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于翰林院的欧阳修有一天与几个同事出游,遇见一匹受惊的马踩死了路边一条狗。欧阳修提议大家把这事写下来,一人写道:“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另一人写道:“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笑道:“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众人遂请教欧阳修,欧阳修写道:“逸马杀犬于道。”众人皆服。
毛主席写文章同样简洁,最著名的莫过于他亲自起草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试想,给人民英雄纪念碑撰写碑文,这是何等大事,可毛主席只用了短短三句话,分别对三个历史时段的人民英雄们作了最深沉的致敬与悼念;尤其是运用倒叙手法,逆向追溯,隽永沉郁大气磅礴,似有呼啸着撞开历史之门的雄浑气势,不能不让人叹服其如椽巨笔的千钧伟力。
漫说常人难有这样的笔力,就连用这样简短的文字来完成此文的念头,也绝不是常人敢于想象-----搁一般人看来,如此重要的碑文,即便不“万卷未已”,怎么着也得洋洋数千言才能搞定吧。由此足见,长文难写,而撰写出经典短文更是难上加难。假若当时就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公开向海内外征稿,看到动辄数千言的征文,恐怕毛主席也会如欧阳修一样,幽默地说出“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吧。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毛主席的非常笔力源自其非常胆魄,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其自身创作上,也同样表现在对他人作品的独特欣赏眼光上。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在北平开幕。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下设六个专门小组,其中第六小组的任务是负责研究草拟国旗、国徽、国歌、纪年等方案。当时,国歌征集应征稿虽然很多,但大家认为都不理想。在周总理建议下,第六组大部分人倾向于在国歌未正式确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徐悲鸿的意见是,《义勇军进行曲》只能暂代国歌;李立三认为,这首歌的曲子虽然很好,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妥,最好修改一下;郭沫若也主张修改歌词;最后竟连《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也说:“歌曲是好的,我写的歌词在过去有它的历史意义,但现在应该让位给新歌词。”只有周总理和张奚若、梁思成、黄炎培等人主张原汁原味,特别是周总理,表示“要么就用旧的歌词,这样才能激励感情。修改了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感情了。”
最后,毛主席谈了他的看法:“我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虽然全国快解放了,但还受帝国主义的包围,不能忘记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压迫。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所以还是保持原有歌词好。”
无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是一代天骄成杰思汗,古今中外哪个帝王登基之时愿意承认自己治下仍处“最危险的时候”?至少也想着讨个口彩图个吉利吧。承认“最危险”需要实事求是的巨大勇气,只有不讲封建迷信、真正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高度负责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领袖,才会居安思危而不好大喜功,低昂沉郁而又无比自信,愿意继续使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事虽有周总理和张奚若、梁思成、黄炎培等人表态在先,可如果没有巨大胆魄垫底,最后拍板又谈何容易!
据《中国新闻社会史》记载,解放战争时期,一次毛泽东改完新闻稿,兴致勃勃,意犹未尽,问身边的新华社记者:“你们说,谁是新华社最好的记者啊?”大家不知所以,左顾右盼,无言以对,只听毛主席从容说道:“就是我毛泽东嘛。”
毛主席确实有实力和底气如此自信。套用《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的话,毛主席真可谓“不世出的记者”。
(作者:陶余来,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