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56年前今天 毛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点击:  作者:记者    来源:基建工程兵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4-12-22 12:24:29

 

早在1955年,毛主席就指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此后,“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成为整整影响了一代人的口号。为此,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有一大批城市青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报名到农村去插队落户。19681222日,毛主席又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此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全国掀起了高潮。“革命青年斗志昂,越是艰苦越向前,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一股浩荡的时代洪流。

 

19761月,伴随着上山下乡的热潮,我和其他30多位知识青年一道,来到柳林县金家庄公社攀登农场插队落户。在往后的日子里,伴随着众多的辛劳与汗水,开始了四年多的满是艰辛与欢乐的农村生活,也开始用青春的忠诚,去书写自己的知青历史。

 

当时我们都才十七、八岁,每个人都是那样的天真、单纯,充满朝气和活力。说实话,当年农场知青生活确实是艰苦的,但同时又是充实的。我们过着集体生活,50多个人在一个革命大家庭里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每天都要辛勤地到地里劳作,但地里回来,我们还是坚持每天集体学习。在现代人看来,这种学习是务虚的,但实际上对我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提高思想觉悟都起着很大作用。对我自己而言,也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基础文化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种氛围下,一切思想觉悟都会在行动中表现出来,大家都是争先恐后地主动做好事。担水、扫院、帮助村里孤寡老人,这些事从来不用领导安排,大家都是争着抢着做。我们还利于业余时间排练文艺节目,在田间地头或者在节日里给村里的老百姓表演,极大地活跃了当时孤单的农村生活;同时我们办起了气象观测站,为农民提供天气预报,这些都增进了和老百姓的感情。那时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怀揣着革命理想,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为建设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着、奋斗着。因此,大家每天劳动时都是热火朝天,闲暇时热热闹闹、高高兴兴。

 

 

在我的知青生涯中有一件特殊的事让我铭记终身。那天,我们在公社参加公社组织的水利冲土淤坝劳动,当我和几个知青到山上开辟上山的道路时,因为坡陡路滑,我不慎掉入沟中,所幸被山涧里天桥狭窄处卡住,才没有落身于下面深深的水库之中。在大家七手八脚想方设法把我吊上来后,我吓出一身冷汗,也不由后怕地哭了起来。尽管生与死的考验就在这一刹那间,但对我人生的态度影响很大,也改变了自己的性情。

 

在此后的人生中,自己对人生有了更加豁达的认识,面对挫折和逆境,自己总是想: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当年那么艰苦的环境,那么危险的境地都过来了,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因此,自己一生都能够傲然昂首笑对人生!我常想,这对自己而言,何尝不是一笔真正的财富呢?

 

几年的集体插队生活,看起来所做的一切都是平凡的,但也是很有意义的。在攀登农场这个大集体中,我们大多数人学会了独立生活,学会了迎接困难,学会了怎么样才能和大家团结友爱,和谐相处,学会了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这使自己在后来的人生中得益匪浅。

 

1979年底,我结束了4年的插队生涯,被分配到供销部门工作。我发现,由于有插队时克服种种困难的历练,使自己比同时参加工作、但没有插队经历的其他同事适应环境的能力高了许多。插队期间养成的勤劳勇敢、任劳任怨、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品质,可以说是人见人爱,特别是老同志,很赞赏自己身上保留的这些传统美德,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竞争实力,自己兢兢业业、勤劳认真、团结同事等作风,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但不幸的是,自己工作再努力,也挡不住浩荡的改革洪流,最后,由于供销战线全面沦陷,自己还是下岗失业了。这时自己更怀念当年那种没有下岗苦恼,快乐而充实的插队生活。但时过境迁,恐怕这辈子再也找不到了。

 

 

借这个机会,我还想对社会上曾经流行的一种观点谈一下自己不一定成熟的看法。“文革”结束后,一些人受文学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的影响,说插队是一场绝对的错误,它耽误了许多知识青年的大好前程,也荒废了许多知识等。我们周围的一些人也跟着瞎嚷嚷,说插队耽误了自己。作为亲身经历者,自己虽然在学业方面不太长进,但我还想说,其实抱怨的这些人就像老百姓说的那样:“自己本不行,还要老怨人”。

 

我们可以想想,一是当时我们国家的教育条件有限,能录取到大中专院校的人比例很低,即使不插队,我看这些抱怨的人也不一定能考上。二是后来恢复高考,不少有过插队经历的人考上了学校,为什么这些抱怨的人没有考上?可见自己的基础本来就不扎实。三是更多的知青后来都上了电大、函授大学,取得了毕业证书,并且在工作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如果这些抱怨的人自己在事业上没有发展,能怨谁呢?因此,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对待插队历史,对待知青生涯,才是我们应该抱有的正确态度,也不枉“知青”这个光荣的称号。

 

尽管时光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但现在回忆起来,插队时的一切仍然是那样历历在目,插队期间结成的友谊仍然是那样牢不可破。时不时,我们这些老插友们就会聚到一起,共同回忆当年的故事,共同畅谈当年的互助友爱,也共同叙述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命运的感叹。

 

大家一致感到,虽然当年我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但是精神上我们并不空虚。我们之所以能够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愉快地生活,完全是因为理想和信仰的力量。我们的头脑中坚定地认为,没有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哪来祖国的繁荣昌盛?没有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改变,哪来国家的四个现代化?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我们是天真的,但我们更认为这是一种浪漫,是充满着火热的激情。我们虽然走过弯路,干过傻事,但正是这些弯路和傻事,才促进了我们的成熟;我们付出了青春,流过了汗水甚至眼泪,但正是这些汗水和泪水,才让我们坦然面对人生道路上出现的一切艰难困苦。

 

因此,知青生活是我们青春的见证,也是时代的遗篇,我们愿用自己的青春与忠诚,去铭记这个名字——知青!

 

来源:基建工程兵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