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赵秀丽:回归劳动价值论 引领经济新常态
点击:  作者:赵秀丽    来源: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学习网  发布时间:2015-05-03 10:28:34

 

 

  【领导干部学习政治经济学】
  
  回归劳动价值论引领经济新常态
  ——劳动价值论怎么看?
  
  
【编者按】劳动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原则,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仍然是指导当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然而,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劳动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呈现出边缘化倾向。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我们迎来第126个“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是一个对劳动者表达尊重的节日,体现了劳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当前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景下,崇尚劳动,回归劳动价值论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7月8日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是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的前提,也是构建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还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巨著号称为“工人阶级圣经”的根本所在。正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构建起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大厦。他系统地阐述了商品价值、交换价值和货币理论,通过从货币到资本、从资本再到资本积累的演进过程分析,建立起资本的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的积累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商品价值的转型理论以及分配理论。从抽象到具体层层展开,最终得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资本主义分配原则。不仅从理论层面揭示出劳动与资本两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也从现实表象层面阐释了各类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矛盾与对立。从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运动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进与变迁规律。
  
  劳动价值论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阐明了劳动的重要性:劳动创造了商品(产品)、劳动创造了价值、劳动创造了资本。离开了劳动,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都将无从谈起。正是在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相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物化成了价值与资本,劳动及劳动过程的变迁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进。这是劳动价值论对于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殊意义所在。除此之外,劳动价值理论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劳动的基础性、重要性与源泉意义。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劳动的一般性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中国。在工农业劳动人口占比很大、工农业生产仍然是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的背景下,尊重劳动者的劳动,科学评估各个领域劳动群体的贡献,贯彻按劳动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内在的价值取向。实践证明,劳动价值理论在当代仍然具有很强的科学意义和指导意义。
  
  然而,在以市场交换为资源配置方式的今天,资本的强势地位凸显,劳动的重要性被掩盖在商品、价值和资本的背后,商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和市场拜物教更让劳动退缩得看不见踪影。各类资本及资本衍生品不断推陈出新,具有非生产性特征的金融资本和虚拟经济不断膨胀,甚至在全球居于统治地位,而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实体经济则日趋弱化。这加剧了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进而引发了全局性的经济失衡。中国经济也不例外,同样形成了资强劳弱的权力架构格局。在GDP目标的驱动下,各地招商引资,政府与资本通过各种宏观手段实现了联姻,资本对产出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劳动的重要性。
  
  资本与劳动之间的非对称格局直接引致的问题是,资本的收益率与劳动报酬的严重不对等,劳动者报酬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中国号称“世界工厂”,这里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工人群体,他们分布在跨国公司的工厂和代工厂中,分布在各个城市的建筑行业中,分布在众多的临时劳动力市场之中。尤其是中国特有的农民工群体高达2.6亿人之多,他们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他们是各个城市中建筑行业的主力军,是各个地区经济周期性发展的“产业后备军”。他们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群体人物,被评价为“领导世界经济复苏”“点亮人类前景”的功臣。但是他们在中国仍然没有取得“工人”的身份认证和资格,与之相应的低工资、各类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随之而来。
  
  劳动者劳动的重要性,尤其是生产劳动在理论上的重要性与当代中国实践中的偏差提醒我们,有必要回归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回归劳动价值论首先就要给中国劳动者群体以更多的尊严和保障。劳动价值理论强调了价值的创造源于劳动过程,劳动过程是劳动的核心。
  
