学校各单位学习的榜样。

 

  “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

 

  在学术上勇于批判、敢于争论,但在教学和生活中,周新城却是个亲切随和、豁达开明的人。生活中的他 “难得糊涂”,不拘小节,关系个人利益、生活细节的问题,他从不去计较。年过八旬的周新城至今仍在担任博士生导师,传道授业50余年,他是学生心目中亲切和蔼的良师益友,不管多忙,他总是挤时间认真研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他对学术研究的严谨与执着感染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

 

  在学生培养上,周新城注重理论基础教育,要求学生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基础理论中把握马克思主义,“有了理论基础,再搞什么研究都行”。在教学过程中,周新城用敏锐的学术眼光不断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时刻注重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用理论去回答现实问题,解答学生们的思想困惑,从而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思想武器去分析实际问题。

 

  在长期的教书育人实践中,周新城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他教授学生思考问题、看待问题的方法,“碰到问题时,先琢磨该怎么想,按什么思路想,应该有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千万不能偏听偏信,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周新城的谆谆教诲、悉心培养下,一批批优秀的青年学者秉承着他的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以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时代使命,在更广阔的学术天地中继续探索。

 

  几十载岁月变迁,周新城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伏枥之志,岂在千里,如今耄耋之年的周新城仍然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辛勤耕耘,以坚定的政治信仰教书育人,用敏锐的学术眼光洞察时事,在争论和批判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微信公号)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