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史料 > 阅读信息
双石:陈昌浩关于渡河前夕的回忆文字评析
点击:  作者:双石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4-12-13 14:43:41

 

以下陈昌浩的报告内容引自《陈昌浩关于西路军失败的报告(193793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977~第978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8月第1版)。

 

〖陈文〗

 

当时四方面军虽说向东开动,究竟国焘同志是否真实转变了自己的错误观点与真实放弃了自己的退却计划呢?真正说来是没有的:

第一、国焘同志对当时中央拟定之宁夏战役计划,还是误解为着重甘北与接通远方以掩饰其原来背弃抗日阵地向甘北退却之立场,误解必要时之按期渡河计划根本不能在河右岸与敌作不得已之决战而助长其必须避战之观点。

 

【评析】陈昌浩所言基本属实。陈称张国焘“误解”是属于“无过推定”,作为证言不作诛心之论之也符合情理!但窃以为陈有可能出于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而产生这样的误解,但张国焘却不会,因为其纠结于“西进”的态度在此前已经锋芒毕露地作过展现,而且在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的往来电报或面洽中已经充分了解了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先南后北”的意图。

 

还需要说明的是,徐陈所产生的误解,毛泽东确应分担一分责任——“以造船情况为断”。

 

〖陈文〗

 

第二、在向东前进时,除了部分之后卫及侧方掩蔽布置外,根本无如何准备击敌之备战布置,甚至全军上下咸抱向陕北苏区开进,实现三大主力会合之太平气象;

 

第三、我们与四军先到会宁时,只有令四军接一部防务之布置,而绝无如何与在何地准备打击进击敌人之布置,即是事后必须在会宁与敌一战来掩护集中与从容之布置亦没有。

 

第四,我们同驻会宁几天,主要是讨论中央对时局及政治方面的电文,此外则忙于内部整顿与对新形势新策略之教育工作,而对当时最严重之军事环境,战略方针,作战计划,可是没有深深讨论,总而言之,表面上是照着宁夏战役计划去做罢了;究竟怎样具体去做呢?没有讨论实际上是不想去执行宁夏战役计划。三十军先头到会宁后,即令其预备木板造船,作渡河之准备,后面之五军、三十一军则令其节节抵抗与向会宁引退。

 

【评析】笔者对陈文这一段没有异议。需要注意的是,张国焘畏惧北进之南敌并执意西进,直接影响了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对当时最严重之军事环境,战略方针,作战计划,可是没有深深讨论,……实际上是不想去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并最终导致“没有克服张国焘路线”。

 

〖陈文〗

 

第五、军委会来电调恩来、德怀同志将到打拉池与我们会面,决定作战行动,这时大家仿佛把一切问题,急于要解决的行动问题,却推到打拉池去决定的模样,亦无心布置如何打击敌人。

 

【评析】笔者只有一个问题:既然这么期待这次会面,为什么又没去哩?

 

〖陈文〗

 

由此看来,当时国焘同志仍然是抱着他自己的退却方针,除积极布置三十军渡河之外,对于当前敌情估计与整个备战击敌布置,无疑的是抱消极态度,无疑的是准备四方面军集中与到了适当时机,大部以至全部渡河则已矣,根本上是没有在向右岸与敌作战之观念与实际准备。就是这一时期中我自己确是犯了极严重的机会主义的错误,主要的表现在:

 

第一、没有继续与积极的同国焘同志这种退却计划作斗争,实际上向国焘的错误调和,在相当和客观意义上是赞助了这种错误立场。

 

第二、没有独立来准备与布置在会宁以南或者会宁本地,或者会宁以后与敌一战,至少阻止敌人之急迫前进,甚至消灭其一部。自己放弃自己应负之责任。

 

【评析】陈文此段对张国焘批评是切中要害的,陈自我检讨的两段似乎有点牵强或过责,因为这不是他一个人能完成的事,会宁以南或会宁本地与敌一战(决战?)似乎不太有利——但会宁以后敌人战线拉长时或有更多机会。

 

〖陈文〗

 

第三、然,我从甘南争论中极力主张在河右岸集中兵力配合三大主力予敌打击,而且坚信这一胜利前途的,可是到会宁后,脑筋中也开始发生这样观念,恐怕在会宁及以前阵地打不出什么结果,以为候到打拉池开会后再作计定。退到内面去打,主力集中,则把握更大一些,这是在我脑筋中保存的国焘路线之退却观念,这种观念也就证明以后为什么接受总部电令四方面军主力渡河之行动指示的主观根源。这就是说国焘同志退却路线虽然在甘南时期受到某种程度之反抗,然而一直到会宁与四方面军渡河这时期中,还是在战略上占到决定的地位的。我个人长期执行这一退却路线,虽然在甘南时期表示过一时的反抗作用,然而这一反抗还是很不彻底的,一直到会宁与渡河时期,实际上还是受这一退却路线支配的。

 

【评析】此段的自我批评似乎有些过了,路线纲似也上得过高:“退到内面去打,主力集中,则把握更大一些”没有错,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国焘路线之退却观念”。但问题还是老问题:既然“以为候到打拉池开会后再作计定”,那为什么又不去哩?——也就是稍微拐个弯儿的事儿嘛?你们俩军政首长不能都去,去一个成不成?而既然考虑了“退到内面去打,主力集中,则把握更大一些”,又那么着急忙慌搬家式过河干嘛哩?

 

〖陈文〗

 

当时的情况,是敌人看透我们之无意抵抗,毛炳文部猛力追进,胡宗南部竭力向二方面军截阻尾击。以敌我力量与任务所在,必须而且可能集中四方面军在会宁前或会宁附近予敌以打击。这样,不但五军可以避免在华家岭因九军掩护所受之严重损失(损失人员千余、枪六百余支),三十一军、四军因急行收回所遭受之疲劳与惊人减员,以及尔后四军、三十一军在某地所受之损失等等,而且只有敌人在相当受到还击之下,则一、二、四方面军阵地,都可以免受当时之困难与压迫,整个战略计划才有时机来从容布置与实现,而四方面军主力亦不至撒手渡河。这一退却路线所影响到今后之整个局势者实在不小,这样地我们得到这样的教训:

 

集中兵力对尾追之敌以必要之打击是运动战中实现一定战略计划之应取手段。张惶失措的退走,定要受到不可计议的损失。

 

⒉党内要有原则的斗争,必须坚持与开展,仍然调和犹豫,必然助长这一倾向或错误的发展。

 

【评析】陈文此段令晚辈敬佩、感叹不已,因为说得最实在,而且总结得很到位:“集中兵力对尾追之敌以必要之打击是运动战中实现一定战略计划之应取手段。张惶失措的退走,定要受到不可计议的损失。

 

笔者每每读到这些浸透先烈鲜血的文稿,每每抚卷感慨,即或从史学考证的角度有不同意见,也无法冲淡笔者对这些曾义无反顾为新中国浴血沙场的前辈们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由衷敬意!

 

而也正是基于这种敬意,我们才有责任拨去历史的迷雾,还历史以本原。

 

(作者系知名历史学者;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双石茶社”微信号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