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彭剑锋:没有哪种组织管理理论,能超越毛泽东的这8个字(最终版)
点击:  作者:彭剑锋 薛冬霞    来源:华夏基石管理评论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4-06-09 11:36:42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组织有力量、有活力和战斗力,就在于创造了独特的、良好的工作作风、组织氛围和精神面貌,这就是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这八个字直击组织能力建设核心,超越了世界上所有组织理论。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组织有力量?关键就是中国共产党讲团结,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是组织力量的源泉,团结让组织凝聚在一起。人心齐,泰山移。团结使组织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使组织中个性不同、各有所长的人凝聚成组织巨大的能量,并形成超强的组织战斗力。团结就是力量。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有战斗力?关键就是始终让组织充满危机感和临战的紧张感。紧张让组织永不懈怠,紧张就是战斗力。组织的战斗力往往是在危机中、紧张中激发,在高压下爆发出来的。这种紧张在战争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打仗是要死人的,组织不紧张,松松垮垮,毫无斗志,不可能打胜仗。回顾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军事斗争史,可以发现,一大特点是“共产党军队紧张,国民党军队不紧张”。

 

蒋介石在总结为什么共产党军队比国民党军队更有战斗力时,曾感叹共产党军队比国民党军队更紧张、更拼命,而自己的军队松懈,没有紧张感,因而丧失了战斗力。任何一个组织,一定要有高绩效压力、有危机感、有内外竞争压力。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是靠松松垮垮、靠懈怠不断打胜仗的。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有序壮大,高效率运行?关键就是在激情奋斗中始终保持组织的严肃与理性。严肃是组织制度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的保障,是建立组织理性的基础。不严肃、不理性,组织容易犯方向性大错误,容易翻车;不严肃、不理性,组织难以建立秩序与规则、形成组织能力。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具有活力和创造力?关键在于创造了一种让组织生动活泼的气氛,使组织不呆板、不僵化,具有创新、创造的活力。活泼让组织充满激情和活力,活泼就是创造力。组织的活力与创造力来自哪里?来自组织富有生气,来自组织气氛活跃热烈,来自成员的不呆板、不僵化,来自成员的自我驱动、自我激励,来自成员的阳光、自然、率性、活泼,来自开放、包容、创新的组织文化。

 

01

“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口号,强调团结的重要性,联合就是团结,联合体就是团结的共同体。毛泽东也多次强调团结的重要性。他指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团结,不要分裂”。在讲到如何团结时,他说要使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

 

18729月,马克思在一次演讲中说:“让我们回忆一下国际的一个基本原则——团结。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切国家的一切工人中间牢牢地巩固这个富有生气的原则,我们就一定会达到我们所向往的伟大目标。”早在193612月,毛泽东同志就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清晰地表达了这样的一种工作状态: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

 

(一)我们的工作是紧张的,也是快乐健康的

 

1937年上半年,毛泽东为抗大制定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后又成为抗大的校风。这一校风用陈毅元帅的话说,就是:“严格的军事生活之锻炼,我军传统作风之解释和叙述,军队铁的纪律的遵守,军队指战员间的革命的友爱,革命军人的自觉的学习和工作精神”。他进一步强调了校风的重要性,指出:

 

“校风之创造,是造成良好的学习与修养的环境,更加熏陶和提炼干部的优秀的政治品质,更加提高和增加干部的实用的军事技术,使每一干部踏足校门,即有新鲜的感觉,而便利他从事学习与修养。”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

 

毛泽东还提出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这三句话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一起被称为“三八作风”。它不仅成为延安时期的教育方针,成为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的反映。

 

193961日,在抗大成立三周年的纪念大会上,全体学生一致通过的《抗大誓约》中写道:我们坚决执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抗大根据毛泽东制定的校训、校风,指导并培养了军政干部的优良品格,塑造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建设奠定基础。

 

早在193612月,毛泽东就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清晰地表达了这样的一种工作状态: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

 

