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初春,长江之上雾气弥漫,毛主席乘坐着“洛阳号”军舰缓缓驶向南京。这艘有着特殊历史的军舰,承载着毛主席南下视察的重要使命,正平稳地行驶在通往南京的航道上。
军舰上,毛主席与柯庆施、陈毅等人在甲板上交谈着,望着江面上的薄雾,毛主席幽默地说:“这雾气倒是给金陵城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呀。”其实,毛主席与南京早有渊源,早在1919年,年轻的毛泽东就曾计划到南京求学,虽最终未能成行,但南京这座城市在他心中一直有着特殊的位置。
上午十点,“洛阳号”顺利靠岸,南京市的主要领导江渭清等人早已在码头等候多时。尽管当时正值寒冬,江边寒风刺骨,但大家的热情却丝毫未减。下船时,毛主席身手敏捷地快步走下舷梯,让随行的警卫员们既紧张又佩服。毛主席笑着打趣道:“你们看,我这身手可不输年轻人哦。”
按照原计划,毛主席本应先去休息,但他却临时改变主意,对江渭清说:“既然来了,就先看看这座城市吧。”于是,车队沿着中山路缓缓前行。一路上,毛主席不时地指着街边的建筑询问,还会让车队停下,与路边的群众亲切攀谈。当经过曾经的总统府时,毛主席特意让车停下,凝视许久,感慨道:“这里见证了太多的历史沧桑啊。”
在祭堂前,毛主席庄重地献上自己亲笔题写挽联的花圈,并深深鞠了三个躬。从祭堂出来后,毛主席沿着中山陵的石阶缓缓前行,两旁的古树参天,树影斑驳,阳光透过枝叶洒下点点光斑。毛主席停下脚步,看着一棵粗壮的香樟树,江渭清在一旁介绍说:“这些树大多是民国初期种下的,有些已经有三四十年的历史了。”
继续向上走,毛主席不时驻足打量这些树木,它们种类繁多,既有本土的树种,也有从北方引进的松柏,显然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当走到半山腰的观景平台时,毛主席的目光投向远处的南京城区,只见城区一片灰蒙蒙的,与绿意盎然的中山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毛主席若有所思地问道:“这些树都是国民党种的吧?”江渭清立刻回答:“是的,主席,这些树是当年修建中山陵时栽种的。”毛主席接着说:“你看,中山陵这里绿树成荫,可城里却是光秃秃的。
从中山陵回来后的第二天,江渭清就迅速召开了紧急会议,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大家纷纷响应,一位老同志说:“解放前,南京城里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国民党只在中山陵种树。”江渭清当即决定:“先从主要街道开始,把中山路和太平路的行道树补起来,发动群众一起干!”
消息传开后,南京城迅速掀起了一场植树造林运动。南京市园林处的技术人员加班加点研究适合南京气候的树种,最终发现法桐和梧桐是不错的选择。各个机关单位、学校、工厂以及居民区都积极参与其中。
在中山路上,一位经验丰富的张老师傅手把手地教市民们种树的技巧;南京钢铁厂的工人们利用休息时间在厂区周围种下了一排排树苗;玄武湖边,白发苍苍的老人们也在精心照料着树苗;秦淮区的居民们自发组织了“护树小组”,每天轮流给树苗浇水。江渭清也经常到现场查看种树情况,还亲自参与种树。
到了1954年春天,南京城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中山路两旁的法桐树虽然还不高大,但已经初具规模,夏天时能撑起一片绿荫。1956年,当年种下的树木已经枝繁叶茂,一位从北京来的记者参观后赞叹不已:“南京的变化太大了,尤其是这满城的绿树,让人印象深刻。”
1959年深秋,毛主席再次来到南京。当军舰驶入长江南京段时,毛主席远远就看到了江岸边一排排挺拔的法桐树,他对陈毅说:“这南京,和六年前大不一样了啊。”进入城区后,一路上绿树成荫,曾经光秃秃的中山路如今已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林荫大道,两旁的梧桐树高大挺拔,枝叶相连,宛如一条绿色的长廊。
江渭清向毛主席汇报了南京城的绿化成果,从1953年开始,全市共种植各类树木超过百万株,不仅主要街道栽满了行道树,各个居民区也都建起了小型花园,山上、学校、工厂区也都焕然一新。
作者:白白 ;来源:史记日新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