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国企扭亏就靠私有化?
一一读《看李锦对一个央企的调查》
乍一看到中冶集团扭亏转型、连续三年利润高速增长的消息,令人兴奋、欣慰!然而,细读此文,总结出的改革最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要为“僵尸企业”找到合适的“墓穴”、早日“入土为安”,而中冶集团对葫芦岛有色公司的破产重整,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重整方的引入是重整成败的关键。如文中述,多家中央和地方国企望难止步,只能从5家民企中比选。最终在辽宁省支持下将东北较大的金属采选企业宏跃集团作为了新引入的重整方参与重整。由此,实现了中冶集团控股55%、宏跃集团持股35%、辽宁省和葫芦岛市各持股5%的第一步股比目标。这样的混合制改革,人们尚可理解。
可是,为什么接着又进行“深度调整”?其结果是:宏跃集团控股39%,葫芦岛市持股29%,中冶集团持股27%,辽宁省持股5%。好端端的国资控股,怎么就变戏法式地成了私资控股,难免让人感到诡谲。这个“深度”意味着什么?无非是终于完成了一个私有化!难道改革就是私有化?!
人们不得不进一步质疑:在改革重整方引入过程中,为什么多家中央和地方国企“望难止步”?难道“危难之际见英雄”,就只能靠私企救国企了?有关党委和国企领导人,你们还能算是“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骨干"吗?
更难理解的是,难道搞“混改”,私资不控股就不算改革到位,非得让私资控股才算“深度调整”成功?既然搞成了私资控股的企业,那还算什么国企改革,不就是“把国企搞没了”的所谓“改革”嘛?这样的“改革”结果,到底是在放大国有资本功能,还是在放大私人资本功能?在一个私资控股的混合制企业里,你还有资格“加强党的领导”?谁听谁指挥,谁为谁服务,难道还不清楚吗?
笔者无意否定中冶集团的整体改革成绩,中冶集团的改革经验应该也是多方面的。只不过“大路不平众人踩”,仅就此“混改”一例,想说个道理:如果是国企就会成“僵尸”,而变成私企就不会成“僵尸”,那国企还有存在必要吗?如果变成私企就能搞好,国企自己为什么不能搞好?如果国企改革“凤凰涅槃”,其实质就是要脱胎换骨搞私有化、去国有化,这样的歪理在一些人心底里却成了天经地义的“公理”,只是不能说破而已,那么,习近平总书记所寄以厚望的“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执政骨干”们,恐怕在很大程度上要被一些口是心非、敢吹敢卖的败家子“改革功臣”所取代了;“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改革目标究竟能否实现,恐怕在很大程度上要打折扣,甚至落空。
习总书记一再提醒:有些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果把国有企业搞小了、搞垮了、搞没了,公有制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还怎么坚持?工人阶级领导地位还怎么坚持?共同富裕还怎么实现?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还怎么巩固?我们一定要想清楚,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想清楚,国有企业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要想清楚,不能稀里糊涂跟着喊口号,更不能中别人的圈套!
至理明言,启人深省;警钟在耳,同志共勉!