1127日,在给自己的表兄文运昌的信中,还特别表达了这样一种心情:“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大举进攻,我们的工作是很紧张的,但我们都很快乐健康。”

 

毛泽东所表达的快乐健康仅通过他的授课就可以展露无疑。比如在讲解“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时,毛泽东用《西游记》里几个神话人物的方式解读这“三样东西”。他说唐僧这个人,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遭受九九八十一难,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坚定的。但他也有缺点,麻痹,警惕性不高。人换个花样就不认识了。猪八戒有许多缺点,但有一个优点,就是艰苦,七绝山臭稀柿胡同就是他拱开的。孙悟空很灵活,很机智,但他最大的缺点就是方向不坚定,三心二意。你们别小看了那匹小白龙马,它不图名,不为利,埋头苦干,把唐僧一直驮到西天,把经取回来。这是一种朴素、踏实的作风,是值得我们取法的。

 

因为条件所限,抗大办学特别艰难,可以说是要教材没教材,要教具没教具,但是毛泽东始终保持乐观主义精神,说:至于没有教室、桌子、板凳,那么我们就坐在地球上听课,现在大家不是都坐在地球上吗?当时听报告都是在广场上席地而坐。

 

在谈到学习战略问题的必要性时,他说:“过去对战略方面比较忽略,军事顶困难也不过难到马克思主义的地步罢了!我们不要以为人家是连营长为什么要讲战略,其实大纲节目非要不可,黄埔也是有的。而且没有战略,战术也一定谈不好。小的东西是要占大的东西的地位的。如一个鼻子,你能把它安在背上吗?战术也是如此,班教练,连教练,是有它一定位置的。我很担心把它安错了,所以要讲战略。”

 

在讲到做事需要遵循客观规律时,毛泽东强调:不论是战略上或战术上,都要认真研究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譬如怎样防空?当敌人飞机来轰炸,你就应当利用地形卧下,不要乱跑,否则一摸胳膊没有了,再一摸脑袋没有了,那可不行。”

 

这些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毛泽东乐观、直白、风趣的语言,也是当时氛围、环境的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在延安时期,还曾一度掀起交际舞的热潮。它由美国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发起,她于1937年初到达延安。据她回忆:

 

 

美国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

 

在一次高级军事干部会议期间,我试着教他们一些人如何跳舞,他们勤奋好学,每事必问,不怕丢面子,朱德同我破除迷信,揭开了交际舞的场面。周恩来接着也跳了起来,不过他跳舞像一个人在演算一道数学习题似的。彭德怀喜欢作壁上观看,但不肯下来跳一次舞。贺龙在青砖铺的地上随音乐旋律一起欢跳,他是身上惟一有节奏感的舞师。

 

延安的交际舞,刚开始主要是在高级干部聚会的晚会上,但这种带有异域色彩,具有强烈心理刺激作用的娱乐形式很快就传播开来。

 

毛泽东刚开始由于“自尊心强,他不学跳舞,也没有节奏感”,但却经常光顾客人们的住处。

 

有时候,我给毛泽东写一个“请即来一谈”的便条,他很快就来了,手里提着一袋花生米。于是,外国友人引吭高歌,中国主人拍掌击节,歌罢由中国主人们或唱歌或讲故事,窑洞满座,谈笑风生,一时称为乐事。

 

 交际舞逐渐出现在公开举行的晚会上。当时延安古城里的钟楼东侧有一座不大的基督教堂,被辟为中共中央大礼堂后,几乎每个周末的晚上,这里都举行晚会或舞会。

 

毛泽东后来曾经风趣地回忆说:“在延安我们也经常举办舞会,我也算是舞场中的常客了。那时候,不仅我喜欢跳舞,恩来、弼时也都喜欢跳呀,连朱老总也去下几盘操(形容朱德的舞步像出操的步伐一样)……”

 

除上面提到的“团结”“活泼”,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与其他旧政党、旧军队还有一种根本的不同,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也有其“紧张”与“严肃”的一面,这也与外界有着根本的不同。

