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十九大之后的田园综合体上升到国家战略
点击:  作者:元浦说文    来源:元浦说文  发布时间:2017-11-21 10:07:50

 

      重磅来袭,为之兴奋!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经过三十多年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去说三农,实际上,对农村的公共政策,基本是围绕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的需求来制定的,农村成为城市粮食和工业原料供应基地,农业的发展即是农村的发展,导致整个乡村的价值被忽视。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现代化,反映了中央对农村定位的再认识,对乡村价值的重视。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亮点,是继我们过去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又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我相信在下一步的贯彻落实当中,肯定会制定相应的规划,我相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会做出相应的部署。

在乡村振兴战略当中,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或者说是一个要求是生态宜居过去应该说我们确实存在着重视工业和城市污染防治,对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投入的力量、投入的资金相对来讲是不够的,但应该说最近这五年来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乡村振兴是把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要充分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改变过去乡村从属于城市的现实,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城乡关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这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明确了乡村发展新思路,是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乡村振兴是把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要充分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改变过去乡村从属于城市的现实,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城乡关系。以下就乡村振兴和城乡关系问题,谈一点粗浅认识供参考。

乡村振兴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不可否认,现今我国乡村面临着凋敝和衰落的客观事实,正是针对这些问题才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此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吸引力,构建新时代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既然使用了振兴一词,说明乡村曾经存在的辉煌与成就。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乡村在国家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乡村的富庶是我国盛世历史的标志,也留下了数不清的描写乡村优美田园生活的浪漫诗篇。在城镇赚钱后回乡置业曾经也是事业成功的标志,说明了乡村的无穷魅力与吸引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经历了工业化进程,无论是在改革开放以前还是以后,政策导向都是以城市和工业为核心,乡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重提乡村振兴是对乡村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也是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乡村的地位与作用,乡村振兴与复兴也体现了我国农村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乡村振兴是建设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欧美发达国家,一些环境优美的乡村成为了现代生活的标志和象征,生活品质也远高于城市,成为人口休闲休憩的重要区域,一些乡村庄园甚至成为了接待国家元首的外交场所。我国基本国情决定,农村人口总量的庞大,即使在城镇化成熟后,农村人口还在4亿左右,因此没有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们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不在城市,而是在乡村,乡村还是发展中的最大短板,存在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活条件落后等现象,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消失。十九大报告把文化繁荣昌盛作为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然而伴随着城市和经济发展,我们的传统乡土文化在消散,一些乡村片面追求所谓现代化城市生活,建造了外表上与城市无差异的社区,农民也逐步上楼进社区,但是城市应有的相关服务又不能完全进入,乡村发展又失去了原有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当然我国也有一些乡村,比如陕西咸阳袁家村、山东临沂竹泉村等在利用传统乡村资源,走出了一条振兴之路,也说明了乡村振兴的内在潜力。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新动力。新世纪以来,中央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从2003年开始连续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于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十七大和十八大也分别提出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对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发展动力来看,政策重点侧重于城市,使用的政策手段是城市和工业对农村的反哺和扶持,把农村放在了城市的从属地位,使其被动地去接收城市发展的带动和辐射,没有从内在上激发乡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把乡村放在了与城市平等的地位上,把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更加充分地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更加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这是一种思路的根本转变,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乡村也要从过去的被动接收反哺,到今天的主动作为、实现振兴,进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特别是结合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的输入和建设必然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乡村振兴明确了乡村发展的新任务。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产业兴旺就是要跳出单一的农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有钱可赚的产业,由此带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让乡村成为人民向往的美丽家园,实现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十九大报告还掷地有声地提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问题是农业和农村的根本,更事关国家战略安全。由此需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让农民心中有了定心丸,并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业生产更有效率。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饭碗不应该仅仅是粮食的数量安全,还要让老百姓吃得更安心更安全,这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乡村振兴指明了城乡关系发展方向。为适应乡村振兴的新要求,乡村要成为与城市并行的发展主体,要站在乡村发展角度去设计政策,更加注重发挥乡村主动性,充分激发乡村活力。城乡融合也是在保持乡村独立性和差异化前提下的融合发展,以差异化发展路径来突出乡村的比较优势,由此推动城乡关系改革势在必行。

一是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机制。过去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从农村流向城市的渠道是畅通无阻的,反之要素从城市流向农村则受到了诸多制度限制。当前亟需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打破农村集体的封闭性,建立农村开放的发展制度环境。一方面乡村还会继续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另一方面也要打破阻碍农村吸纳城市资源要素的栅栏。

