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在于“寓农于兵、兵农合一”,毛泽东对古代军事思想精华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改造,为古代“兵农合一”思想赋予了新的生命,注入了全新内涵,把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变成了人民革命的锐利武器。可以说,毛泽东是我们党军民融合思想的创立者、奠基者、伟大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的历史条件,继承和发展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思想,构建了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这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军民融合发展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习近平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思想。本文力图科学、系统、完整地理解和阐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军民融合实践健康发展,增强国家的战略威慑力,撑起大安全,实现大发展。
军民融合发展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
古代的军事思想精华
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中,怎样建设国防和军队历来是政治家和军事家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一方面,有国就有防,有防就要有军队,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另一方面,和平时期,兵养得多了,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也增加了人民的财税及人力负担。因此,怎样加强和平时期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探索不断。
早在3000多年前,周武王和姜太公就讨论了这个问题: 武王问太公曰:“天下安定,国家无事,战攻之具,可无修乎?守御之备,可无设乎?”太公曰:“战攻守御之具,尽在于人事。耒耜者,其行马蒺藜也。马牛车舆者,其营垒蔽橹也。锄耰之具,其矛戟也。蓑薜簦笠耰者,其甲胄干楯也。鴳锸斧锯杵臼,其攻城器也。牛马,所以转输粮用也。鸡犬,其伺候也。妇人织红,其旌旗也。丈夫平壤,其攻城也。春刈草棘,其战车骑也。夏耨田畴,其战步兵也。秋刈禾薪,其粮食储备也。冬实仓廪,其坚守也。田里相伍,其约束符信也。里有吏,官有长,其将帅也。里有周垣,不得相过,其队分也。输粟收刍,共廪库也。春秋治城郭,修沟渠,其堑垒也。故用兵之具,尽在于人事也。善为国者,取于人事,故必使遂其六畜,辟其田野,安其处所。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衼有尺度,是富国强兵之道也。” 战时的器具完全可以准备于和平时期的农事之中。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都重视百姓的日常生活,必须使百姓发展畜牧、开垦土地、安定住所,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纴有尺度,是富国强兵之道也。[1]
从史料看,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战略思想。到战国时期,商秧在秦国变法,并强调“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的指导思想。他提出加强中央集权,把全国分为31个县,同时进行户口编制,实行连坐法,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什伍中互相纠察。通过重罚重赏来实现重农重战的政策,使秦国从一个蛮夷之邦一跃成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为秦最终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秦朝以来,由于农耕这个基本生产方式没有大的改变,各个朝代都基本遵循了这一农战思想原则,只是在具体实现形式和政策上有所调整。
这些思想,都是军事家们给帝王们的建议,但没有一个朝代能坚持始终。历史的局限性和封建统治者的贪婪性,使得历朝历代的和平时期都没有逃脱将骄兵惰、军纪散漫、与民争利、将无必战之心、兵无取胜之志的宿命。甚至像蒙古铁骑、满清八旗这样所向披靡的军队,也在和平时期垮了,最后不堪一击,王朝也随之灰飞烟灭,何也?这是由封建统治的根本性质决定的。一旦一个封建王朝建立,就把如何安坐天下、统治人民作为根本任务,逐渐使自己走到人民的对立面。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必然会影响军队建设与士兵的士气,上行下效,整个军队也就腐烂了。
毛泽东的创造
毛泽东善于从中国历史精华中汲取智慧,约之以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战争为人民夺取政权、争得民主的伟大思想,为古代“兵农合一”思想赋予了新的生命,注入了全新内涵,把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变成了人民革命的锐利武器,从而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人民战争。
毛泽东站在人民的立场,对古代军事思想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改造,形成了军民一体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理念。
在井冈山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经过激烈的思想论争、浴血奋战,在1929年的古田会议基本统一思想,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将红军定位为一个执行革命整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建立了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的建党、建政、建军方略,在红军内部实行了政治、军事、经济三大民主。[2]毛泽东满怀信心地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3]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党领导下的工农兵政府、红军主力部队、游击队、妇女会、儿童团等组织,创立了广泛、深刻的党政军民学一体的人民战争体系,逐步形成一整套战略战术,指引中国革命从一场胜利走向下一场胜利。可以说,毛泽东是人民的、马克思主义的军民融合思想的创立者、奠基者、伟大实践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一直处在强敌环伺之下,北有苏联,东南有美国支持的日本,西有印度等国,中国打了几场胜仗,才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时期。即使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毛泽东也一直在考虑和解决和平时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建设问题。
毛泽东提出了全民皆兵的战略思想,要求大力兴办民兵师,做出了工农商学都要兼学军事的重要指示。他还指出,人民解放军是一个大学校,既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要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办一些中小型工厂,还要从事群众工作,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此外,毛泽东决定建立新疆建设兵团,实行亦军亦民,巩固边疆。要求军队走出营房,搞千里野营拉练,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增强军政、军民之间的了解和团结,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增强国家的战争威慑力和遏制战争的能力。正是依靠毛泽东全民皆兵的战略思想,中国取得了反抗美苏两霸的重大胜利。
军民融合是社会主义中国特有的命题
某些研究者喜欢到国外,特别是到美国去找军民融合的理论依据、找参照物,殊不知,这是大错特错。美国至多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具体的做法和经验,不可能给我们提供根本的解决办法。因为我国的军民融合有三个基础条件:
