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作为一种“高维媒介”[1],塑造了全新的话语权力平台,逐渐成为意识形态交锋与博弈的主战场。当前,网络日益成为各种思潮的策源地、集散地和交锋地。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度转型,各种具有政治倾向性的社会心理或思想潮流不断涌现,引发网民热议和争论。西方普世价值观就是当前网络场域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并逐渐演变成一股不可小觑的网络思潮。西方学者及其国内追随者通过网络新媒体推销资本主义核心理念,借助网络热点问题宣传西方价值观念及其政治制度,把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思想及制度模式说成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网络上这种将西方“普世价值”引向政治意识形态层面的思潮恐怕另有所图,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一、西方“普世价值”思潮网络传播的背景
网络空间西方“普世价值”思潮的广泛传播折射出错综复杂的背景。国外“别有用心者”和国内“不甘寂寞者”利用网络新媒体肆意传播普世价值观,试图掌控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
(一)西方传播普世价值观的“不变”与“变”
面对意识形态传播向网络新媒体转移、思想文化斗争主战场向网络新媒体转移的新形势,西方国家借助网络不遗余力地传播、炒作“普世价值”思潮,可以从“不变”与“变”双重层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所谓“不变”,是指一些西方人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制度体系是“完美无缺”和“无可置疑”的,他们对自身的民主、自由、人权等观念及制度设计怀有天生的优越感,并乐此不疲地将之“恩赐”给全世界人民。从时间序列看,这种“优越感”和“使命感”始终未变。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从来没有放弃和停止过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演变”,他们凭借自身的经济、网络科技等优势宣扬和传播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解构马克思主义理论,试图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终让中国变成西方式的“民主国家”。另一方面,所谓“变”需要从以下两点说明:一是随着时代变化而迅速调整其战略手段,除采取“遏制”策略外,更加注重“接触”策略,企图以网络隐性渗透的方式实现“不战而胜”。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以及世界政治、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西方国家针对弱小国家的直接经济制裁、军事打击等手段难以在中国奏效。于是,西方便利用现代通讯技术、网络社交媒体催动“街头政治”和“颜色革命”,希望中国也发生如同格鲁吉亚、乌克兰式的“玫瑰革命”或“橙色革命”;二是西方话语霸权的表达方式及其价值灌输方式的嬗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解决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跨国犯罪、恐怖威胁、金融风暴、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商处理,在全球治理过程中寻求共同价值观。于是,从“全球伦理”衍生而来的“普世价值”就受到西方的青睐。他们趁机通过网络媒介传播“意识形态中立”“意识形态终结”“非意识形态化”等具有迷惑性的思想,借助新媒体科技手段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博爱、人权”等普世价值观,引诱我国民众认同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
在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形势下,互联网已经深深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当前,作为现实社会反映与延伸的网络虚拟空间,正逐步成为思想文化交锋、意识形态博弈的前沿阵地。在此境况下,各种社会思潮利用网络传播其思想观点,扩大自身影响力。特别是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以及新兴传播方式不断涌现,争夺意识形态控制权成为社会思潮斗争的焦点。在网络空间,掌握意识形态控制权的关键是赢得话语权,控制思想舆论主导权。
从本质上看,互联网产生一种新的赋权方式,“它通过个体、群体或组织等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从而为采取行动、带来改变提供了可能。”[2]网络空间“普世价值”倡导者争夺话语权的目的在于引导思想舆论,通过意识形态的知识生产、信息传播获得影响力,进而操控人们的行为方式。以资本主义核心理念为基础的普世价值观蕴含着认知图式、解释框架、思维方式,它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不仅生产知识、话语和权力,而且还实现对舆论秩序的整理,并通过价值渗透、语言塑造等产生支配性力量,促使受众认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我们可以看到,“普世价值”思潮追随者在网络虚拟空间宣扬西方核心价值理念,以西方文明作为历史演进、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衡量标准。特别是将中国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观视为西方意识形态的“翻版”或“逻辑演绎”[3],并且极力散布、炒作“去意识形态或意识形态终结”等论调,在国际舆论中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置于“被描述”“被建构”的位置。
二、当前网络空间“普世价值”思潮的议题内容
