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政策法规 > 阅读信息
孙锡良 :给“国家教材委员会”提几点粗浅意见
点击:  作者:孙锡良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17-07-28 09:49:04

 

1.webp.jpg

 

    “国家教材委员会”提几点粗浅意见

 

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从人员架构上讲,可以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教材编写将变得更为规范。然而,如果该委员会仅仅只是以一种象征性指导机构的形象出现,那么,我又要打开始就给泼盆冷水:新瓶装旧醋,轮换醋品牌。

 

为了让教材委员会真能够为中华民族的教育大计搞好教材规划,个人建议,在今后工作中,“委员会”必须抹去神秘面纱,一定要开门听意见,一定要把“教材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权贵服务”作为最高宗旨。(特别说明一下:下面提到的教材专指人文社科教材

 

站在民间视角,我会给“委员会”提下面几点粗浅意见:

 

一、教材的中国版独立体系建设应该成为规划重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二十几年的教材是有独立体系的,后来被彻底颠覆,经过无数轮的教材改革后,今天的教材已经谈不上独立体系。几十年,年年改,其实一直在模仿,脚从未停歇,路一直没走出来。教改专家考察西方,教材学西方,考察日本有感触,又掺入日本元素,大陆跟台湾省交流越多,教材的台湾味又越浓。诺大的一个中国大陆,教材居然成了专家手上的玩具!?文化自信哪里去了?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流行一个特别搞笑的说法:中华文化在台湾。信众还特别的多。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呢?说是台湾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较多,青少年背诵的经典也较多。因而,语文教材开始慢慢学台湾。有个叫什么龙应台的人在大陆就火得不行。

 

我也就笑笑!文化这个东西真不能粗浅化去认识,台湾学生多背了几篇传统经典,中华文化就在台湾了?

 

中华文化的精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不灭信仰——认祖归宗。现在,台湾很大一部分人都不认自己是中国人了,都数典忘祖了,他们能是中华文化的继承人?他们真学懂了中华文化?背几篇经典是没资格代表中华文化的,他们只是在学中华文化之表。

 

再举个例子,中国大陆游客去台湾旅游,经常会去台北故宫,说那里的国宝很多。

 

但是,我会告诉你们,国宝再多,那都是摆设,偷过去的,参观一万次,你在那里也体验不出帝王气息,那里的“国宝”,是真品,看起来也象是赝品。再看北京故宫,即便里面空无一物,你走了进去,那也是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脚下的每块砖都写着。

 

台北故宫承载不住文化,它的一座宫不如北京故宫的一片瓦,这就是文化差异。再往中国大陆各地走走,中华五千年文化都写在“故里”,都写在“遗址”,都写在“剧场”,都写在“民俗”……移不走的,切莫轻言中华文化在台湾,更别胡言乱语中华文化在日本。

 

再说点历史教材。据说,近二十年来,中国历史编写者们一直被西史灌着迷魂汤,一直在努力用所谓的“文明史观”、“纯历史观”取代“民族史观”和“阶级史观”,一直在用西方史家的所谓“真史观”来取代所谓的“假史观”,影响极坏,流毒极深。

 

可笑的是,中国历史教材编写者们从不问:欧洲侵略者们在自己的教材里面如实描述侵略中国近百年的真历史吗?西方教材里描写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后烧杀奸掳的纯历史吗?为什么不问?因为他们的骨髓已经被西化了。

 

有一次,我参加某学校的一种会,会上,历史老师反复提醒大家:你们一定要告诉孩子,今后的历史考试不再那么好考了,光会背历史教材不行了,历史答案也可以不唯一,只要你能自圆其说,答案就可以算对,关键是要能自圆其说。

 

问题严重不?历史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了,这还叫历史吗?这是什么历史观啊?

 

其它的教材问题不再列举,总而言之,象中国这么大个国家,如果人文社科教材没有自己的独立体系是非常可怕的,相互学习不可少,永远模仿绝不行。

 

二、教材既要反映国家意见,还要反映人民意志。

 

一个国家的教材反映国家意志能有什么错?中国的公知们在这一点上揪住不放是无理取闹,还到处宣扬什么“文化无国界”?哪有什么无国界的东西?美国教材、德国教材、英国教材愿意反映中国意志吗?它们的教材里面有几篇代表中国文化的文章?它们每个年级的语文教材里面是不是也要求必须包含有“中国名著”选摘?如果没有,凭什么我中国教材里面都得选它们的?

 

在人文社科教材里面,最不能反映国家意志的是大学教材,这里面的问题不是一言两语所能说清,国家教材委员应该专门组大班子进行调研和查漏。

 

大家不妨反思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这几十年来,为什么接受教育越高的人,国家意识越淡薄?洋奴意识越强烈?

 

难道不是与教材有关吗?难道不是大学教育出了问题吗?

