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斋夫自由谈
一次去虹口区图书馆文献阅览室查阅资料,翻阅1931年《申报》,因为平时我喜欢杂文,故对《申报•自由谈》格外注意,发现是年年底有位署名“斋夫”的作者开设的“不除庭草斋夫谈荟”, 评说世象,纵论时事,几乎每天一篇,写得深入浅出,饶有情趣,给我留下了印象。这位“斋夫”是谁?脑子中转了好几个弯,不知究竟。
也是机缘巧合,最近在旧书摊上翻到一本《斋夫自由谈》,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原来当年化名“斋夫”的,是爱国民主人士陶行知先生,人们熟知他是一位现代著名教育家,原来他还是一位杂文高手。
陶行知像
陶行知(1891一1946),原名文濬,后改名知行,又改行知。安徽歙县人。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留学。学成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后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1936年,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后,从事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庞荣棣先生赠我其所著《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该书披露:1931年,陶先生因参加反日爱国活动,被国民党当局通辑,经黄炎培介绍,陶行知被《申报》总经理史量才秘密聘为总管理处顾问,并于《自由谈》上,开设“不除庭草斋夫谈荟”专栏。同年9月2日陶行知推出“谈荟”的第一篇文章《不除庭草斋夫》。他说, 好几年前,见到曾国藩写的一副对联,先看下联云:“爱养金鱼识化机”,心里颇不以为然。因为鱼儿的自由世界是江河湖海,人们哪一处不可以认识它们的化机,何必要把生动活泼的鱼儿捉到盆里来呢?盆是鱼的监牢,盆中之鱼是上了枷锁的囚犯。舍江湖之大,而 要在监牢式的小盆里追求造化之机,那不但违反自然,而且是反映了作者度量之狭隘,再看上联:“‘不除庭草留生意’,陶行知先生不禁连叫几声好,欢喜得把自己的不满也忘掉了。”从此,我便想用这个意思来造一间斋舍,称它为“不除庭草斋”。
但是,当时陶行知先身受国民党当局的迫害,行动没有自由,吃着午饭愁晚餐,哪有钞票造房子?陶行知先生说到这里,风趣地笔锋一转说,“退一步想,斋主虽做不成,何妨做个‘斋夫’也好。” 于是,他从这一天起,便以“不除庭草斋夫”自命,特辟“不除庭草斋夫谈荟”专栏,几乎每天一篇,指点江山,评说世象,纵论人心。文章短小精悍,大多几百字,至1932年1月31日,共写出《“剿匪”与 “造匪”》、《再论“剿匪”与“造匪”》、《三论“剿匪”与“造匪”》、《屡败 屡战》、《“好政府”最后之一幕》等100多篇杂文。
曾国藩的联语“不除庭草留生意”,典出宋元间的学者翁秀卿所作的《四时读书乐》之《春读》诗:“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韵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显然,曾国藩之句脱胎于“绿满窗前草不除”。陶行知对它采取“拿来主义”,在《自由谈》上推出“不除庭草斋夫谈荟”后,影响不胫而走,“斋夫为谁?” 一时成为朝野瞻目的人物。国民党右派把持的《民国日报》,跳出一位“除庭草斋夫”,与之唱对台戏;以后《最后之爱》专刊上,则又推出一位“绿满窗前斋夫”。一时“斋夫”之名行销报端。陶行知乃有 感而发,信笔写了篇《斋夫工会》,说:“咱们组织起来,干他一个大扫除,肃清一切龌龊、垃圾、灰尘、微生物,打扫出一座清洁光明的房子来。”
斋夫自由谈
阿英曾撰文说,陶行知的杂文“1931年发表在《自由谈》上的时候,是颇哄动一时的”。据统计,从1931年9月2日至1932年1月31日,陶行知在《自由谈》共发表杂文104篇,。 以后,陶先生把这段时期在《申报•自由谈》上写的100多篇杂文,集为《斋夫自由谈》一书出版。除《申报》版外,新中国成立后,四川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曾先后出版了这本书。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