从思想倾向演变层面而言,普世价值观源远流长,它自西方启蒙运动时就渐成雏形,只是还没有明确使用“普世价值”一词。近年来,网络媒介中的“普世价值”思潮既承袭西方启蒙运动的核心价值,又关照社会现实,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新的变异,形成一套完备而严密的思想体系。
(一)主张抽象人性论和抽象人道主义
利用网络热点事件鼓吹抽象人性论和抽象人道主义。一方面,一些网络大V借助就业、医疗、教育、生态等热点问题大做文章,主张在审视这些问题时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倡导抽象的“人本质论”无疑抹杀和阉割主体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把人性看成是脱离时代关系的某种永恒乃至神秘之物。另一方面,某些人宣扬貌似正确却淡化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抽象人道主义,孤立看待我国存在的贫富差距、医患矛盾、警民冲突等问题,利用网络宣传抽象的公平、公正、正义理念。他们往往把人类的共同利益“抽空”和“夸大”,倡导所谓的“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进而将西方核心理念及政治制度视为符合“人道”的普遍模式,与之不同的价值观与社会制度则被扣上“非人道”帽子。实际上,这种“人道主义”无非是用西方所谓的“人道”替换世界其他地方的“非人道”,这显然扭曲了人道主义本质,也是对其内涵的严重歪曲。
(二)宣扬“淡化意识形态”论和“意识形态终结”论
网络空间中的“普世价值”思潮不过是西方“淡化意识形态”论和“意识形态终结”论在当代的改头换面和“翻版”。“淡化意识形态”论或“意识形态终结”论,是一种国际性的资产阶级性质思潮,二者的共同实质是以貌似“合理”的“非意识形态形态化”或“去意识形态化”方式来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通过“委婉”、“中立”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确证西方的“普世性意识形态”。近年来,网络“普世价值”思潮宣扬者一直不遗余力地倡导西方式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认为中国不能拒绝这些普世价值观,而应该全盘接受。同时,他们还指出,这些普世价值观没有必要区分姓“资”姓“社”,全人类都必须遵守。实际上,网络“普世价值”思潮宣扬者根本无法回避意识形态问题,他们有意无意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思量现实,并通过一些迷惑性、抽象性“名词”设立“陷阱”,希冀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束之高阁”或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谓的合流与趋同。
(三)极力吹捧具有迷惑性的西方中心论
在网络空间,涉及“普世价值”的议题较为集中,主要聚焦于“西方民主”“美式自由”“人权高于主权”“三权分立”“政党轮流”等西方话语。“普世价值”思潮宣扬者将西方特别是美国视为“自由之邦”、“民主堡垒”,把西方文明(价值观念及制度模式)封为“普世价值”。在他们看来,多元文化之间有优劣、高低之分,按照“适者生存”原则,劣势价值观必被淘汰。西方人对他们的文明具有“天生的优越感和使命感”,极力在网络虚拟世界推行被“模式化”“凝固化”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声称唯有西方才是这些价值观的制定者、垄断者、输出者和认定者。国内一些网民也对西方文明随声附和,甚至顶礼膜拜,“戴着有色眼睛看问题”,质疑乃至否定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以此为参照,一些“普世价值”思潮追随者借助网络渲染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中面临的收入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主张“嫁接或照搬西方式政策理念”,甚至直接指向政治制度层面,推崇西方的“政党轮替”“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政治模式。
(四)贬低和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普世价值”思潮追随者通过网络营销、水军灌水、收买大V、编制谣言等方式煽动民众情绪,攻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宣扬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理念,并且瞄准青年需求,借助网络直播、社区论坛、微博微信、游戏动漫等平台贬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可以看到,推崇和膜拜西方文明,极易使网络“普世价值”宣扬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制度设计产生怀疑态度,具有某种程度的抵触情绪。例如,他们认为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离开甚至背离了人类近代文明主流,主张我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文化制度应学习西方,特别是对我国人权、民族和宗教政策提出质疑,“妖魔化”中国。还有些人指出,改革开放要想走向深入,就必须在指导思想上确立普世价值的观念,将西方核心价值理念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衡量尺度。当宣扬者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胜利和成功时,又变相否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竟然将其归为“普世价值”的“功劳”。
三、网络空间“普世价值”思潮的引导策略
“‘普世价值’从本质上讲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反映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4]就当前来说,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对网络空间中的西方“普世价值”思潮进行批判和引导。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与分析方法,识别和批判普世价值观