 

我对教材体现国家意志的一个最大隐忧是:教材所学被现实击碎。

 

简述了国家意志,我们必须提人民意志。

 

近几十年,有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是——教材改革被专家把控,人民声音被忽略。再具体一点讲,中国教育和教材改革的主导权几乎全掌握在教育部、北大、清华、复旦、人大、北师大等高校教授手上,其它各类教材编写都是以它们的为纲,这么几所学校的一小撮子人路走偏了,全国都跟着偏了。袁腾飞这个小丑以历史娱乐化出名,以反体制、反毛的极端化而获得资本青睐,这样的一个流氓式人物据说曾经被邀请参与过某版历史教材选修三的编写?某版教材在全国影响力是极大的。

 

教材怎么体现人民意志?我个人认为,比较简单地做法是:全国通用教材定稿前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到网上征求意见。这个“一定范围”不能是全国人民,什么教材都让全国人民讨论,很难定案,但可以通过教育部网站进行总发布,要求在大中小学网站可见且可以提意见。

 

三、新中国的教材一定要把新中国以一个整体的面貌进行描述,三段论模式应得到修正。

 

1978年以来,新中国的教材开始慢慢被切成三段,越到后面越明显,还加上一个“特别是”。经过这种模式的持久性教育,中国一代一代人都在思维中刻下了印痕,不同群体之间渐渐分歧严重甚至是撕裂,本该是越来越和谐的时代反倒是变得越来越矛盾尖锐,“相互否定”成为人与人之间的天然隔膜,有些是不挑明,但肚知,有些是挑明对抗。

 

本来,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不应该长期陷入到中国的历史纠缠中,但是,经过教材的一代代灌输,后来不断出世的新生代都被拖入到没完没了的历史车轮中去辗压,制造了仇恨,削弱了民族凝聚力和国家综合竞争力。

 

我曾经多次撰文反对三段论的教材叙述,但没人听。现在,“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了,我要继续提意见,希望未来的教材编写能还新中国一个完整模式。

 

“文革”在未来教材仍然不可回避,但是,我个人建议把时间周期说清楚,到底是三年还是十年?用“崩溃的十年”和“浩劫的十年”科不科学?能不能如实描述一个时代?真是个一无所获的十年吗?真是武斗了十年吗?(历史清楚明白,结点是清晰的)

 

那个十年,问题肯定要写,做得好的,也不能一笔勾销。成就,我个人不想描述过多,反正今天能跟美、日、印等对着干的看家本领主要就积累在那个时期,如果后面不中断近二十年,现在斗争的主动权更在中国手上。

 

就生活方面,我想引一点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包曼在《极端年代》中的说法:根据世界粮食署统计,中国70年代的居民消费水平按卡路里计居于世界所有国家的中游水平,比非洲大部分国家高,比亚洲二十多个国家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模式给世界树立了榜样,中国人均寿命增长率居世界前列。

 

描述新中国,必须按整体,无论是在何种教材中,都必须贯穿这一主线。至于讲到错误,也必须把各个时期的错误平行叙述,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是完美的,对错大小轻重不同而已。

 

四、教材不能继续让毛泽东成为新中国历史唯一一个有错的建国者。

 

在中国的读物中,歌颂赞美毛泽东的书籍多不多?多。

 

教材当中肯定和歌颂毛主席的表述多不多?也多。

 

既然有这么多,为什么毛泽东却被80后、90后、00后视为新中国唯一犯过错误的建国者呢?都是近几十年教材编写者的功劳。尽管有赞美有歌颂,但是,就是那么一些“关键的错误”足以否定其毕生的伟大贡献,教材编写者的“技巧”满足了很多人想要达到的效果。

 

有了教材中的“否定”,再加之商业出版的资本化,造谣书籍满天飞,丑化抹黑嘲讽毛泽东的出版物层出不穷,毛泽东,不被妖魔化可能吗?

 

我不知道美国教材是如何描写华盛顿的,是不是也把他的错误写了进去?是不是除了华盛顿犯错误,美国其他政治人物也是全优秀伟大?

 

国家教材委员会在新的教材规划中,一定要想清楚,对新中国开国领袖的历史评价必须慎重慎重再慎重,不能再延续八十年代那种对立性的评价了。

 

我个人建议,在新教材体系中,尽量不对领导人进行孤立评价,要评价,就把对错的来笼去脉交待清楚,尽量不留出造谣空间。事实上,让百年之后的人去给历史人物下结论恐怕更为公正,当事者都健在的情况下,所有的评价都含有“利益成分”,“势”决定了“论”,不科学。

 

始开路者,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成大道,岂能无过?

后随行者,握鼎执剑,东成西就,再创辉煌,焉妄从前?

 

五、教材选用的材料是否尽可能回避现实中的人物?