附:看李锦对一个央企的调查
作者:李锦;来源:“李锦解读国资新闻”微信公号
《经济学家周报》 2016年11月25日头版发表李锦写的长篇调查。
推荐我写的一个央企典型
11月25日,《经济学家周报》 拿出两个整版发表了我写的中冶集团扭亏转型的长篇调查,配发评论员文章。央企改革为什么要改革,怎样改革,这是2016年的一个故事。
我是一个改革派,从1978年到现在。央企的改革怎么写?很多人不会写。
从有央企的13年来,写文章的人总是羞羞答答,腰伸不直,气也不敢喘似的。我今天为央企改革高歌一曲。请国资委与央企党群部长们看一看,什么叫理直气壮,什么叫痛快淋漓,什么主动发声。总是说要为央企正名,可是不会讲故事,讲事实,有人从来不承认央企的不足,似乎不需要改革似的。结果,这样的“正名”,越正越反,社会都反感,最后弄得不敢吭声,当了“驼鸟”。
2016年快过去了,盘点一下,这一年留下什么。我做的大体10项工作,包括对习近平国企思想研究,包括解读40多次讲话与文件,包括写了两本书,包括写了300篇原创微信文章,包括接受上千次采访。其中有一项是自己独自抓了三个典型。尽管我过着“路有冻死骨”相近的生活,国资委并不给我发一分钱。一个穷年忧黎元的文人,对国家是竭尽全力了。
今年抓的三个典型,一个企业家赵志全,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重大典型;一个民企立白集团;一个是央企中冶集团。今天,在这里转载对中冶的调查。
重铸“国家实力”——中冶集团扭亏转型纪实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冶集团),是中国国企改革与发展的一面镜子。
中冶集团有着60年国家队的骄傲。作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开拓者和主力军,承担过鞍钢、武钢、包钢、攀钢和宝钢等国内90%以上大中型钢铁企业建设工程,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长期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曾诞生与铁人王进喜等齐名的马万水“站在排头不让,扛着红旗不放”的奋勇争先精神。
金融危机后,受全球经济减速、钢铁行业深度调整,以及几年前盲目兼并重组企业等诸多因素影响,陷入空前的困境。2012年,中冶集团亏损额高达73.6亿元,名列央企亏损前列。带息负债1700多亿,应收账款和存货高达2100多亿,许多银行停止授信,资金链濒临断裂边缘。内部则出现“信心危机”,弥漫一种失望、懈怠情绪。
2013年,中冶集团实现利润44.4亿元,同比扭亏增利118亿元,效益增幅位居央企第一;2014年实现利润60.3亿元,增长了35.8%,率先走出了中央企业改革脱困的名单;2015年实现利润68.6亿元,增长13.8%,利润年均增幅24.8%。企业经营业绩连续三年刷新历史纪录,利润持续高速增长,新签合同额屡创历史新高,资产质量大幅改善,企业品牌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2016年7月20日,中央企业负责人2015年度、2013—2015年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揭晓,中冶集团成功晋级2015年度A级企业名单, 并获2013—2015年任期“科技创新优秀企业”称号。
“脱胎换骨”的巨变,从巨亏到大幅盈利,只用了三年时间。如此多的改变在发生,如此多的产能被转换,如此多的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多年未有进展的改革纷纷破题,对外界是一个谜团。这三年改革扭亏的经验是什么?我们从“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埋头苦干的中冶精神理悟他们攻坚克难的改革状态;从“要站在国际水平的高端和整个冶金行业的高度,以独占鳌头的核心技术、无可替代的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持续不断的革新创新能力,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向更高水平发展”所透露出“国家责任”的崇高境界;从“把党交给的事业出色地干好就是最大的政治,就是最大的忠诚”里面看到了他们这支团队强烈的忠党报国信念。
中冶三年,是一个改革单元。在我们国家进入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中冶扭亏转型的传奇性贡献,是对当下国企改革与供给侧改革最有说服力的样板。它用事实告诉人们,中央企业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做强做优做大、有活力有影响力有防风险能力”的央企目标,成为党和国家值得信赖的依靠力量。
在国企风险积聚时提出“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打响攻坚克难、奋力自救的攻坚战