一是人民解放军是我们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产生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具有军民融合的天性,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队是雇佣军,不可能实现军民融合;
二是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承担着能打仗、打胜仗、抗震救灾等军事行动任务,与国家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他们既是国家的建设者,又是国家和人民的保护神,这是西方国家军队无法比拟的;
三是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根本的一致性,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解放军为保卫人民利益而存在。这种根本的一致性确立了军民融合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这也是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不可比拟的。至于美国国防工业的军民结合,它所解决的是二战中大量私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生产,二战后大量生产设备闲置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防工业的军民结合问题。时至今日,美国前5家军品生产巨头的军品产值占总产值的70%~90%,而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品产值只占总产值的20%左右,基本实现了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的目标。
正是有了这三个不同的基础条件,才确定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和平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方略。
习近平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重大判断,党的每一代领导集体都在探索和平时期国防和军队的建设问题。邓小平作出了裁军100万、国防科技工业要保军转民等重大决策,江泽民提出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果断停止了军队经商办企业,胡锦涛发出了走军民融合道路的号召。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民品产值已占80%左右,成为真正的军民融合性产业。
和平与发展时期历来暗流汹涌。帝国主义一直以和平演变和武力威胁这两种手法交替使用、互为支持。特别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国际战略格局、全球治理体系、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综合国力竞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周边安全风险呈累积态势,海上安全威胁日益突出,“家门口”生乱生战的可能性增大。同时,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致使作战理念、样式都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陆、海、空、天、电一体化作战模式的出现,涉及到众多行业、所有军兵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迫切需要我们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新的判断,给出新的方向,提出新的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承担起了这一重大历史责任。他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面对世界的风云变幻,在历史的深处思考当前,从历史的现实谋划长远,对军民融合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到现实的历史经验,深刻地阐明了军民融合是和平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国家战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应该且必须坚持的长远大计。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中国共产党的“庙算”,是构筑“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战争潜力和实力的根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而系统地阐明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也成为了其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了我国国防的性质。2014年8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这个论断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规定性,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国防的主体。只有全国人民参与的国防,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强大力量,这是人民战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运用。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国防历来是旁人不可染指的帝王禁脔,人民不过是帝王手里的工具。习近平总书记把国防建设定位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是“人民中心论”在国防建设上的生动体现。
第二,军民融合是实现全民国防思想的大战略。2015年3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解放军代表团的讲话中说:“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从总体上说,国防是消耗性的,要花钱用物用人。一个国家,在国防上花钱多了,国家建设就要少一块。上世纪美国和苏联搞军备竞赛,苏联只专注发展重工业,结果把经济拖垮了。我国几千年历史上,凡穷兵赎武的朝代,无不搞得民不聊生,最后灰飞烟灭。美国要当世界警察,养了十多艘航母和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到处耀武扬威,四处挑起战争,政府债台高筑,几次差点“关门”,难以为继。社会主义国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奉行在国际上不称霸、积极防御的方针,国家要保持必要的、精干的、先进的武装力量,在人民中间,在国家经济社会体系内,厚植战争潜力和战争实力,形成国家的战略威慑力和以战止战的强大实力。
第三,军民融合根本目的是强军,实现发展与安全、富国与强军相统一。2013年3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解放军代表团的讲话中指出:“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2014年3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強军目标,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强军,是习近平总书记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要求军队要时刻准备打仗,要能打仗、打胜仗。我国古代军事家有“杀人安人,杀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4]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讲:“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5]军队准备打仗,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交通运输、战场建设、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只有各个方面都准备好了,有全民参与的国防意识与国防文化,有可用于军队调动的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有快速响应的科研机制,有外交上的支援与配合,有全党全军全国一致的战争意志等,才能真正实现强军的目的。强军的需求,要求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赋予发展国防的意义;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予强军宏大的力量。而实施军民融合战略,则是把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