 

人文社科教材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三观”,教材内容正能量,青年人正能量,课文的作者经得起历史考验,学习教材的人就会成为作者的追随者和超越者,反之,负能量的人有可能毒害青少年一辈子。

 

现代社会是一个相对浮躁的社会,现代名人也是很容易出现形象大转折的名人,搞不好,今天,孩子们学习他,明天,孩子们就要批评他。有鉴于此,我个人建议不要把现实中的名人文章或名人故事放进国家级教材中,即便他们现在仍然是正面的。像周杰伦、刘翔、姚明、余秋雨等等都不适合。据说,某地中学思政教材竟然把扬言“钓鱼岛不属于中国”的茅于轼的文章放进教材,实在荒唐至极!从各方面信息看,上海的那位“大师”品德也是很下脚的,他的文章留在语文教材中就是一樽“腐朽的道德牌坊”。回避现实人,不完全是否定他们,而是回避现实人的“不确定性”,从而避免给青少年带来思想混乱。

 

为什么有信心不选他们的作品?因为我们有文化自信,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都拥有庞大的人文学术体系,素材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可以这么认为,到目前为止,现实国人及现实作品中,无论是从道德范式观察还是从文化厚重度观察,还没有一个人或一部作品超越历史,只要稍微持心公正,各种素材应有尽有,绝不用羡慕什么西方材料和台湾省的材料。

 

我这样讲并非拒绝西方名著进入教材,该选的当然可以继续选,但是,决不能以西方标准权衡中国教材的水准和质量,更不能以西方标准确定中国教材的方向。

 

六、主要中小学教材要实现全国统编,不能再“版块化”。

 

全国统编,不是新鲜事物,过去的中小学教材全是统编教材。后来,也是专家外出考察后,发现某些国家的教材不是统编,各地有不同版本,并且把日本当样板来学习,于是,出现了千奇百怪的中国式教材版块化,诸如人教版、湘教版、沪教版、苏教版、鄂教版、新教版等等各具地方特色的教材。

 

表面看,五花八门多好啊!品种多,内容更丰富,可选自由度大。然而,本质上并不是那么简单,对每一位学生而言,他的选择具有唯一性,教材的取舍和侧重点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甚至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宗教观、民族观、英难观和地域观,长此以往,国家意识会变得越来越淡薄,条块意识和自由主义意识会占上风,大统一的国家观会被遗弃,这种苗头正在被公知们推波助澜达到一定层级,风险不可小视。

 

统编教材既有利于育人,还有利于推进全国高考回归原貌——全国统一试卷。同一套教材,同一张试卷,大家才具有可比性,高考招生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重点高校的指标分配均衡化才会有较高的认同感。“高招改革”应该在教材改革后逐步跟上。

 

七、中小学教材编写组成员身份必须全公开,以接受群众的学术及道德风险审查。

 

在过去几十年中,一些媚日精英居然成了中国抗日史的教材编写主力军,最后,“日本侵华”慢慢就演变成“中日争端”了,一些亲西方精英主导世界史,西方列强的侵略变成了西方向中国输入文明,一批果粉主导语文教材编写工作,民国范便挤占了鲁迅、魏巍等人的位置…………

 

国家教材委员会是一个大的指导性机构,他们本身并不会去参与具体编写工作,但他们的“指导思想”很关键,把不好关,新教材必是旧教材。

 

不管做什么事,用人最重要,国家教材委员会的人是国家顶层推出,老百姓决定不了。但是,希望各编写小组的成员能够接受百姓监督和考验,不要再凭主观用人,文、史、地、品、法、政等课程的编写组成员,只要往网上一发布,大家就有办法了解各人底细,群众的眼睛现在真的很雪亮,妖怪不容易躲过的,学术水平也好,道德修养也好,一置于阳光,他们就会晒出原形。

 

事业成败取决于人,人选错了,教材委员会的级别越高,结果影响越坏,因为它的权威性决定了它的影响力。如果实在拿不定把握,不如采取中庸一点的策略,搞个左中右大平衡,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用人一失衡,思想就失衡,教材方向就会失衡。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教材的重要性,大家看看日本就知道,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教材大做文章。欧洲学者,不断地利用历史教材对中国周边国家进行渗透,试图借此搅乱中国。就连中国台湾省的部分小丑都试图以教材为基实现分裂国家的目的。

 

由此可见,教材除了教育人以外,还具有驾驭人的天然属性,标榜得再伟大的所谓西方文明国家都不例外,只有骗子才会告诉国人教育与政治无关”的迷惑性言论,其真实目的是瓦解一代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最终让中华民族变成被驯服的羔羊。

 

寄语新教材:

书中藏德三尺剑,墨带真情一屋香;

学似春草千秋复,国运如山万载兴。

 

期待国家教材委员会:

塔顶儒牛,手执权头撑白日;

书山学子,脚踏实地换青天。

 

 

                                                         写于2017年7月26日星期三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点赞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评论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