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人类文明发展史,对工具和物质的制造使用是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工具的变更将人类文明不断推向前进。中华民族能够创造辉煌灿烂的文明,并以强大国力长期雄踞于世界的东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生产工具发明制造先进技术的掌握。我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铁器,较早掌握青铜铸造和钢铁冶炼技术的国家,及至到“四大发明”,无不表明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而辉煌历史的制造业发达的国度。
进入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旧中国的制造业落伍了,由此也带来国运兴衰的变化。时光回溯到1894年的甲午海战,此战让中华民族国力衰退,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也让我们看清制造业对于国运兴衰的重要意义。甲午海战时期的晚清政府,通过洋务运动组建有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却因为没有自主发展的重工业作为支撑战争的基础,武器装备过度依赖进口,供应时常断层,极大地限制了战斗力的发挥。当我们看到电影《甲午大海战》中,北洋舰队士兵因自制炮弹工艺粗糙无法装填炮膛而拿锉刀锉,以至于贻误战机,被动挨打之时,无不扼腕叹息。同样是外敌入侵,二战期间德军曾两度大举进犯前苏联。无论是在莫斯科还是在斯大林格勒,德军都对苏军形包围之势。苏军之所以能坚持到最后,并取得战争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苏联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即便军事装备在战争伊始惨遭德军轰炸,摧毁殆尽,但依然能够源源不断的生产,维持前线军需。两相对比,甲午之耻与当时清朝制造业的薄弱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因此说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丝毫不为过。
新中国之初,由于制造业水平低,物质极度匮乏,包括日用品在内的诸多物质均依赖于大量要进口,全国人民饱受“洋钉”“洋油”之苦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时至今日,终于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极大地改变了工业产品大量依赖进口的困境。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国制造业早已褪去昔日之光环。当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规定的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与此同时,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中国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至8年。世界知名品牌中,中国品牌寥寥无几。今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时,举例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让人在惊讶之余,危机感油然而生。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对外依赖性强;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成为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在美国的制造业回归、德国的工业4.0等背景的影响下,工业能力得到国家的战略性重视,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的脊梁再次回到大众视线。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五原则为指导思想的制造业振兴计划,目标追求全面对接“德国制造4.0”。那么,如何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做大做强中国制造业,擦亮“中国造”品牌,挺起国民经济的脊梁呢?本文,笔者试谈几点看法与建议:
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提振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信心。造成中国制造业当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首要一点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信心动摇密切相关。成本高,赋税重,产品附加值低,利润薄,成为制造业企业挥之不去的阴影。有调查显示: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长期在百分之六左右徘徊,近来来还呈现下滑趋势。2014年9月2日,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上发布《2008至2014中国制造业500强研究报告》,201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利润率仅为2.7%,远低于世界制造业的利润率,连续第三年下滑。以至于包括联想、海尔等在内的国内制造业标杆企业也赖不住寂寞,无法专注于产品的转型升级,纷纷投资于房地产、金融等行业,将其作为拉动效益增长的引擎,其他中小制造业企业更是举步维艰,信心动摇。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已经多次在“两会”呼吁,政府为制造业企业降低赋税负担。当前,尽管《中国制造2025》业已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五原则为指导思想的制造业振兴计划,但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刺激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及做法,政府还需从立法保护、税收奖惩、贸易促进、研发投入等方面,加大对制造业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让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制造业,让更多的企业家专注于发展制造业,这是促成中国制造业振兴的基础。
借供给侧改革之契机,大力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当前,中国制造业缺的不是规模和产能,缺的是产品质量,缺缺的是产品附加值,缺的是品牌效应,缺的是核心竞争力。为此,要借供给侧改革之契机,大力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避免企业之间同质化恶性竞争。各级地方政府要对本地区重点领域的制造业企业进行优化重组,组建数家规模型企业,将其作为重点扶持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发挥规模企业的模范带动效应。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和科技型人才的供应,鼓励企业从事技术创新,为企业研发成果的转化创造便利条件,促进制造业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三,要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及附加值,培育国际品牌。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其根源很大程度即在于处于产业链最低端,产品附加值低,没有品牌效应,在国际市场中没有认可度和竞争力,由此造成利润微薄,发展举步维艰。要改变这一困境,就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向高端产品发起冲锋,培育“中国造”品牌,积极抢占行业话语权和国际市场。培育品牌不单单是企业的责任,也需要政府政策的保护和全体国民的支持。针对当前国民普遍不看好“中国造”的市场环境和消费心理,在品牌培育的前期,政府不妨在促进国内消费和出口贸易方面进行行政干预,为“中国造”走向国际国内市场畅通道路。韩国国民能够以爱国之心培育出“三星”“现代”,中国人同样要有能够培育出自己的国际品牌的自信。
践行“工匠精神”,专注坚守,积蓄力量,奋起直追。踏实专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对于亟待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而言,“工匠精神”正是中国制造业做大做强必须补上的“精神之钙”,缺少不得。为此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赖得住寂寞,专注坚守。制造业企业家和从业者要有担当意识和使命感,要坚信中国制造业的困境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少一份浮躁心理,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点投机取巧,多一些耐心专注与坚守;少一点急功名利,多一些长远眼光;集中精力,坚定信心,全身心投入创业和工作中。只要保持专注、专一的态度,像德国工人一样把工作当事业去追求、当使命去献身,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努力使每一项工作都做到自己能力和水平所能达到的极致,就一定能够让“中国造”品牌享誉世界。其次,要大力培育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技师。无论科技如何发达,制造业的核心依然是人,是技术。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与美、德、英、日等制造业发达的国家之间的差距,关键在于工人素质的差距。一流的产品必须要超一流的工人去生产制造,再先进设计理念,没有一流工人去实施就会沦为空谈。对此,政府要改革当前教育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高素质产业工人和技师的培养力度,确保制造业企业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供应。第三,要建立严苛的产品检验标准,对缺陷和次品零容忍,把牢产品入市前的最后关口。海尔“砸冰箱”的案例成为企业界的佳话,更成为其书写“中国造”传奇故事的有力注脚,为中国制造业树立起标杆和榜样。中国制造业企业都要坚守这种对于产品质量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准则。
振兴制造业,是时代的呼唤,是攸关国运兴衰的必然选择。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大力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践行“工匠精神”,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生产理念,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中国制造业必将能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重整昔日之辉煌,挺起国民经济脊梁。
(作者单位:湖北省罗田县委宣传部;此为原创,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