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涉及到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文试图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来理解这个思想体系。
邓小平曾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告诫全党:“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 邓小平讲的基本路线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时隔二十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19大的政治报告中再次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下面,本文从社会主义的基本含义、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这三个方面来谈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初步理解。
一、作为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社会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人类社会是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然后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说,按照历史顺序,社会主义在先,共产主义在后。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对社会主义概念的使用比起使用共产主义概念却晚了近三十年。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使用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的先后,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中所处的历史阶段非常重要。
在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中,共产主义既是指消灭了私有制的理想社会,也是指无产阶级为了获得解放的一种革命学说。马克思首次使用共产主义这个概念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解放的角度第一次使用了共产主义这个概念来表述消灭了私有制的理想社会,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这是把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形态的初步表述。
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则把共产主义这个概念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学说来使用,把共产主义理论界定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由于当时的现实原因,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把社会主义是作为一个负面概念来使用的,主要用来批评“反动的”,具有封建宗法色彩的“社会主义”、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性质的“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恩格斯后来曾解释,当初为什么没有把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正面的、积极的概念来使用。
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本小册子中系统地阐述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纲领。通常,《共产党宣言》被看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份纲领性文件。但是,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使用基本沿用了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的说法,即把社会主义界定为具有封建色彩,或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主义。
在《共产党宣言》诞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正面使用社会主义这个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这部多卷本的鸿篇巨著中谈到未来理想社会时,仍是使用共产主义社会这个概念,而没有使用社会主义这个概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面使用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是在恩格斯1872年的《论住宅问题》论文集和1873年的《反杜林论》中。这时,恩格斯明确使用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把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跟形形色色的其它社会主义区分开来。在恩格斯的大部分论述中,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作为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一种革命学说。
马克思首次在1875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发展阶段,这给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与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这个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时期就是后来马克思主义讲的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认为这个过渡时期是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在经济、道路和精神等方面还明显带有资本主义痕迹。
马克思当时并没有使用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来指称这个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后来列宁明确把这个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从资本主义社会走上通往共产主义社会的任何一条道路,也必须经历一个实行社会主义的统计和监督的过渡时期,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渡时期。(资本主义愈不发达的社会,所需要的过渡时期就愈长。)”至此,社会主义既是一种无产阶级的革命学说,也是一种社会发展阶段。
众所周知,在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五个社会形态中并没有一个单独的社会主义社会。那么,为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提出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后还要再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理论呢?这既有历史与现实的需要,也有理论逻辑的需要。
从现实的角度看,仅仅提出共产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显然是不够的,这样还没有真正超越空想共产主义。人类社会如何才能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才是关键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社会主义才能从空想走向科学。由资本主宰的资本主义显然不会自动地、自然地转型为共产主义社会。于是,马克思是要给人类社会指出一条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道路。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中,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的小册子中,都用不同方式论述了这样一个思想:当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之后,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后,并不能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那里,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仅仅是一个过渡时期,即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
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与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即真正的共产主义的区别,中国理论界多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这里仅强调二者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这就是存不存在国家或者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干预。
与阶级、政党和国家消亡了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同,社会主义在过渡时期强调运用社会的力量来节制资本,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就是社会干预主义、社会调节主义,社会正义至上主义。而在现实社会中,能够有效进行社会干预和社会调节,能够有效节制资本的最主要力量只能是国家或政府。所以,主张社会主义的人通常都会主张加强国家和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强化国家对的经济活动的干预功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政府”、“强势政府”、“政府主导”、“国进民退”这些概念常常被社会主义的批评者所用来攻击社会主义。
但这样一来,人们自然会问,既然共产主义是讲阶级消亡、政党消亡、国家消亡,而社会主义反到是主张强化国家力量,强化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那么,人类社会怎么能够通过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呢?从强国家、强政党的社会怎么能够过渡到无国家、无政党的自由共同体呢?对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讲得很透彻。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对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历史辩证法做了创造性的发挥:无产阶级只有通过进行阶级斗争来消灭阶级,无产阶级只有通过强化共产党的领导来消灭所有政党,包括消灭共产党自身,只有通过强化国家机器的手段来消灭国家,最终实现没有国家的共产主义。
所以,社会主义尽管歧义很多,但在马克思主义哪里,社会主义既是一种革命学说,更是一种社会发展阶段——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是我们理解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的一把钥匙。
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如果说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那么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时期,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通常把1956年看成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起点,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在这个时期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和对城市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一般说来,公有化的程度越高,意味着社会主义的程度越高,这是确定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键之点。
