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史料 > 阅读信息
1924年周恩来奉命回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点击:  作者:静安 武定    来源:开国将士后代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1-12 14:23:59

 

 

黄埔军校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仿效苏联红军,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军校的政治部和政治工作,基本上是由共产党人主持的。戴季陶、邵元冲、汪精卫和邵力子任职时间很短;戴季陶和邵元冲在任期内,政治工作基本上没有开展。对此,孙中山等军校领导和师生很不满意,才要求共产党派人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

 

周恩应邀黄埔军校政治部,军校政治工作真正开展起来

 

1924年,周恩来奉命从欧洲回国。这是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的周恩来。

 

192411月,周恩来应邀请到军校任政治部主任后,军校的政治工作才真正开展起来。政治教育有了系统的教学实施方案,后经过1925年的两次东征等战火的检验和实践充实,政治教育更加系统化。

 

周恩来到黄埔军校任职,是由原政治部副主任、共产党人张申府举荐的。张申府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创始人,是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入党介绍人。192012月,他与周恩来等在法国勤工俭学,并受陈独秀的委托,组建巴黎共产主义小组。192312月,张申府结束3年旅欧生活,从德国取道莫斯科回国。

 

他到北京后,根据李大钊的建议去广州工作,最早参加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是中共从事早期军事工作的党员之一。

 

张申府回忆说:黄埔军校开办后,特别需要政治工作干部,党代表廖仲恺和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多次叫我为军校推荐人才,希望能够介绍几个在国外学习有能力的人。于是我开了一份15人的名单给廖仲恺,名单上的第一名就是周恩来。名单上还有周佛海、赵世炎等人。周恩来当时还在法国留学,我立即写信邀请他速来黄埔军校工作,周回信表示愿意回来,但又说路费困难,希望能寄路费去。我又将此事报告了当时担任广东革命政府财政部长的廖仲恺,很快得到他的同意,廖给周汇了路费。

 

张申府在黄埔军校的时间不长,大约两个月左右,于19246月下旬辞去政治部副主任职务。他说:这一年八九月间,广东大学暑假过后开学时,我从天津回到广州,见到周恩来问起给他寄款之事,周说没有收到。原来款刚汇出,周已经搭乘一条邮船动身回国了。正是张申府的推荐,孙中山、廖仲恺热情相邀,周恩来受党的委派于11月到黄埔军校担任第3任政治部主任。

 

政治教育的课堂开在当代思想潮流峰巅上

 

 

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之《政治学概论讲义》

 

黄埔军校学习苏联红军学校的教育经验,重视政治教育,其教育的内容充满着时代的浓厚革命气息,与世界潮流的脉搏谐动,代表着时代的先进文化,代表着时代的先进方向。这是黄埔军校政治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孙中山在开学典礼的演说中指出:军队之能不能够革命,是在乎各位将士之有没有革命志气,不是在乎武器之精良不精良,如果没有革命志气,不研究革命道理……总不能发扬革命事业。

 

因此,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一反过去中外旧式军官学校的弊端,不以纯军事技术训练为主,而采取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并重,而且不但是并重,政治教育更有超过于军事教育之特点。

 

在旧中国的军阀军队中,是无所谓政治工作可言的,军队的政治教育制度和政治工作在中国,即从黄埔军校开始创立。

 

中国共产党人参加了黄埔军校的领导工作,一大批优秀的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是军校的骨干力量。大批矢志革命、不怕牺牲的热血青年投奔黄埔,后来发展成为两个不同阵营军队里的高级将领,他们这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军事生涯,其起点就在黄埔军校。

 

在黄埔军校里,他们所学的典、范、令是一致的,但决定他们未来的是在军校接受政治教育的不同性质及层次,是接受了共产党的教育,或是接受了国民党的教育,两党的政治工作感染教育在学生身上又各占有多大比重。

 

两种政治教育,在军校争夺未来一代的新型军官,争夺未来的军队,即突出地表现在军校政治工作上,这是军校初期政治工作的一条主线。相对来讲,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军校中的政治工作开展的尤为出色,中共党员是军校政治工作的奠基人和主力军。黄埔军校以这批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坚力量,在国民革命军中创建了崭新的中国革命军队政治工作体系,初步奠定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政治工作基础。

 

 

建立中国革命军队的正规学校,是国共两党的初衷,它的革命性就在于这所学校有着政治教育一环,使官兵懂得枪口应该对向谁。孙中山在开学讲演中明确地指出: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军校自建立后,便实施了全面的政治教育,其政治教育实施方案不断完善,这主要表现在军校的政治教育大纲中。政治部掌管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先后以戴季陶、邵元冲、周恩来、汪精卫、邵力子、熊雄等为主任,张申府、鲁易等为副主任,汪精卫、胡汉民、邵元冲、于树德、萧楚女、张秋人、安体诚、李合林、高语罕等为政治教官,恽代英为政治主任教官,甘乃光、聂荣臻为政治部秘书。政治部正副主任之下设秘书,秘书之下设宣传、组织、总务3科。