第四,军民融合的范围涉及全要素、多领域。2013年3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2014年3月11日,他进一步指出:“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的是:国防建设的所有要素都要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凡是国家经济社会体系能办的事,国防建设就不要另铺摊子,形成军民一体的国防设施;军队建设方面,要着眼于世界新军事革命,着眼于掌握战略主动权,在作战指挥、政治工作、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多个领域,构建军政、军民一体,互联互通的战争支持体系,用军民融合的办法,创造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优势,走出一条投资省、效益高、作用大的新路子。
第五,军民融合的重点是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创新。2017年3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解放军代表团讲话中指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也是衡量军民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作为军民融合的重点,既是现实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长远方针。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战争形态已经由拼钢铁转变到拼技术,由面对面的拼杀转变到陆海空天电的较量,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的质量与水平如何,往往决定战争的成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联越来越紧,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融合度越来越深。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的任何一个突破,都可能为国民经济创造一个新的领域和行业。加之,我们当前面对的是世界最强军事大国的威胁,美国的几大航母舰队不断在我国周边海域游弋,深入我国12海里领海。美国的高级官员、高级将领不断喊打喊杀,发出战争叫嚣,制胜美军是我们不得已的选择。因此,党中央、中央军委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的创新放到了优先的位置上,这也成为全民创新的强大动力。
第六,军民融合的布局要以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优化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军事战略方针是统揽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的总纲,全军各项工作和建设都必须贯彻和体现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的要求。”[6]实行新形势下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要着眼战争形态演变和国家安全形势,将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上,突出海上军事斗争和军事斗争准备,有效控制重大危机,妥善应对连锁反应,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统一和安全。根据这一战略方针,军队进行了重大改革,确立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原则,设立了五大战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自觉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调整完善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军事战略布局,构建全局统筹、分区负责、相互策应、互为一体的战略部署和军事布势,要构建具有时代特色、有战区特点的军民融合新格局,要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军民融合的政治工作格局。战略的实施要靠布局来实现。上世纪60年代,根据当时国际形势,党中央、毛泽东做出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确定进行布局调整,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积蓄了国家的战略力量,粉碎了美、苏两国的战略威胁。针对美国历来纠集几个或几十个国家“打群架”的特点,我们要以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各战区使命任务为牵引,进行科学布局,构建有战区特点、可以支持战区作战的军民融合带,形成战区既能独挡一面、独立作战,又能互相支援的大格局,使国家牢牢掌握军事斗争主权,真正做到“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手握定风珠”。
第七,军民融合的指导原则是需求牵引、国家主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由于国防和军队始终处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斗争的前沿,又直面国际顶尖高手,这就要求对世界新军事革命和军事科技创新有极强的敏感性,对军事创新有着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制胜于敌,而不受制于敌的,包括战略、战役和战术技术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需求,这必将成为举国创新的强大动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使其必须在国家统一筹划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地实施,不能“一窝蜂”一哄而起,表面上声势浩大,实际上没解决什么问题,更不能各行其是。
第八,军民融合的实施路径是国家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2014年3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既要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军民融合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个大市场,发挥国家主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现实路径。国家主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由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特殊性决定的,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要在国家主导下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把国家主导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军民融合这个兴国强军的伟大实践。