二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当前在燃气、上下水、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城乡间基础设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限制了乡村生态资源优势的发挥,要主动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逐步消除城乡间基础设施差异,补齐乡村发展短板,让人口在城乡都能享受同等舒适生活。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不是把城市的高楼大厦等表象向农村延伸,而是在保持乡村文化和风情的基础上,推动乡村生活品质和质量的提升,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三是以特色小镇为载体,加快乡村振兴进程乡村振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龙头和载体,把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在空间上进行集中和集聚,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独具特色小镇承载产业与人口,吸引城市资源要素的流入,承接城市消费的外溢,把小镇融合到乡村中,符合当前中央有关特色小镇发展理念,也从根本上增强了乡村的内生发展能力。

四是借助城乡人口流动趋势,盘活乡村闲置建设用地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是一个基本趋势,在城镇化大趋势下,集体建设用地存在巨大可以利用政策空间,要鼓励各地提高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按照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对村庄整治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允许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用于农村产业发展,土地指标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交易,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之外人员在农村使用。简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用于餐饮、住宿等乡村休闲服务业发展和休闲娱乐设施建设的审批程序。

不严重的说,挽救了乡村未来30年的改革和发展!新乡村的改革和发展,有了指导性的战略方向。

乡村振兴,这是一个战略性的提法。

我们讲的三农,基本上就变成农业农民主要是被带着的,讲怎么增收。并且,农业又窄化成粮食农业,农业就没得搞,人都往外跑。城市导向农村公共政策的结果就是村庄凋敝。城市化带来一部分村庄衰退、消亡是正常的,但在当下中国,整个村庄普遍破败,有的地方死寂一样地没有希望,这是不正常的。每年春节回家,返回以后,都有各种乡愁感的文章随即发表。基于,这种现象的需求出现,推动了中央政策的提出。

十九大在原来提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这里就有了乡村现代化的概念。施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原来对村庄重视不够的弥补,体现了中央对农业农村定位的再思考。

这个定位不再是,农村仅仅是为了服务于城市,农业仅仅是为了服务于工业。乡村要振兴,还需要乡村治理等一整套制度的跟进。

实际上,中国乡村问题是农业、农民、农村三者缺一不可的。后来开始搞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才开始有村庄的概念,但整个村庄向何处去的问题仍没有解决。甚至,用城市规划设计的思维模式,去做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有些地方建的四不像,生态环境出现恶略的破坏,严重失衡。可能,是基于某些官员的政绩所为!

三农问题的根本在教育问题在没有人才,困惑在于中国由传统农业进入到工业文明,我们不适应百年过渡时期的乡建方法,以城市建设的理论过度干预乡村治理。解决三农问题的希望在于还权于村两委,培养中国乡建人才。后期,返乡互助项目,将在这方面,做探索开发!

中国最缺少的是乡村建设人才,每年600—700万大学毕业生,几乎没有几个回到农村。中国如此多的大学专业中建筑、规划、设计、教材、室内、景观、监理、造价、验收、建材、家具、服装等,全部是为城市人服务的。传统农业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有许多变化,如土地趋于私有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农村的种植业与国际接轨,乡村建设从此诞生。

百年中国,乡村之所以止步不前,主要是没有完成中国乡建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乡村实用性人才,推动乡村建设教育,已成为解决中国步入现代化进程中三农病因所在。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能否落地之果。

城乡统筹城乡融合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也体现了政府主导下以城统乡思路的转变,更强调城市和乡村,两个板块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核心是,人、地、资本,如何实现融合?

一方面,对于回流的农民、返乡、下乡的创业者,要考虑回流地(城镇)的产业集聚发展,以及住房市场的供给等问题,让我们能够安家。另一方面,由于代际差异,很多农二代已经离土不回村了,生活方式完全是城市化的,政策要顺应这个趋势。

要让我们在流入地待得相对体面。除了稳定就业,还需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包括给他们提供住房保障、解决农三代孩子的教育公平问题。农一代的问题是在城市有没有工作,农二代问题是融入城市,获得相对体面的生活。第三代的问题是公平的问题。如果孩子教育不解决,也是我们很头痛、刺手的问题,这件事非常急迫。 

而城市化的人口能不能在城市留下来,则牵涉到土地问题,土地的配置、供应方式等,都需要相应调整。过去,城市对农民进城是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一亿多的人口在城市中难以一种体面的方式待下来,这对城市来讲也一个很大的治理问题。

住房保障,也是我们遇到的头等大事。目前,已有13个城市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租赁房的试点,实际上是为了解决相当大批难以通过商品房来获得住房的人的需求,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

与此同时,资本也在流动。城市里老的经济活动回报在下降,未来的城市发展取决于创新的经济活动,老的经济活动会往城乡交界处迁移,带来产业的空间重构。乡村的经济活动也在转型升级,农业的功能、形态、商业模式等正在发生变化,市场在扩大,吸引着资本下乡。

返乡、下乡,势必也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大胆预测中国未来很有可能的是,通过城、镇、乡村三者功能的分工,来调整城市的形态:城市就是知识密集、产业升级的地方,而乡村则是文化的、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田园综合体;在城乡之间还会有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驿站,这个地带会产生产业重构的空间,有些会成为适合人居住的特色小镇。

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虽然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下降了,但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在增加,健康、食品安全、生态等都与农业息息相关。农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并不只是表现为对GDP贡献的大小。同时,农业农村经济活动的新变化,农业新业态、附加值的提高,乡村新产业,乡村价值的提升等等,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并且,农村还有很多被制度性因素阻碍了的发展潜力。农业对整体产业的影响,农村在城乡之间的发展地位,并没有被削弱。

乡村有大量发展机会,农业农村与国民经济的新关系在成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提法,是对城乡关系再调整、新型农业发展的回应。

30年的期限,对于资本下乡有没有影响?