 

在延安,党政军民所有人,都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紧张地工作,在一丝不苟地为党和人民忘我地工作着。另外,还有一种特别的严肃态度和严肃气氛,这种气氛尤其体现在纪律严明上。

 

19378月,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谈到“共产党内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还特别提醒党内同志:“党一方面必须对于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另一方面又必须充分地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过火的斗争,显然是不适当的。但如果犯错误的人坚持错误,并扩大下去,这种矛盾也就存在着发展为对抗性的东西的可能性。”

 

193797日,在《反对自由主义》中毛泽东特别强调:“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提倡“一切忠诚、坦白、积极、正直的共产党员团结起来,反对一部分人的自由主义倾向”。反对“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 “我军传统作风之解释和叙述,军队铁的纪律的遵守,军队指战员间的革命的友爱,革命军人的自觉的学习和工作精神,这是创造优良校风的具体内容。”毛泽东还认为:“校风之创造,是造成良好的学习与修养的环境,更加熏陶和提炼干部的优秀的政治品质,更加提高和增加干部的实用的技术,使每一干部踏足校门,即有新鲜的感觉,而便利地从事学习与修养。”

 

19381014日,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在讲到“党的纪律”时,毛泽东特别提到了严肃纪律和团结统一的重要性,“必须重申党的纪律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必须对党员进行有关党的纪律的教育,既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纪律

 

现在很多人质疑这八个字是否合理,即团结与紧张、严肃与活泼能否同时存在。在质疑者的认知里,团结就不能紧张,严肃就不能活泼,反之亦然。其实这是陷入二分法的误区之中,团结与紧张是不可能同时存在,但不妨碍它们在不同场景下存在,就像人不可能在同一时刻既穿西装又穿比基尼,但是不妨碍他早上开会穿西装,下午去海滩休闲娱乐穿比基尼。

 

现在能看到很多当时身处延安的人的回忆录,也充分说明了这四个方面是可以毫不违和地统合在一起的。

 

1938年夏,摄影界知名人士吴印咸到达延安,他立刻看到一个与上海和中国其他地方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充满生气和活力的新天地,人与人之间充满着真挚和平等,一股清新的社会风气扑面而来!吴印咸后来回忆道:

 

这里的人们个个显得十分愉快、质朴,人们之间的关系又是那么融洽。我看到主席、总司令等人身穿粗布制服出现在延安街头,和战士、老乡唠家常,谈笑风生。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觉得我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所在。

 

 

摄影家吴印咸

 

1944728日,美军观察组成员谢伟思给美国军方和美国国务院发去了他到延安后所写的第一份报告,其中写道:

 

我们来到陕北后,发现这里是中国具有许多现代事物的地方……我们的全体成员有一个同样的感觉,好像我们进入了一个不同的国度和遇见了不同的人民。……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象和力量,一种和敌人交战的愿望,这在国民党的中国是难以见到的。

 

《人民日报》曾在19461215日和2005816日,两次以“延安印象”为主题,报道抗战胜利前后外国记者眼中的“延安印象”。他们分别是美国远东问题专家、《外交政策汇报》与《新共和》杂志等期刊的特约撰稿人罗辛格,《纽约先锋论坛报》记者斯蒂尔及美国著名女记者斯特朗,《纽约时报》的阿特金森,《曼彻斯特导报》的特约记者、《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驻重庆记者冈瑟・斯坦因,《时代》杂志的爱泼斯坦,合众社和《泰晤士报》的福尔曼等。

 

 

1944年,朱德、周恩来等会见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新华社图片

 

罗辛格对延安的观感是:“延安是中国进步的象征。”他在延安住了10天,回到北平对准备往访的记者说:

 

我坦白地讲,延安是中国千百个城市中的一个城市,因而它不可能完全脱离中国的现状,因之我不能毫无根据地把它誉为人间的天堂;然而我必须肯定地说:延安是中国进步的象征,是中国光明的指针。