第九,军民融合战略实施中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地方要注重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自觉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完善有机结合起来。要深入做好新形势下的双拥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支持军队建设和改革,配合军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有力保障。”2017年3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解放军代表团讲话时明确要求,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军地双方“要强化大局意识,军地双方要树立一盘棋思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推动工作,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当作分内之事,满腔热情为军队建设、为广大官兵排忧解难”。地方党委政府肩负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省一市一县之责,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起落实作用的中坚领导力量,也承担着战时守土护民的重大责任,理所当然也是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中坚力量。
第十,军民融合的目标是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要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这是一个重大的马克思主义命题。2013年1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军委扩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要在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协调,发展军事需求主导作用,更好地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2014年3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解放军代表团讲话中强调:“军队要遵循国防经济规律和信息条件下战斗力建设规律,自觉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可以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和平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律最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也是军民融合战略重要的理论基础。国防和军队,是国家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于国家体系之外的力量。人民解放军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在国家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之军队又有独立的管理和指挥体系,很容易让人产生“特殊”的错觉。要知道,社会主义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人民解放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军队,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实行军民一致、军政一致的原则,由国家统一规划和建设,不搞两张皮,不搞重复建设,形成国家的战争潜力和战争实力。就像毛泽东说的那样:“动员起全国的老百姓,组织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就能陷敌于灭顶之灾的局面,还有谁敢打我们的主意呢?”
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重大变革
战略的关键在于展开和实施。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论述可知,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涉及到军队编制体制的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国防建设的创新,国家经济社会布局的调整,国家工业、交通、能源、科技、教育、文化发展贯彻国防要求等重大问题,是一场广泛、深刻而重大的变革,是构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国防建设长效体制机制的大问题。
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必须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军民融合根本目的是强军,富国与强军相结合,发展与安全相统一,目标是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系之中。由此可知,军民融合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大局,必须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以党和国家的意志来推进实施。
一方面,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的核心机密。特别是在存在战争和战争威胁的历史条件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应是国家的最高机密。只有国家最高层次的领导者和军队的统帅部,才能准确地判断国家面临的安全形势和战争威胁,从而做出符合实际、科学而正确的决策,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健康发展。在我国,坚持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绝对领导,是由国家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军民融合战略的实施必须在党中央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序地推动,才能真正积蓄国家的战争能力,成为拱卫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
另一方面,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是和平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方针的重大创新,是人民战争思想在和平时期的创造性应用。但是,纳入什么,如何纳入,必须从战略全局上来考虑。因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虽然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是特殊的一部分,是“能打仗,打胜仗”的武装力量集团,因此,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是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内容、要素,比如国防的基础设施建设、军队的武器装备建设、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战场建设等,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体系,统一考虑、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一建设,不搞两张皮,不搞重复建设,把国家的战争力寓于人民群众之中,形成国家经济社会一体的战争动员潜力和军事斗争准备的能力。一旦有事,能从容应对。这就需要党和国家从全局高度统筹谋划,做出决策,分头实施。以一份投入,收获国防和经济社会两份效益,这是利国、利军、利民的长效战略之举。
以国家军事战略需求为牵引,筑牢军民融合的基石。现在很多人认为,军事需求不明确,军民融合难以推进。笔者认为,军事需求应分为两个层次,即战略性需求和战术性需求,也可分为当前需求和长远需求。明确这两种需求的内涵和外延,对军事需求的理解就比较清楚了。