七十五年的土地承包期限,再加上一个长久不变的土地制度,形成了未来相对稳定的预期。

这两年,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颇受资本关注,大量社会资本蜂拥而至,还有返乡、下乡的创业者和农民本身。经常,遇到很多项目的投资者,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土地流转问题,尤其是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土地剩余期限的规定,让不少有志于投资乡村旅游的他们,顾虑重重。而此次报告中提出的土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30的政策,将极大的缓解这方面的顾虑,这给我们吃下了一颗长效的定心丸,也将进一步激活乡村经济发展的潜能。

中国这个文明几千年来,其实一直是有一个基本的特性,叫落叶归根,叫衣锦归乡,或者叫入土为安,因为中国这个文明是土地文明,我们对土地的这种感情和恋情是所有民族都不能超过的,要不然怎么会叫全世界的农耕文明在中国呢。

接下来,就聊聊和咱们农二代、农民、土地有关机遇吧!

田园综合体,不陌生吧?

新的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平台!

美好的田园是我国古代人们向往的理想空间。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新乡村”,必须着眼于新田园时代背景,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创造新的田园综合体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这一新概念,“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这是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是培育和转换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现有农庄、农场、合作社、农业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园以及农旅产业、乡村地产等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新支点和新引擎

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在广阔的农村地区找到新支点、新平台和新引擎。具有多元集聚功能的田园综合体恰好可以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优良载体。也就是说,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2.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的突破口

近年来,我国将农业供给侧改革作为转化三农发展动能的主要抓手,进行了多项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积累了良好基础,特别是在提质方面,在优质农产品供给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下一步,如何将现有改革项目集聚、联动,形成精准发力、高起点突破的新引擎,在进一步提质的基础上做到增效”,让农民充分受益,让投资者增加收益,将是三农领域改革面临的新挑战。田园综合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以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链条延伸,有助于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新第六产业”,实现现有产业及载体(农庄、农场、农业园区、农业特色小镇等)的升级换代。

3.田园综合体将成为新乡村建设的样本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要实现农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生态优的综合效益,应该选择聚居模式。但以往部分地区赶农民上楼的聚居模式,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宜居愿望,也不符合中国乡村自古以来的田园居住特色。依托田园综合体,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聚居模式,既保持田园特色,又实现现代居住功能。借助聚居功能,田园综合体也将成为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佳空间。

4.田园综合体将成为高端人群的集聚地

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作为主要潮流的城市化,和非主要潮流的逆城市化是共同存在的。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城市,逆城市化的主要群体是高端人群。可以预见,在较为发达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将进一步扩散。而中国人传统的田园情结,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住在郊区、回归田园。

5.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农民脱贫的新模式

精准扶贫最重要的是赋予农民及其从事的产业自主造血的功能。田园综合体集聚产业和居住功能,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新路径。各种扶贫政策和资金,可以精准对接到田园综合体这一综合平台,释放更多红利和效应,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三农有可持续发展支撑,让农村真正成为希望的田野

总之,田园综合体将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农民增收方式、农村生活方式、乡村治理方式的深刻变化,实现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更高水平的良性互动,奏响三农发展全面转型、乡村全面振兴的田园交响曲”!

土地流转:撬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主抓手

田园综合体将成为乡村地产转型的强大动力。乡村地产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创新,积累了一定能量,但也进入了瓶颈期”,土地供应机制、开发模式、营销渠道等都面临转型。田园综合体包含新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同时,田园综合体在土地盘活机制、建筑特色、适宜人群等方面将有一次飞跃式的变革,借助这一载体和平台,乡村地产将寻找到新的发展蓝海

总体来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田园综合体建设,必将带来农村土地的规模化流转,使土地流转进入新时代。而土地流转机制的盘活、规范的建立,又将进一步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三农发展迈上新台阶。

中国乡村不是一个符号,中国乡村就像构成生命体的细胞一样,携带着中华文明演化的秘密和基因,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同时也同中华民族的兴盛衰微紧密联系在一起。乡村兴之中国兴,乡村衰之中国衰。

乡村振兴,应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乡村振兴,不只是在经济建设层面要振兴,还有生态建设、文明建设等方面都要振兴。

新时代,新乡村,新的田园综合体,让我们一起: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