 

中共的领袖和南京的官员那是显然不同的,就以一件小小的事情来比拟吧,南京的官员们实际毫无事做,却像煞有介事地摆出忙劲头;但中共的领袖,和蔼可亲,能和你娓娓地长谈,为了弄清一个问题,我们能长谈一个下午,虽然这样也许会影响到他们晚间的睡眠,因为他们得把白天耽误的工作到晚上来做。

 

斯蒂尔是驻北平外国记者中比较有权威的一个,他对延安的观感是:“不到延安,不懂中国。”当有人问到他在延安十日的感触时,他说:自己正赶上看到王震将军转战万里回到延安的场面,他形容道:

 

这简直不像是发生于人民与军队之间的场面,而像亲族欢迎他们荣归的子弟,于此我体味了‘军民一家’这个言语的实际内容。

 

斯特朗对延安的观感则是:“中国的命运,决于延安。”她说:

 

延安是好地方呀!但红军抵达陕北以前,那里是个破落的贫穷的僻地,现在中国共产党把那里的农村建设好了,人民正享受着和平安宁而富有劳动美德的正常生活。

 

延安的特点是质朴。我在延安的时候先生送我一本书,里面都是当地农民住舍所用的窗饰的图案画(即窗花)。将军送给我一方地毯,那是用土线织成的,也是当地农民手工业的成绩。这两样礼品的本质已经是质朴无华的;而配合那简素的图案,单纯的线条和深沉的色彩,就更显其朴实了。

 

最后,她下结论说:

 

解决远东命运的,解决中国命运的,不在于美国,不在于南京,而在延安!的确,延安的方向,是解决远东与中国问题的具体真实的方向。

 

 

斯特朗的著作《中国人征服中国》

 

斯坦因在《红色中国的挑战》一书中这样描述他的延安印象:

 

延安像个农村,安逸而纯洁。与其说它是中共的中心,毋宁说它好像是中世纪一所学院的校园。

 

太阳在半荒芜的但是特别吸引人的大地上奏起一曲宁静而欢快、反映乡村和谐的乐章。

……

 

几个月后,在重庆的美国新闻处工作的佩克,见到了回到重庆的中外记者考察团中的斯坦因一行人。佩克写道:

 

我和这批记者中的几个交谈过,我发现他们受到了深刻的震动。他们看到了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差异是那样巨大和鲜明,以致没有任何方法能够防止一场内战的爆发,而在这场内战中,最有希望获胜的是共产党人。

 

 

斯坦因的著作《红色中国的挑战》

 

英国记者贝特兰,在一篇报道中曾写了一位青年对延安独特风格的感受:

 

为什么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生活艰苦的延安会对要求抗日的人们产生这么大的吸引力呢?有一位青年这样说:卢沟桥事变时“我在上海,立刻我就去南京投效工作。但是在南京,什么也没有――只有老官吏、老官僚。屡屡总是叫我们在一个办事处里等一等,于是,明天再来。很多人是这样走掉了”。“我们中间的许多人,都觉得顶好只有向八路军学习。延安的领袖们有伟大的政治经验,而且特别精于游击战术和民众运动。我们到西北来学习这些东西。”

 

通过国外记者的观察和体会,可以说处处映照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场景。

 

后来党中央离开延安,但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并没有变化,而被继承下来。在西柏坡时期中央书记处实行集体办公。据刘长明在《大决战中毛主席的指挥艺术》一文中回忆:

 

在大决战的日日夜夜里,五位书记都是通宵达旦地工作,十分辛苦。毛主席曾对周副主席说,我们转战陕北,打了一年多的疲劳战,习惯了,现在我们五个再打一段疲劳战,为的是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因此,每天晚上八点左右,中央五大书记集中在毛泽东那里,常常工作到天亮。由于实行集体办公,重大决定经过商讨,很快就能拍板;毛主席起草的电报,几大书记当场就可以轮流传阅,即使遇到紧急情况和必须马上答复的事宜,电报上均注明(通常由周恩来注明)“发后送刘、朱、任阅”,因此无论遇到何种情况,电报都能及时准确地发出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时期,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从军营走向各行各业。