所谓国家军事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的形势、任务确定的军事战略方针、战略任务及实现的目标。比如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确定的是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实行近海防御。这就给国家各个方面的建设提出需求,像“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大力建设三线企业等,就是这一战略需求的反映。由此可见,军事战略需求涉及到军制改革、布局调整、力量重组等诸多重大方面。当前,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党中央、中央军委做出了打赢主要来自海上方向信息化局部战争的战略决策。这一国防和军事战略的确立,意味着我们整个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点,要向东、南方向转移主要应对来自海上的战争威胁,对其他方向加强警戒和防范,警惕帝国主义、霸权主义者在多个方向同时发难。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党中央、中央军委首先进行了军制改革,决定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指导方针,撤销了七大军区,设立了东西南北中五大战区,划分了战略任务;在国防建设上,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对国防建设的重大任务作了安排,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可以预计,随着这一军事战略的实施推进,我国国防工业、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科技教育、新质力量建设等各个领域都会进行布局调整、结构重组,以适应新时期军事战略的需要。
所谓战术性需求,或当前需求,是指为满足当前军事斗争准备而提出的需求。战术性需求也是为战略性需求服务,为实现战略性需求创造条件的。比如当前很多人热衷的军转民、民参军,是军民融合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从民参军来说,其实质是国防科技工业的一个补充,同时又是国防科技工业充分吸纳民间高新技术与产品,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党的十八大以来,军委装备发展部及各军兵种,加大了在民间直接釆购的力度,调动了民企参军的积极性,但其采购的数量和品种都有限,且多为维修保障类产品,而主战装备和平台类武器,要大幅度放开是不可能的。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我们要有一定的视野和眼光,要着眼于国家军事战略的需求,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把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才能获得长久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讲“军民融合是篇大文章”,要求“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格局”,同时,还要形成有战区特点的军民融合新格局。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军民融合这个大战略、这篇大文章,事关国家整个发展与安全的大局。这个大战略的实施,这篇大文章的展开,必将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深刻变化。
国家主导与市场运作,是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两大保证。军民融合战略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大局,必须在国家主导下进行。这是因为,国家军事战略及其内涵在一定的时期是绝对保密的,而实现这个战略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建设,在经过精心谋划后,则需要在社会一定范围内公开。比如,为实现国家的军事战略,在工业、能源、交通、运输、教育等各个方面进行布局调整,以积蓄国家的战争潜力,这些重大决策只能由国家做出,其实施由国家主导。在我国,则由党中央做出决策,军队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负责实施。目前,党中央已经决定要组建国家和省级军民融合领导机构,主导全国的军民融合工作。
由于我国各地战略地位、资源禀赋不一样,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内容和任务也不一样。我们绝不能把实施军民融合战略仅仅理解为引进几个军工项目,落地几个军工企业,而应根据本地在全国战区军事斗争准备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与军事需求相适应的各类项目。比如,福建龙岩市既是闽西革命根据地,又是著名的古田会议会址,是我党我军党魂军魂的奠基之地。为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可以建设龙岩军民融合政治工作创新示范区,建设红色文化体验带,集教育、体验、旅游为一体。自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第二次古田会议后,国防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把龙岩作为教学基地。各种夏令营活动纷至沓来,各省市组织党员、干部到龙岩训练、培训,穿红军衣、吃红军饭、走红军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活跃了龙岩的经济。这就是说,从本地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估本地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优势,做强做大做优与国家战略相联系的事业,是促进军民融合战略落地的要着。
国家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主要途径,也是依靠全民力量办国防的重大举措。大量民营企业迫切、踊跃参与武器装备建设就是很好的明证。但由于国防事业的特殊性,一切都需要谋定而后动,大轰大嗡、运动式的办法,是不可能持久的。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国家主导下市场作用的范围和内容,规范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市场秩序。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现在民间确实有很多民营企业,研发出了不少高新技术产品,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有的突破了西方国家的垄断,着实叫人欣喜,深感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正置身在一个逐渐强大的科技、工业基础之上。但这些产品和技术怎样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现在明路不畅,企业找人托关系,花钱参加名目繁多的对接会、展览会,但效果甚微。因此,大开明路、规范市场,是使军民融合这条路走得正、走得宽、走得远的关键。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央军民融合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必将迎来军民融合的大发展,筑牢国家的安全基石,建设起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本文所引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凡未注明出处者,均为近几年来在全国人大解放军代表团的讲话)
注 释:
[1]《文韬武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3页。
[2][3]参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6~127、125页。
[4]《武经七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页。
[5][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52、249页。
(作者系中船重工军民融合与国防动员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研究员,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习近平: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
2017-06-22
• 社会调查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