“对于错综复杂的西方思潮,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研究和引导,既辨明政治方向,又分析其理论正误,认清其在我国流行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条分缕析、因势利导、吸其精华、去其糟粕。”[5]一方面,我们要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识别、分析网络“普世价值”思潮及其虚伪本质,揭露其抽象“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欺骗性,提升人们批判能力。唯有如此,网民才能在纷繁复杂、手段高明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分析错误思潮时直击本质、站稳阵脚。
另一方面,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识别和批判网络“普世价值”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并非见“西”就反、见“资”就批。在对待网络“普世价值”思潮上,如果我们不区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一味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法,就极易造成“揪辫子”、“戴帽子”现象,从而引起人们思想混乱,产生反感情绪。也就是说,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体现出巧妙性和艺术性,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吸引性、说服力及其批判效果。
(二)通过网络新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识别和批判网络“普世价值”思潮,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6]9这就需要让广大网民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与本质特征。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灌输理论的内在要求,目的是让公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防止网络“普世价值”思潮的肆意泛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盘”和“稳定器”作用。
网络空间“普世价值”思潮正是利用我国社会现实存在的具体问题来质疑和否定我国核心价值观及相应制度设计,进而以诸如“普世文明”、“人权高于主权”等抽象话语蒙骗网民,达到宣扬西方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因而,利用网络新媒体宣传我国核心价值理念,应该以具体、形象、可感的方式进行,揭穿“普世价值”思潮抽象性、欺骗性实质。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时,要避免“假大空”和“照本宣科”,更不能诉诸抽象式、概念式的宣传和讲授,而必须联系现实、彰显特色,从网民关注的热点、焦点、困惑等问题入手,以生动、形象、具体的实例增强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加网民的政策认同感。尤其要注重通过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宣传党的会议、文件、政策,宣传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让网民在思想上深刻认同中国特色的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
(三)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社会心态,减小认知偏差的消极影响
公众心理素质与认知偏差有密切关联。一般而言,人们心态越好,受认知偏差的消极影响越小。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矛盾问题日益突出,造成部分公众心理压力增大,产生不良心态。培育良好的网络社会心态,应该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微博微信、BBS、知乎、果壳、网络直播等方式拓宽人们表达平台,构建一个多样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网络沟通渠道,让他们自由、合法地宣泄不良情绪、表达意见,从而对“普世价值”思潮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因此,当前,应该建立和完善网络社会心态预警机制、矛盾化解机制及其反馈机制,通过网络新媒体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及时解决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疏解公众生存压力和生活压力。特别是着力回应网民最关注、最困惑、最现实的网络热点与敏感问题,注重用事实说活、用数字说话,真心实意为民众解决难题,从而体现人文关怀、彰显人文理念,防止公众被西方迷惑性价值观引向歧途。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J].南方电视学刊,2015,(1).
[2] 刘晶晶.公共传播视野下我国网络赋权的传播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5,(2).
[3] 赵丽涛.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3).
[4] 张夏,雷骥.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7).
[5] 张耀灿,梁建新.论加强西方思潮引导的方法论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06,(1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