 

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这样一种政治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另外一种表述。

 

1960年四五月间,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加强军队建设,中国共产党同意中央军委关于成立北海舰队、统一北海区海军力量的建设,并在战时更好地配合陆军、空军实施作战的有关报告。同时,还同意了解放军总政治部提出的关于推广宣传在延安抗大时所提的有关“三句话”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校训的报告。

 

(二)面对新形势,团结一致向前看

 

团结一致是党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取得胜利的一大保证。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不少同志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针对这一问题,邓小平早在1954年七届四中全会上就告诫全党:“骄傲自满是团结的大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86119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指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江泽民同志在主持工作时也提醒全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团结。”胡锦涛同志则重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想信念来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三)跨入新时代,团结是力量,严肃是规矩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论述党内外团结的重要性。我们党的团结统一首先是政治上的团结统一。20211227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善于在总结历史中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是我们党的成功经验。党的团结统一首先是政治上的团结统一。但是,团结不等于“一团和气”,更不等于“哥们儿义气”,要把握好一个“度”,即党性原则。

 

坚持党性原则,开展严肃的党内生活是解决党内自身问题的基础工作和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更加强调党性原则,强调了严肃的重要性。20136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严肃的党内生活,是解决党内自身问题的重要途径。要健全和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促使全党同志按照民主集中制办事,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

 

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2015716日至18日,习近平在吉林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全面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时时处处讲原则、按原则办事。抓党风廉政建设,要落到领导干部个人身上,也要落到整个领导班子身上。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要增强抓班子、带队伍的意识,带头做到清正廉洁、干净干事。领导班子成员要本着爱护班子、爱护同事的真诚心愿,加强相互监督,努力做到一起干事、共同干净。

 

(四)团结、紧张、严肃的具体表现与活泼气氛的营造

 

团结主要体现为:

 

团结如一人,不分彼此,不分主要岗位和次要岗位,高度协作;

党员认为组织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愿意为组织利益放弃部分个人利益,甚至牺牲个人生命;

围绕领导核心,不分派别,精诚合作;

所有人能够凝心汇智、善于学习;

坚持为共同的使命、愿景和信念持续奋斗。

 

紧张主要体现为:

 

对工作要制定高标准,并且紧盯高标准,不断挑战和实现高标准;

设定严要求,一丝不苟,不放松,不得过且过;

寻求榜样,比拼争先,决不落后;

惜时如金,只争朝夕,实现高效率。

 

严肃主要体现为:

中国共产党人对“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信念的坚守与践行;

以辩证思维为指导,秉持科学态度,找出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

组织纪律严明,规矩严肃,敬畏规章,不折不扣地执行;

倡导严肃的工作作风与认真的工作态度;

实事求是,深入群众,反对本本主义、形式主义;

加入组织的庄重感与仪式感,对组织目标与完成组织的任务的庄严承诺。

 

如何让组织气氛生动活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毛泽东提倡要讲“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反对“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要开活泼的会,反对开死板呆板的会。毛泽东主张,必须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允许大家发表不同意见。他说:“请大家评论,提意见,根据大家意见再作修改……这样,就更能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对各种不同的看法有所比较,会也开得活泼一些。”

党内组织活动,充分发扬民主,畅所欲言,领导带头自我批评。

领导干部决策要善于采纳不同意见。毛泽东提出要向刘邦学习“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品质。

干部工作作风务实、接地气,工作方法不呆板。如干部说百姓语言,做百姓的农活,与民同劳、同乐,保持与人民交往的活泼。

开展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组织生活与学习活动。

 

 

《赢在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系本土著名管理学者、《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彭剑锋教授最新力作。本书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不衰的基因与智慧,从党的发展历程中学组织能力建设,破解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与数智化转型升级难题。成就百年基业,关键在于如何将能力建立在组织上,重构组织新能力。(当当网有售)