2012年,是中冶人最艰难的时候。作为一家完全依附于钢铁的传统冶金老企业,面对冶金市场的大幅萎缩和效益下滑,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重大问题集中爆发,到2012年跌入谷底。最为突出的是中冶葫芦岛有色、中冶恒通冷轧、中冶纸业“流血”不止,成为压在中冶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冶集团亏损额在100多家中央企业中亏损排名第三,在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中连续两年被评为D级企业,连续两年被国资委列为债务风险特别监管企业。很多人觉得看不到希望了,人心动荡不安。
从中冶情况看,前期扩张对中冶带来最大的后遗症还不是产能过剩,而是债务肿瘤从良性成长为恶性。似乎在一夜间,风险聚集。北京三元桥的中冶大楼前,上访静坐的不断。中国中冶股价从5元多跌到1.5元,中冶人面对的是股东拍着桌子喊“你们已经垮了,关门算了吧,我们不相信你们了!” 最可怕的是内部“信心危机”,被提拔的干部不愿就任,在职的技术人员要求调动。懈怠情绪弥漫,很多人说中冶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2012年9月5日,是中冶人刻骨铭心的日子。面对巨大的财务风险,8月刚刚履职上任的国文清提出“既不能让危险和风险集中爆发,把中冶击垮;也不能让问题久拖不决,把中冶拖垮。党把我们放在这个位置上,我们就要为党分忧。我们绝不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要树立改革扭亏的信心”、“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他提出风险在哪里,党的干部就要出现在哪里,党的建设就要跟进到哪里,党组织活动要嵌入治理风险的每个环节。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国文清在湛江工地上讲话。
一个“击垮”,一个“拖垮”,是中冶集团面对风险聚集局面的清醒认识。像一支抢险队匆匆登场,中冶集团党委站在困难前面,组织力量化解风险,稳定局面
几起亏损企业的处理,风险刚刚得到遏制,中冶集团党委新的顶层设计就从一团乱麻中被理出来了。他们做出了“回归主业”的重要抉择,提出“聚焦中冶主业,建设美好中冶”的发展愿景;按照“一年迈一步,三年跨大步”的发展步骤,克服“贪多嚼不烂”现象,从瘦身做起,围绕冶金建设核心主业,扎扎实实地为国家实力巩固基础。
自我调整、主动调控背后,是对经济规律的深刻洞察,更是对国企地位的深刻理解。国文清讲经济困难是暂时的,要从国家大局出发抓住钢铁主业不放。中冶新发展愿景在关键时期回答了中冶集团办什么样的国企、走什么路径、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的重大问题。
以“9·5”会议为分水岭,中冶集团开启了企业改革脱困、奋力自救的发展大幕。对造成巨额亏损的三家企业实施剥离策略,止住“出血点”。
2012年中冶恒通完成破产后划转港中旅集团。
2013年3月,中冶纸业以央企内部资源整合方式整体并入诚通集团。
2013年12月31日,葫芦岛有色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在奋力自救的同时,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显得更集中了。中冶集团党委就此机会在内部推进一系列改革,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层层落实党的建设主体责任。整合业务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探索产业链上的纵向整合,稳妥推进国内子企业的区域化整合以及海外业务整合,优化布局结构,避免同质化竞争。推进子企业内部组织架构从对应冶金市场向对应适当多元市场变革。建立设备物资集中采购、矿产业务、集团非上市资产的经营和管控平台,实现资源集约、资产优化。这些综合改革措施的推进,激发了企业内生活力。
在项目管理上,全面清理在手项目,按照优质项目、普通项目、困难项目分类管理。优质项目努力打造精品、树立品牌;普通项目最大程度贡献现金流;不能脱困的项目快速予以处置,加快资金周转,规避项目风险。
经过不懈努力,中冶集团搬走“三座大山”已经有了眉目,影响效益提升和资金链安全的障碍也基本消除,重大项目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人心也开始慢慢凝聚起来了。
从2012年亏损73亿元到2014年盈利60.3亿元。变化来得太突然,以致令人难以置信。人们觉得“一年迈一步,三年跨大步” ,希望在前。
在改革最艰难的破产重整一环突破,为“僵尸企业”找到合适的“墓穴”,葫芦岛出现凤凰涅槃盛景
清理僵尸企业,现实情况复杂。国文清在党委会上说,让困难企业早日脱困,要为“僵尸企业”找到合适的“墓穴”、早日“入土为安”。很多传统老企业面临这个最急迫问题,犹豫不前,难以下手。中冶集团对葫芦岛有色公司(以下简称“葫芦岛有色”)的破产重整,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对于中冶把破产重整作为增强活力与动力的关键一招,葫芦岛市领导说,“开始想不到,也不敢想”。这是目前最大的央企破产案,何其艰难,一次次引起了轩然大波。