 

黄埔军校第一任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人戴季陶因反对国共合作,在军校开学12天时即辞职,预兆了未来黄埔师生的分裂。

 

此后,周恩来从法国回国担任政治部主任一职。19251月,军校调整机构,教授部和训练部合并为教育部,除政治部外,其他3个部(管理、军需、军医)均改为处。从这个变化中,可以看出政治部在黄埔军校的地位之重要。至19263月,政治部职员达70余人,聘定专任政治教官和临时政治教官各10余人。

 

教授部和训练部分管军事学科和术科的教授与训练。教授部最早以王柏龄为主任,叶剑英为副主任;以顾祝同、刘峙、钱大钧、陈诚、严重、陈继承等为军事教官,何应钦为军事总教官。

 

此外,还聘请了一批苏联军事顾问,鲍罗廷为总顾问,加仑将军等几十名苏联红军干部担任顾问或教员。训练部以李济深为主任,邓演达为副主任。训练部下设学生总队,邓演达、严重等先后任总队长;总队下设若干队、区队,负责学生的训练与管理。学科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政治等。学制为6个月。

 

192410月,黄埔军校创设两个教导团,第1团团长何应钦,第2团团长王柏龄。团、营、连均设党代表。教导团发展很快,几个月后就扩大成为两个师,到19257月又扩编为1个军,即国民革命军第1军,蒋介石、何应钦先后任军长,廖仲恺、汪精卫任党代表,周恩来任军政治部主任。

 

192411月,黄埔军校增设教育长和军法处、参谋处。先后以胡谦、王柏龄、邓演达、何应钦、方鼎英等任教育长,周恩来兼任军法处处长,钱大钧任参谋处处长。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257月,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取消地方军的名称,改为国民革命军第2345军,由中央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

 

为了集中统一培养军事政治人才,19263月,将各军开办的军事学校合并于黄埔军校,并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同时增设副校长,由李济深升任,增设入伍生部,部长方鼎英,下设步兵12团、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军士教导队、学生军总队、教官、第l、第2科、政治部等;增设经理部,主任俞飞鹏,下设财政、粮服、采办、营缮等科,增设军械处,处长戴仁,下设军械库、护车队、械务科、事务科等;增设编辑处,处长孔庆睿,下设印刷所;增设高级班,下设军事科、各专科;增设兵器研究处,下设化学科、机械科。学生则分为入伍生、学生队、学生军、高级班和军事教导队5大类。

 

黄埔军校从一开始就是全国军事精英云集之地,由于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和苏联政府在多方面的大力帮助,迅速发展成为组织机构严密、体制编制健全、有相当规模的军事学校。随着招生数量的扩大,机构日渐庞大。

 

各级官佐、教官、职员在建校之初第1期时仅有48人,到1926年底第4期学生毕业时已增加到340多人。这些人,是黄埔军校的骨骼,构架了军校教学体制的大厦,担负起培育将帅之才的重任。

 

黄埔军校的最高领导机关是校本部,直属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校本部在军校初建时,由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组成。教育长先后是胡谦、王柏龄、何应钦、邓演达、方鼎英等。校长蒋介石统揽全校,中文秘书张家瑞,英文秘书先后是王登云、张静愚、陈立夫。

 

党代表廖仲恺负责监察行政,指导党务和主持政治训练事项。1926年增设副校长,由李济深担任。19258月廖仲恺被刺后,汪精卫任党代表。

 

初创时期,军校各部门机构设置相对简易,以后日臻完善。校长蒋介石从保定军校、云南、广东、浙江的陆军讲武堂、江西海陆军讲武堂、日本士官学校中挑选了众多人员,到黄埔军校任教职。国共两党都派出了一批重要干部参加领导工作,校内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

 

校本部是校长、副校长、教育长处理事务的机关,内设秘书长、顾问、随从副官若干员,并总务、人事、军法3科。秘书处、总务处附设调查股,秘书处附设电务室。校本部办公厅负责人事、薪酬、财会和运输交通等事项。各部门和分校的报告呈校本部办理的,交办公厅和秘书处处理。

 

校本部最初下设政治、教授、训练、管理、军需、军医6个部,后期有所调整。除原来的政治、教授、教练3部不变外,增设入伍生部、经理部、军法处、参谋处,改军医部为军医处、军需部为管理处,后又增军械处,编辑处、兵器研究处、俱乐部、军械库、医院等。全校各种机构约40余个,组织完善,规模宏大。学生也分为入伍生总队、学生队、学生军、高级班、军事教导队、无线电高级班等,各期的情况也不相同。

 

作者:静安 武定 ;来源:开国将士后代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