 

02

企业怎样营造理想的组织氛围

 

(一)团结让组织凝聚在一起,力出一孔,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是组织力量的源泉。人心齐,泰山移。团结使组织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使组织中个性不同、各有所长的人凝聚成组织巨大的能量,并形成超强的组织战斗力。

 

在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的时代,企业要以内在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而企业内在确定性的根本,就是内部的精诚团结,就是上下目标一致,风雨同舟,协同奋进。一些企业组织能力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领导班子不团结,干部队伍一盘散沙,业务系统山头林立,各自为政,难以协同。各种力量不能统一于共同目标,企业就难以实现从机会成长到组织成长的转型,难以真正做大做强,提升全球竞争力。因此,团结是组织能力建设的第一要素,组织不团结,就成就不了大事业。那么一个组织如何做到高度团结呢?

 

 

 1. 团结的力量来自共同的使命追求与目标聚焦,做到力出一孔

 

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组织成员,尤其是企业高层,目标追求各异,同床异梦,那么就难以形成组织凝聚力。只有建立在共同使命与目标层次上的高度团结,才是持久而牢不可破的团结,而基于单一利益导向的团结都是短暂和不牢固的。任何仅靠利益凝聚的组织都是走不远的。20121231日,任正非在谈到华为的组织能力建设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水和空气是世界上最温柔的东西,因此人们常常赞美水性、轻风……同样是温柔的东西,火箭可是空气推动的,火箭燃烧后的高速气体,通过一个叫拉法尔喷管的小孔,扩散出来的气流,产生巨大的推力,可以把人类推向宇宙。像美人一样的水,一旦在高压下从一个小孔中喷出来,就可以用于切割钢板。可见力出一孔其威力……平凡的15万人,25年聚焦在一个目标上持续奋斗,从没有动摇过,就如同是从一个孔喷出来的水,从而产生了今天这么大的成就。”任何一个组织,要让大家有持续的战斗力,就需要聚焦于一个共同的目标,持续奋斗。

 

2. 团结的力量来自求同存异,开放合作,优势互补,彼此赋能

 

从团队领导力的角度来看,团结并不等于不尊重个性、不允许有不同意见和看法。团队力量的基础是“挥洒个性、发挥优势、相互赋能、长短互补”。个人的能力和力量都是有局限的,如果企业完全依赖老板一个人的能力,企业的命运系于老板一个人身上,没有团队共担责任,没有群体智慧,那么企业走不远、做不大。

 

团队力量来自群体智慧,来自团队成员个性、能力互补,形成互补性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互补的团队。

 

3. 团结的力量来自组织成员的信任沟通与奉献回报

 

组织简单、组织成员相互信任、内部交易成本低,不但不会产生组织内耗,还会自动协同产生组织力量。组织成员相互信任可以减少猜忌与怀疑,做到彼此精诚合作与协同。组织内部的冲突与矛盾,大部分来自误解,而误解的产生在于沟通不畅。因此,组织内部及时有效沟通,可以减少误解。同时,没有组织成员的彼此奉献,没有团队“一把手”的高尚品格与牺牲精神,组织核心成员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是难以建立的。当老板个人太自私,舍不得让利时,是没有能人愿意长期团结在老板周围的。当一个人不再为组织做贡献时,他将成为组织多余的人,不再是组织团结的力量,组织需要通过淘汰机制,把这些懒惰的人、不能做出贡献的人淘汰出去。组织内部的团结来自彼此奉献,相互提供价值。每个人都要为组织做出贡献,只有为组织做出贡献,才可以获得组织成员的认可与回报,这是组织成员彼此长期合作的基础。正如华为提出来的,向雷锋学习,但绝不让“雷锋”吃亏。如果奉献者总吃亏,就没有人主动为组织做出贡献,就没有组织的共创共享。

 

(二)紧张让组织永不懈怠,紧张就是战斗力

 