2007年末,中冶集团从资源开发向有色冶炼深加工扩张,持有葫芦岛有色51.1%股权。此时,葫芦岛有色已经资不抵债。中冶集团为葫芦岛有色扭亏脱困先后投入98亿元资金后,再继续为其“输血”,中冶自己就会被拖垮。
2012年末葫芦岛有色资产负债率高达241.68%,严重资不抵债,成为庞大的“僵尸企业”。2011年亏损10.8亿元,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银行长短期贷款约37亿元。
葫芦岛有色将面临全面停产,职工生活无着落,1.2万户居民面临停水停电或引发社会问题,情势迫在眉睫。
最为紧迫的是,锌业股份的重整如不能在2013年完成,将被迫退市,“央企退市”将在国内外造成巨大影响。葫芦岛有色将破产重整!听到这个决定,很多人目瞪口呆,有人惊讶得张大嘴半天合不起来。此前,围绕葫芦岛有色及锌业股份扭亏脱困工作,已经深入研究技改投资、异地搬迁、股权转让、破产清算和破产重整等多个方案。这是中冶集团最后的选择:破产重整。
破产清算会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危及社会稳定,企业资源无法有效利用。再说,“央企破产,这不是宣布企业死刑嘛,你们自己说得出口?”地方领导反过来劝导中冶领导。
中冶人的解释,破产是市场经济时期的合法行为。实现法律框架下的股权和债务重组,使企业从困境中获得新生;又能在法定程序保障下最大限度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目的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012年11月6日,国务院国资委第220次党委会同意并支持中冶集团党委上报以破产重整方式处置“僵尸企业”的改革方案。
仅仅想改革、敢改革是不够的,会改革才是真正的功夫。国文清回忆说,“破产是一个点,解决的是几个点,是一条线,牵涉的是一个面,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环环相扣”。里面有两个企业破产重整,两个破产清退,大案小案,扑朔迷离,错综复杂。譬如找重组方,而民营企业一开口便说“你得把包袱去掉”,而中冶“说客”表示“包袱决不留给你,还陪一笔可观的嫁妆哩”。尤为重要的是,需要平衡重整方与企业原有股东、债权人、职工的利益,仅仅债权人就有3600家,落实重整资金来源,在法定程序下制定《重整计划》,要做得有情有意,合规合法。
2013年10月22日,国务院国资委和辽宁省政府召开葫芦岛有色破产重整第一次专题会,决定由中冶集团、地方政府和引入的第三方共同参与重整,分步实施股权调整。第一步依法完成破产重整程序,实现三个重组方的进入;第二步推进企业改制。
重整方的引入是重整成败的关键。多家中央和地方国企望难止步,只能从5家民企中比选。最终在辽宁省支持下将东北较大的金属采选企业宏跃集团作为了新引入的重整方参与重整。由此,实现了中冶集团控股55%、宏跃集团持股35%、辽宁省和葫芦岛市各持股5%的第一步股比目标。
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冶集团和宏跃集团投入增资款和股东借款共计12.56亿元,为锌业股份落实重整资金提供了保障。
“先立后破”,“破而不灭”,锌业股份重新上市,是中冶破产重整成功的基础。通过认真梳理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大力推行环保技改、管理提升、降本增效等有力措施,锌业股份重新获得持续盈利能力,最终用时18个月,于2014年8月6日实现了恢复上市,锌业股份股价由停牌价3.88元涨到6.3元,使得企业、职工和20万股民信心陡增,并为葫芦岛有色重整下一阶段推进职工安置等历史问题处置提供坚实保障。
债务清偿是拦路虎。对中冶集团78亿元债务清偿6.1亿元,全部用于后续职工安置;对银行金融机构近45亿元债务依法进行有效清偿,为企业后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对其他近27亿元经营性债务严格依法清偿,使企业彻底减轻了债务负担。
最后是关联企业处置和“僵尸企业”出清。2014年下半年,管理人先后完成了2家低效无效子企业股权转让和4家“僵尸企业”出清。
接着,中冶集团着手实施葫芦岛有色股权深度调整,严控风险、分步实施,实现宏跃集团控股39%,葫芦岛市持股29%,中冶集团持股27%,辽宁省持股5%,企业内生动力和经营活力得到激发。混合所有制改革当作创新体制机制的有效抓手,企业实现了“三新”:新机制出现、新动能再造、新活力增强。
一串数字告诉我们,安置转岗职工2.4万人,移交“三供一业”等7项社会职能,夯实资产并清理债务近150亿元。最可喜的是,在有色冶炼行业持续低迷、整体亏损的环境下,葫芦岛有色由重整前每年亏损10多亿元转变为重整后连续三年年均盈利近1亿元,
是生存的压力倒逼,还是飞跃的改革动力推动?无论是何种背景下的改革,最终的效果是:凤凰涅槃。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词,一个改革的梦想,现在在葫芦岛看到了,宏伟壮观,瑰丽动人!
