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史料 > 阅读信息
朱亚夫:鲁迅为何会与林语堂分道扬镳?——从林语堂的斋名谈两人的“道不同”
点击:  作者:朱亚夫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4-11-11 09:17:00

 

林语堂

 

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上世纪二十年代,他曾同鲁迅并肩战斗,共同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和现代评论派的言论进行抨击,但是进入三十年代后。两人渐行渐远,以至反唇相讥,最后终于分道扬镳,他的斋名有不为斋也颇有争议,最后终于使这个欲有所不为的作家飘洋而去。

 

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和采,林玉堂,笔名宰我、岂青等,福建龙溪县人,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牧师的家庭。早年留学美国和德国,回国后在大学执教。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同鲁迅一起,以散文小品的形式,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和现代评论派的言论进行抨击。三十年代,在上海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1936年后,主要在美国执教和写作,曾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艺术文学组组长、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66年定居台湾,后病逝于香港。林语堂一生著述颇丰,曾先后将《论语》、《老子》、《庄子》、《孟子》等译成英语,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他写的杂文小品,笔法老成,行文洒脱,富有幽默感,在文坛上有较大影响。

 

 

林语堂书房

 

林语堂19279月到上海,后在如今的上海愚园路上购进一座花园洋房,园中四季草木郁青,仅白杨树就有40棵之多,室外还有菜地一块,种着蕃茄、芹莱、南瓜等各种蔬菜。故虽身居闹市,却也不乏田园风光。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有言:不得中行而之,必也狂狷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意思是孔子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与之来往,只能与狂者、狷者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是有所不为的。林语堂崇尚狷者,乃以有不为斋命其书斋。

 

林语堂的有不为斋从诞生的一天起,就受到了许多人的讥评。有位学者仿模其书斋名,落款有所不为斋,予以讽刺。鲁迅在1935年也以《有不为斋》为题,写过一篇百来字的短文,内云:于是很有一些人便争以有不为名斋,以孔子之徒自居,以狷者自命。但敢问——‘有所不为者,是卑微龌龊的事乎,抑非卑鄙龌龊的事乎?‘狂者的界说没有狷者的含糊,所以以进取名斋者,至今还没有。

 

鲁迅与林语堂为何从战友而成为论敌?学术界有许多解释,窃以为其中主要一点是信仰不同,而导致破裂。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是也。

 

 

鲁迅

 

林语堂于1923年回国,次年从胡适的《现代评论》跳槽到鲁迅创办的《语丝》周刊, 他俩在文化运动中并肩战斗,任教厦门大学期间患难与共,但是相处时间越久,二人信仰的差异逐渐显现。后来,林语堂明显不喜欢社会革命,并且也讨厌革命文学的风格,极力主张闲散舒适,幽默人生。鲁迅却认为在风雨如晦的中国,广大人民那有舒适之处?如果任由幽默文学影响力扩大的话,只会粉饰太平,腐蚀斗志,那么对革命将是一种极大的伤害。鲁迅是浩然正气的冲锋战士,林语堂是有闲阶级的幽默大师,道不同不相与谋,信仰的不同,终于引爆了论战的导火索。林语堂有不为斋是与他闲适人生一脉相承的,鲁迅看不惯他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品行,进而引起了反感,终于站出来与之讥讽。 文坛的口诛笔伐,使林语堂陷进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于是,他接受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邀请,卖掉洋房,飘洋过海到了大洋彼岸。

 

1966年初,他携夫人廖翠凤定居台湾,有人问林语堂今后打算,他回答说:从此是,无牵挂,不逾矩,文章泻。是还乡年纪应还乡啊!,蒋介石要给他安排一个考试院副院长的位置,但是林语堂坚决不受,表示回到台湾之后,不问政治,只想编好《当代汉英辞典》。最后,蒋家父子欲为林语堂建一栋房子,林考虑再三接受了。林语堂在阳明山的半山永福里选址造房,新居由他亲自设计,房屋建筑在一个斜坡上,是白墙蓝瓦的两层建筑,用几根西方螺旋圆柱顶着一弯回廊,绕着的却是一个东方式的天井。蓝色的琉璃瓦搭配着白色的粉墙,嵌着深蓝色圆角的窗棂,意境典雅,融合了中西结合的特色。庭内由竹、石、苍蕨、萝藤等植物营造了一个小鱼池。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在如此闹中取静的地方,林语堂夫妇度过了最后的十年。

 

有不为斋悬挂着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口气很大,似与有不为相悖。朝东的三扇明窗下是两组黑色沙发,书桌被放置在角落,原来林语堂有个习惯,喜欢在沙发上或者床上写作的。他认为要写出好文章,首先要姿势舒服。林语堂后来根据在有不为斋的感悟写出了《有不为斋文集》,或称《有不为斋随笔》。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