任正非在2019520日接受德国电视台采访时谈道:“他们(美国政客)拿着‘鞭子’抽着华为,提醒我们要努力奋斗,我们只要不努力奋斗,就会把我们打垮。这点对我们也是有好处的,没有外部的压力,内部就缺少动力。”在美国政府的打压下,华为人比以往更加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没有危机感,就是企业最大的危机;没有让员工感受到市场与绩效压力,就是企业最大的生存压力。对于一个创业成功的企业而言,最怕的就是组织懈怠、懒散,不再有创业时的生存紧张感和持续奋斗的激情。

 

1. 紧张来自企业的生存危机意识

 

有生存危机意识的企业,让每个人能感受到来自企业生存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产生紧张感。紧张让企业能敏锐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能警觉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对企业的威胁。企业需要不断传递危机意识,让组织成员永远处于警觉状态、战斗状态。

 

2. 紧张来自有挑战性的绩效目标、饱和的工作任务

 

目标高远能催生组织成员的激情。绩效目标要极具挑战性,使组织成员必须竭尽全力,使劲跳才能够得着目标。组织成员工作任务饱和,薪酬具有同业竞争力,成员就会紧张而干劲十足。

 

3. 紧张来自内部竞争淘汰机制

 

身处市场竞争中的企业要建立内部竞争淘汰机制,保持内部的紧张:能力达不到要求,不能上岗;业绩达不到标准,要下岗;没能力、没业绩随时被替代,随时可能丢位子,被淘汰出局。

 

4. 紧张来自组织内部比学赶帮超

 

树优秀典型、立先进标杆,让落后者紧张,以优秀分子倒逼和牵引团队成员共同奋斗。

 

5. 紧张来自高标准、严要求

 

高标准、严要求,体现为说到做到、严格的问责机制;体现为违反制度的高成本付出;也体现为使命驱动,自我加压。

 

(三)严肃让组织力量有序释放,严肃产生组织理性

 

没有组织理性,就不会有组织的高效率。严肃是企业制度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的保障,是建立组织理性的基础。不严肃,企业家容易失去理性而犯大错误,组织容易失去理性而翻车;不严肃,组织难以建立秩序与规则,组织能力形不成,企业也做不大。组织的严肃性体现为组织成员对信念的坚守,对价值观的践行,对规律和常识的尊重与敬畏,对组织目标与绩效作出的庄严承诺,对团队的共识与规则的遵守,对流程、制度权威的尊重。

 

 

1. 严肃就是要有敬畏之心

 

敬畏之心是构建组织理性的根基。人无敬畏之心就会失去自我约束而自我放纵,就会失去底线而为所欲为。人有敬畏之心就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让欲望能有序释放而不失控。它表现为对组织价值观的信守与践行,对客户价值、员工发展、股东回报的庄重承诺,对自然规律与常识的敬畏,对法律要求守法经营的敬畏,对市场法则的敬畏,对遵守组织制度与规则的敬畏,对履行岗位职责的敬畏。

 

2. 严肃就是组织纪律严明,规矩严肃

 

纪律是为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组织内部有序运行而必须遵守的规章、条文和行为规范。俄国大军事家苏沃洛夫曾言“纪律是胜利之母”,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铁军”。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有两个具有不同针对性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一个是针对人民军队建设的,始自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创建红军,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行为准则。19471010日,毛泽东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从此,内容统一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以命令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全军的统一纪律。另一个是针对党政干部队伍建设的,即1961127日中共中央下发的《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草案第二次修正稿)》。这两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为贯彻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党和军队战斗力的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不衰的根基。华为向中国共产党学习,为了严肃干部队伍建设,规范干部行为,专门制定颁布了《华为公司改进工作作风的八条要求》,要求所有干部宣誓并严格执行。

 

3. 严肃就是严谨的工作作风与认真的工作态度

 

严肃就是专注、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事,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严肃来自匠心,来自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认认真真地将每一个工作细节做到位。

 