葫芦岛有色破产重整的完成,是央企当时最大的破产重整案。曾有的嘈杂喧嚣都已经湮没在改革时光的尘埃里,留下一个事实为人们记忆:中央企业没有把问题推给政府、推向社会,而是扛起了国家队应尽的社会和道德责任,做到改革有为,兴企有为!
造就新动能,走高技术建设之路,在“一带一路”展示国家核心竞争力,世界钢铁因有中冶而不同
旧产能去掉了,很快积聚新产能。中冶快马加鞭,奔向新的境界,在“一带一路”展示钢铁产业的中国力量。
2015年,中冶实现营业收入2218亿元,现金流净流入150亿元,资产负债率由2012年的86%降至79.6%,新签合同额跨跃式突破4000亿元。国文清说,企业走上了正常健康发展轨道,
2016年7月,中冶集团集规划、勘察、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营服务于一体,14家单位2万多中冶精英历时三年一举建成宝钢湛江钢铁千万吨级钢铁企业,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低碳板材生产基地。这是中冶集团在攻克改革脱困与转型创新两大重点任务扭亏增效的同时,探索出的一条中冶独特的创新驱动之路。在前两年打牢基础的前提下,2015年中冶集团提出打造“四梁八柱”业务体系升级版,再造建设“美好中冶”新优势,争做“全球最强最优最大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的目标。2016年6月23日,《中冶集团冶金建设国家队行动手册》在京正式发布,标志着冶金建设国家队进入到一个新起点、新时期。
湛江钢铁项目建设,彰显了中国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国家队”的实力。通过集团内最顶尖的设计企业和最拔尖的施工企业“结对子”,建造国际一流的钢铁产品项目,对于引领中国钢铁向更高水平发展,树立起硕大的里程碑。
湛江钢铁项目建设,彰显了中国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国家队”的实力。
什么叫做强做优做大?国文清给企业的定义是,始终以独占鳌头的核心技术、无可替代的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持续不断的革新创新能力,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国家责任,不断扩大中国公司的国际影响力和控制力。现实中,这张画卷在“一带一路”上渐渐铺开。
在湛江钢铁项目隔海相望的台塑越南河静钢铁,由中冶人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这座越南最大的现代化钢厂,是东南亚乃至世界钢铁建设与运营的标杆和样板工程。
由中冶集团规划、设计、建设的马来西亚马中关丹产业园年产350万吨钢铁项目,是产能整体走出去的标本。马方数度犹豫,最后不得不找中冶。该项目采用全球主流的全流程钢铁冶炼工艺生产流程,以及环保型原料场、紧凑式“一罐制”铁水运输、热装热送等国际领先环保技术,生产棒材、线材和H型钢,填补了整个东盟地区的空白。这是“技术+产能”的中冶特色国际化之路的显现。
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向西,印度是世界钢铁巨头角逐的最大擂台。中冶人2006年去印度,当地钢铁企业对“中国制造”不屑一顾,连续三年竞标失败,只能与印度二流钢铁企业合作。就是这短短几年,中冶的实力在印度人心目中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2015年10月,中冶赛迪在与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日本、韩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击败对手,独立获得世界最大新建高炉——印度TATA钢铁KPO钢厂5870立方米高炉的设计和技术服务合同中标,奠定了中冶高炉技术世界领先的地位。2016年3月,中冶焦耐KPO项目一期工程四座焦炉全部投产,标志着中国钢铁产能走出去的强国地位的确立。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中冶京诚总承包的伊朗阿尔法钢铁公司阿尔达坎年产80万吨电炉炼钢连铸项目成为合作共赢的样板工程,为后续承揽伊朗国家钢铁公司7个总承包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中冶的国际化在近几年进行着一场静悄悄的变革。由以往单纯的工程建设“走出去”,转变为推进钢铁产能“走出去”,由单打独斗承揽工程转变为与所在国优势资源互补合作共赢。中央在2015年年中提出产能“走出去”与国际合作的开放新思路,事实上,中冶集团是这种探索的急先锋。
当然,科技创新能力是中冶实现提质增效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央企业负责人2013—2015年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中,中冶集团荣获 “科技创新优秀企业”称号,位居冶金类与建筑类中央企业前列,较上一任期强势攀升。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中冶集团拥有的有效专利数连续三年位居中央企业第四名;拥有的国家级研发平台数达到17个,拥有省部级与集团级科技创新平台108个, 位居中央企业前列;三年共计获得国家科技奖8项,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主导制定并发布国际标准3项。这些都有力地支撑了中冶技术、工程和装备走出去。