  离开了劳动过程和工人的“活劳动”,一切先进的技术设备、生产资料都将成为“死物质”,而工人的“活劳动”是盘活各类“死物质”的催化剂。这正如苏联自然科学家维尔纳茨基提出的“活物质”之于整个地壳运动和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一样,劳动者的“活劳动”就是价值创造、盘活“死物质”乃至整个复杂经济系统运转的“活物质”和能量来源。因此,尊重和重视一线工人、技术工人和农业劳动者等劳动者的劳动,公平公正地对待和评估他们的劳动,这是对劳动、对人自身的一种尊重,因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回归劳动价值论,还要给予物质生产领域和生产性劳动以充分的重视。物质生产领域包括工业生产领域(主要指制造业),也包括农业生产领域、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这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支撑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还是一国经济实现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综观中国经济,非生产领域中的诸多活动被热捧,其资本的回报率很高。而从事物质生产领域的一些劳动则备受冷遇。其主要表现之一便是物质生产领域对劳动者的吸引力下降,尤其是对知识和文化水平较高的劳动力的吸引力下降。当前,没有多少大学毕业生愿意做“一线工人”,更没有多少大学生志愿去农业生产部门。此外,实体经济遭遇寒冬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原来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企业开始转产转型,向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资本回报率高的领域进军。最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的转型口号和政策实践提升了后工业经济的地位,弱化了工业生产。后工业化并不等于去工业化,如果一国经济实现了去工业化,那么该国的产业终会出现产业空心化的现象。日本便是一个例证。中国的实体经济由于上述各类原因出现了相对的萎缩,整体发展状况也令人堪忧。而与中国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下滑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在几年前就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他们已经认识到产业空心化带来的严重社会经济问题。希望通过再工业化振兴美国经济、扩大美国国内的就业。
  
  回归劳动价值论,从劳动过程出发,实现中国经济的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这是中国构建可持续竞争力的根本来源。如今,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全球生产网络(GNP)成为全球经济的微观主体,跨国资本主导下的生产过程实现了全球配置。中国作为世界上FDI流入量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途径仅仅是在生产分工中承担标准化的生产环节,成为发达国家的代工厂或加工厂。这导致两大问题:一是中国的工人从事的生产环节技术含量低,或者已经属于标准化技术,这样,工人的工资相对较低,中国的工人仅仅赚取一个低廉的加工费。二是由于中国企业在分工中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很容易被锁定在低技术循环陷阱之中。如何打破目前发达国家主导的游戏规则,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经济地位?这就要从劳动过程出发,在生产领域开展技术的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在生产领域和劳动过程中的创新才能够走出一条经济的转型升级之路——原始设备制造商(OEMS)——原始设计制造厂商(ODMS)——原始品牌制造者(OBMS)。这既能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也会提高中国工人的谈判力和技术能力,进而改善中国劳工的境遇。因此,回归劳动价值论,从劳动过程出发是振兴中国经济之根本。
  
  同样,回归劳动价值论,也是内蒙古区域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实践“8337”发展思路、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等的根本所在。根据学者们的测算和判断,当前内蒙古的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即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工业经济仍然是内蒙古经济持续增长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作为最重要的实体经济部门,工业化对于内蒙古地方经济的支柱性作用毋庸置疑。回归劳动价值论,就是要重视生产性劳动和物质生产领域,发展内蒙古的工业经济和加快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也是劳动价值论的题中之意。
  
  2013年,内蒙古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确定了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发展定位、发展路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在发展定位中,内蒙古将在未来建成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这些生产加工基地的建设凸显了物质生产领域对于内蒙古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如此重要的领域和部门,没有理由不重视,更没有理由不去重视和尊重置身于其中的众多劳动者。他们同样是实践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的最有力的执行者。
  
  最后,从内蒙古经济增长点来看,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内蒙古经济新的增长点。当前,内蒙古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诸如交通运输、邮政仓储和物流业等行业发展迅速,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尤为明显。根据历年的统计数据测算可知,内蒙古的邮政仓储业、交通运输与物流业的发展规模和增加值在全国名列前茅,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扩大这一发展优势,不仅要在战略上给予重视,更需要在实践中对密集的劳动群体给予重视,他们是继续保持和扩大优势的力量来源。
  
  总之,不论是对于内蒙古的经济,还是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而言,回归劳动价值论就是要承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重大贡献,只有在生产领域中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贯彻按劳分配,践行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充分发挥劳动者的“活劳动”盘活社会资源的作用,才能使社会资源并入劳动过程形成一种“活物质”,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这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出路。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内蒙古财经大学副教授;来源: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学习网)
  
  

责任编辑:秦时明月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