4. 严肃就是实事求是,尊重数据和事实,不搞形式主义

 

只有严肃起来,认真对待一切,才能实事求是,尊重数据和事实,而不是搞形式主义、花架子、面子工程。正如《华为公司改进工作作风的八条要求》所提出的:“我绝不说假话,不捂盖子,不评价不了解的情况,不传播不实之词,有意见直接与当事人沟通或报告上级,更不能侵犯他人隐私……我们认真阅读文件、理解指令。主管的责任是胜利,不是简单的服从……” 

 

5. 严肃就是组织的庄重感与仪式感

 

庄重感与仪式感,可以使员工产生独特的组织心理体验,把本来单调普通的事变得与众不同,让员工对此怀有敬畏之心,让员工与组织相拥,找到每个人的组织归属感和安全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组织都注重仪式感,从而让加入组织、承担组织任务的成员有神圣感和庄重感。华为和阿里巴巴都是注重仪式感的企业,只是华为的仪式更庄重和严肃,而阿里巴巴的仪式更具娱乐性和全员参与性。在某种意义上,仪式也是一种生产力,也是组织激情与理性力量产生的源泉之一。

 

6. 严肃就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个人不能超越组织与制度

 

制度一旦制定出来,就要严格执行,尤其是企业老板和高层,要率先成为制度的遵守者,一定不能变成制度的破坏者。华为任正非的伟大在于他不仅是华为制度与规则的缔造者,更是华为制度与规则的坚定践行者。对于企业家而言,制定制度与规则容易,但从自我做起,坚定不移地执行,很难。

 

(四)活泼让组织充满激情和活力,活泼就是创造力

 

1. 活泼就是要激情率真,不呆板、不僵化

 

激情首先来自人的信念。信念可以激发人的内在潜能,产生“核裂变”,是抵御职业倦怠,让工作激情永不衰竭的动力源。信念产生激情,当一个人为信念而战时,就可以自我驱动,不顾一切,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员工开朗率真、自然简单,可以降低组织内部的沟通成本和交易成本,使整个组织充满阳光和勃勃生机。

 

2. 活泼就是要尊重个性,释放人的天性,激发人的内在潜能

 

要让组织具有活力和创造力,就要尊重人的个性,让人有兴趣、有专长地去工作。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如果组织将人当工具,抹杀人的个性,让人依附于物,组织是不可能真正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

 

3. 活泼就是要信任并能授权于人,让人有相对自由创新、创造的空间

 

要让员工有尊严、有价值地工作。员工在彼此不信任、高度管控的工作环境中是难以创新、创造的

 

4. 活泼就是要不断打破组织内部平衡,适度拉开差距,防止组织过度熵增

 

华为2018年颁布的《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提出,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是用熵减与开放持续激发个体的价值创造活力。它承认劳动者是价值创造的主体,通过以奋斗者为本、激励员工持续艰苦奋斗的人才机制,不断反惰怠、反僵化、反不思进取,持续去激发个体的价值创造活力。

 

5. 活泼就是要开放包容,用人不求全责备,要有灰度

 

只有开放包容,才能海纳百川,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只有构建开放包容的组织文化,空降人才与地面人才才能融合。中国企业要实现创新与人才驱动,必须重用高素质顶尖人才,如企业家人才、顶尖的创新人才。这些人才往往优点突出,缺点明显,对这类人才就要有灰度,包容其个性和不足。用人不能求全责备,正如任正非提出的“有洁癖的人不能当领导”,因为他们虽然有情怀,但不懂江湖,更不通人性,搞不定人才,带不了队伍。

 

工作作风决定了一个组织的行为态度和精神风貌,毛泽东创造性提出的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的八个大字,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着活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并不断前进。任何组织只要能像中国共产党一样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就一定能赢,能所向披靡。

 

 

作者 | 彭剑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薛冬霞,华夏基石高级合伙人;来源 | 摘编自彭剑锋教授新著《赢在组织》,首发于华夏基石E洞察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