“到有草的地方放羊、到有鱼的地方撒网”。国文清上任之初就清醒地意识到,党把这么大的企业交给我们,我们得放大国有资本功能,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中冶这样完全依附于钢铁的传统冶金老企业,不转型升级发展便没有出路。事实是,2012年,中冶合同额中钢铁比例占80%,到了2015年仅为18%,2016年一季度下跌到12%。市场是残酷的。然而中冶人凭借60多年的技术积淀,把在冶金工业领域对水电气的工业建设技术优势延展转场到民用市政领域,率先成立了中冶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水处理、康养和主题公园六大技术研究院。2015年10月29日,全国第一家专业综合管廊技术研究院——中国中冶管廊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揭牌,标志着中冶集团初步完成抢抓综合管廊国家城市建设“第三战略”机遇期。在珠海、常德、沈阳、白银、包头、四平多地管廊项目多处开花,被住建部评价为“总里程第一、单项成绩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技术建设新兴产业领跑者。
2015年,面对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按照钢铁冶金的8大部位、19个业务单元,明确了设计类子企业第一、第二梯队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施工类子企业,形成了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基本阵形与核心团队,确保了中冶既有充分的力量做好冶金主业,又有充分的力量转型发展,形成强大的新动能。
把企业发展置于国家发展、全球发展的大环境、大格局之中,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就会由大变小,机遇会由少变多。现在,中冶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到2020年,在世界冶金市场占有率要由60%增长到80%,让中国钢铁的力量走向全球。国文清强调,中冶要成为国家实施“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力量,就是要长期坚持走高技术建设之路。
伴随中冶由D级到A级的跨越,党的领导地位空前巩固,“一个核心五个引领”,讲出中国国企“最重要的故事”
中央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是国家对中央企业最重要的考核。中冶集团由连续两年D级,晋级跳过C级,在B级只停留一年,2015年度进入A级企业,标志着中冶集团进入第一方阵。
中冶人是在有史以来最艰难、最危险的时期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三年多来,中冶给人们一个强烈感受是,这个企业已经走过一个历史关口。在快速转型的三年里,中冶人把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都甩到身后去了。他们走过这片“雪山草地”,回顾这段改革的“长征”,不约而同地说起2012年的“9·5”会议。
改革的长河潜流深沉,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发现水道令人惊叹的转换。在中冶集团调研,有多位中层干部告诉我们,中冶改革扭亏最重要的经验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跟党走,不懈怠。他们在时间沉淀后的分析,使人信服。看起来有一部分央企亏损的教训之一是过度扩张,背了不该背的包袱,根子上是有些重大决策背离了党委领导原则,并没有在党委会研究,党对国企的领导弱化了。从“9·5”会议后,中冶集团的重大决策都是在党委领导下进行的。仅仅在葫芦岛有色破产重整案进行过程中,国文清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不少于50次。从制定亏损企业治理总体方案起,明确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承担亏损治理的责任,党委一直起领导核心地位与作用。
国文清说,改革走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要跟到哪里。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党对改革的领导,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政治责任。改革是对传统利益格局的打破和新型利益格局的建立,困难很多,譬如,国企能不能破产?能不能引进民间资本?国有资产会不会流失?每一步都面临考验。中冶人发自内心地认为,如果不是党委集体领导,如果不是国资委党委的领导与支持,改革扭亏不可能这样顺当快捷。也有干部说,我们赶上了好时候,就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国企业改革的好政策。所以,中冶形成一个新习惯,每当党中央、国务院有改革政策与重要精神出来,党委书记国文清总要第一时间组织学习与宣讲,有时一周一次,至少半月一次。