中国共产党党章把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这说明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如马克思所讲,是一个过渡时期,处于一种动态过程,中国的社会主义终究是要从低级走到高级,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公有制的成熟程度是一个标志。公有化的程度越高,意味着社会主义的程度越高,这是确定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键之点。
在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基本上消灭了私有制,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基本涵盖了所有的经济体。但中国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的生产关系,忽略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整个社会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直到文革结束,中国共产党开始纠正超越了生产力现实水平的生产关系。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共产党逐步调整生产关系,建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最终在1987年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的产生和提出,也可以看出人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有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阶段。中国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探索始于1955年毛泽东提出的“以苏为鉴”和1959年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提出的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和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但是,总体说来,尽管中国共产党在六七十年代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但一直没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容形成自觉认识。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才进入自觉阶段,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这个自觉认识形成的标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中国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调整。这个调整,从生产关系上看,其实是一个战略性的退却,即把已经超前了的生产关系调整回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有化水平,即把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退却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系”。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把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主义冠之以“初级”二字,就是因为由于生产力的现实水平,中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必须要有包括私有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正是由于生产关系中还有私有经济,由于社会中公有制是居于主导地位而非单一的公有制,所以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从过去三十年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表述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指所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之后都必然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而是特指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走向现代化国家的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这个历史阶段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经济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中国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整个历史阶段。这个初级阶段跟中国特色紧密相连。
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具体内容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基本一致。而过去三十几年,中国的政界、学界基本是在交替使用这两个概念,初级阶段就是指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也就是初级阶段。
用发展的眼光看,特色二字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界定肯定终究是要去掉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提法。在19大的政治报告中,中国共产党把新时代的中国理论称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基本概念,主要是由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所决定的。
从理论上看,“特色”意味着阶段性和暂时性,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特色二字最终是要去掉,这跟中国社会主义最终要告别初级阶段一样。但是,现在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没有变,所以,特色二字还不能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还必须坚持。
在当下的中国,不放弃中国特色,就是不放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最大的实际。如果去掉特色二字,直接使用中国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就很难再使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
道理很简单,“特色”二字具有暂时性和阶段性,用“特色”来界定“初级阶段”在理论上是自洽的。但如果一旦去掉“特色”二字,直接使用中国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并同时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那么中国社会主义就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同义语,这实际上是降低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从理论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是初级的,因为特色和初级都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但中国社会主义却很难等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这意味着贬低中国社会主义,对提高中国道路和中国理论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并不利。
那么,我们能不能给中国社会主义加上一个限定,称之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使“初级”二字难以矮化中国社会主义呢?有了“初级”二字,就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还有中级或高级阶段,就不会仅仅等同于初级阶段了。
但是,使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概念来表述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在逻辑上虽然没有问题,但在理论上却再次回到了原点而失去积极意义,因为在过去的三十几年,中国的政界、知识界和舆论界一直在使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虽然没有加上中国二字,但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如前所述,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直在交替使用,当人们在使用初级阶段时,基本没有用中国特色的界定,就是直接使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同样,当人们在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时,也都就不再使用初级阶段这个界定,而是直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为特色是初级阶段的应有之义,讲了特色,也就讲了初级阶段。如此看来,使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意义不大了,因为类似的表述已经沿用了三十几年。
但是,用不用中国特色并不是一个咬文嚼字的概念分析,有的时候概念的变化虽然在内容上没有提出新东西,但却有可能产生相当的社会影响。问题的关键是在于这种社会影响是正面的多还是负面的多。如果我们在理论阐释中去掉特色二字,直接使用中国社会主义,对社会产生的心理影响确实是有,因为如果去掉了特色两个字而直接使用中国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极有可能使得很多人会为了维持中国社会主义的世界地位而倾向于放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说法,如果这样,将会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极不稳定的因素。
中国共产党把到本世纪中叶的基本路线界定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强调这个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是对中国国情的准确判断。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过程的人应当很清楚,放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将意味着对现有生产关系进行重大调整,而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中,现有的生产关系还需要稳定和维系相当长的时间,并不适宜作出重大调整,所谓中国最大的国情、最大的实际就是指这个客观现实。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伟大的新时代,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这个时代的理论概括。准确理解这个新时代的思想体系,关系到中国社会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也关系到中国在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 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对中国国情与实际的理解,是我们能否准确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中国理论界在这两个方面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和研究。
【10月28-29日,思想者论坛(政治分论坛)在淀山湖畔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与观察者网联合举办,来自国内外十余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结合党的十九大,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共同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与国际影响。后续精彩文章将依次更新,敬请关注!】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