中冶集团提出的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引领体系。具体内容是一个核心,五个引领。围绕党的领导这一核心,实施政治作风引领、发展战略引领、破解改革难题引领、制度创新引领与国企文化引领。党的建设像一棵大树,扎根在国企改革与发展的深厚土壤里,枝繁叶茂。
“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中冶精神的提出,是对中央深化改革决策的响应,是一种政治作风的引领。当时中冶弥漫着一种“不作为状态”,不少人被亏损拖怕了萎靡不振。在央企,子企业看总部,总部看老总,到了九点,人还未上班。风险聚集,更大的风险是改革信心的失去,确实存在“信心危机”。
从2012年的“9·5”会议起,国文清提出做人清清爽爽,办事认认真真。常常是早晨7点便到办公室,晚上很晚才走。也有习惯拖拉懈怠的,国文清借故连续打几次电话,无形的提醒,使得上层带中层,中层带底层,懈怠的“雾霾”一下子就散了。随之,层层建立制度,把子企业的风气也带起来了。中冶出现一个现象,周六周日随时开会,随时出发,上上下下,呈现“一门心思抓事业,一个调子大合唱”,风清气正的新气象
“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实际上是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的政治表现。国文清在党委会上说,我们是党的人,国企要听党的话,忠党报国是必须恪守的原则。国文清说,党和人民把国有资产交给我们管理,是莫大的信任。必须从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开始,引导队伍增强党性修养,从思想深处拧紧螺丝。“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改革精神就是从思想深处拧紧螺丝。
坚持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重点在选人用人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上。在改革扭亏的三年,中冶有一张干部“不能重用”的负面清单。中冶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大力弘扬五种作风,着力提升五种能力”,包括“放胆争先作风”,“真学真懂真干能力”等内容。有意味的是,国文清提出的“六种干部”不能重用的标准,包括“没有强烈事业追求的干部不能重用”等内容。目的是在化危为机过程中,迅速带领中冶干部员工形成一种治企有方、兴企有为的状态,鼓励干部在工作一线摸爬滚打、快速成长。
“正确的战略统领全局,创新的思路破解难题”,是中冶集团党委对国企改革扭亏的战略引领。在国家这个大背景下来梳理中冶的决策逻辑,可以看到中冶集团党委是怎样通过制定发展战略,把握方向,引领整个企业前进的。这是逐步演变和深化的过程,一个一个里程碑是那么清晰。2013年,中冶决策者首次提出“聚焦中冶主业,建设美好中冶”愿景,当时钢铁行业便已进入“寒冬”,产能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环境变了之后,中冶该怎样应对?2014年初,中冶响亮喊出力争通过3-5年时间,形成以独占鳌头的核心技术、无可替代的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集中打造高端优势,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国家责任,不断扩大中央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和控制力,实际上是提出自己做强做优做大的目标。2016年,提出要长期坚持走高技术建设之路,是提出发展道路。他们这个理念主导了“十三五”规划期间国企发展的主线。
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是中冶集团党委对国企改革扭亏的制度引领。通过反思中冶“三座大山”等重大风险出现的原因,中冶集团党委明确从严管党,必须通过国有企业制度的自我完善,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严格履行决策程序,规范经营决策与管理,形成既协调运转又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他们不断加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建立重大内控缺陷责任追究制度,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持续、有效的运行机制和与战略目标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突出监督重点,强化对关键岗位、重要人员特别是层层一把手的监督管理,完善“三重一大”决策监督机制。他们把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紧紧衔接起来了。
破解改革难题引领,是中冶集团党委对国企改革扭亏的实践引领。葫芦岛有色的破产重整,让整个集团干部知道为什么要改革,怎样改革,改革的目标怎样实现,葫芦岛有色是一个样板。
“勇于拼搏、开拓创新、严谨精明、忠党报国”的中冶国有企业家精神确立,是中冶集团党委的文化引领。调研时,看到中冶人把“忠党报国”显赫地列为企业家精神,令人佩服企业领导者的赤诚与坚贞,这在全国国有企业中并不多见,显示出中冶人对“国企”两个字的深刻理解。他们认定国企的独特优势,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弘扬马万水精神,从早期的马万水“站在排头不让,扛着红旗不放”精神到“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朴实厚重的精神,这确实是中冶集团在经济新常态下“触底反弹,冲出困境,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的动力源泉,中冶人在国企改革中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精气神是从这里来的。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就这样,中冶集团在三年间,在加强党的领导这个核心问题解决的前提下,政治作风引领、发展战略引领、制度建设引领、破解改革难题引领和文化引领,相继展示。在一些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多年未有进展的改革纷纷破题的同时,中冶集团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经验也充实起来,成熟起来了。
一个突出的变化发生在中冶。近三年来,中冶集团放弃了投资刺激的思路。对外投资金额从近200亿元,降低到仅有十几亿元,且全部是投资到深化企业改革、科技创新方面。投资大幅度下来了,然而,新签项目却大幅度上来了。恰恰这几年,是中冶集团有史以来市场开发成效最显著的一个阶段:新签合同额三年平均增幅25.1%,承揽和储备的“高新综大”项目大幅增加,新签5亿元以上国内重大工程承包合同131个,合同额1606亿元,同比增长27.2%。
数字是枯燥的,然而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组织的工作和战斗力时是有力的说明。这告诉人们,中冶集团完成了深化改革扭亏转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党中央确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仅仅一年,而中冶集团已经实现了目标,交上一份漂亮的答卷。
长风万里,破浪前行。从低谷中弹跳出来,迎来新一轮稳健发展的历史转折点时,中冶集团提出“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建设之路”为战略定位,肩负起引领中国冶金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国家责任。这是对习近平强调的国有企业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深刻理解与执行。
用国文清的话来说,这是中冶集团最想做成、必须做成、能够做成的事业,也是几代中冶人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
有这样的国企发展道路,有这样深化改革扭亏转型的力量,难道不值得党和国家信赖?难道不值得党和国家依靠?
2015年5月,王勇国务委员认为中冶集团的发展定位提得好,发展思路正确,符合中央精神,并带头为中冶集团鼓掌!
国务委员王勇、国资委主任张毅在中冶集团考察。
3年多来,中冶走出了一条改革的新路。这是一条既不同于前人、也不同于他人的道路,一条特殊的国企改革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们比其他地方都感觉到更接近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领导、搞好国企改革的期待。
习近平在建党95年大会上说,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中冶改革扭亏的过程,“如同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堪称中国国企改革史上“最重要的故事”。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肩负起重铸国家实力使命的中冶人,坚持党的领导,走高技术建设的发展之路,加速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将续写这个“最重要的故事”。
中冶人美好的未来充满希望!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级研究员;【原创】来源:昆仑策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
网址: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