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开以来,主流媒体无不把毛泽东号召干部、知分到农村和“五七”干校劳动锻练,诬为关进“牛棚”,或送去“劳改”。他们无视了一个铁样的基本事实,毛泽东为何第一个把自己的子女送进“牛棚”?
自从那位被温加宝誉为“国学大师”的季羡林发现“牛棚”以后,我国媒体也就习惯地将干部下放“五七干校”,甚至下去农村劳动锻练,一概诬说成关进“牛棚”或“劳改”。这是莫大的曲解、攻击和污蔑!然而,这些人却无视一个铁样的基本事实,那就是毛泽东自己就第一个把子女送到农村或五七干校劳动磨练的。
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长金诚同志有过这样的回忆:那是抗战胜利之初,毛主席离开长达二十来年的长子毛岸英,终于从苏联回到了自己的身边。杨尚昆同志考虑到岸英刚从苏联回来,生活上还不习惯。那时延安的生活,虽然经过大生产运动,比抗战最困难的时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总的来讲还比较困难。比如,一般大灶油、肉、蔬菜比过去增加了很多,各种粗粮也可以任你吃饱,但大米白面还是不充裕,往往一个星期只能吃一二次。考虑到这种情况,岸英同志回国以后,杨尚昆同志把他安排到交际处暂住。因为交际处是接待外来客人的地方,客人们的伙食比一般机关大灶的伙食好得多。但杨尚昆把毛岸英住交际处的事没有告诉主席,怕他不同意。哪知事有巧合。1946年2月的一天,毛泽东来交际处看望他青年时代的老师、原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符定一先生和国民党联络参谋等人,正好看到岸英和交际处的其他客人在谈话。事毕,我送毛主席下山时,主席问我:“岸英也住在这里”?“是的”,我回答。“为什么住在这里?”主席又问。我回答:“这是尚昆同志的意思。尚昆同志考虑到岸英刚从苏联回来,生活上还不太习惯,让他在这里适应一段时间。反正很快就要分配工作了,上班前在这里住几天吧!”毛主席摇摇头,只“唔”了一声。过后不久,就把岸英接回去了了(《真实的毛泽东》第55、56页)。
毛主席把岸英接回去家住几天后,就严肃认真地对岸英说:“你在苏联学了革命理论,现在回到中国,如果你不了解农民,不了解农村,你就不懂得怎样革命。中国的农民在全国的人口中占百分之八十,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要做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必须首先了解农民,向农民学习,只有懂得了农村的现状,才能担当起革命的重担。”岸英满口答应,高高兴兴回答说:“我也想到农村参加劳动,向农民学习,好好锻练锻练。”随即,毛泽东请来吴家花园枣园村村长郝光华,同毛岸英一起坐在在王家坪住处前面的石桌边。他和蔼亲切地对郝光华说:“我想叫岸英到你那里,上一段劳动大学。你就当他的教授。”郝光华听后一惊,连忙说:“我斗大的字识不了几布袋,咋能当教授呢?”毛主席和蔼地问:你会掏地吧?郝答:会。又问:你会种庄稼吧?回答仍是:会。他便高兴地说,好!就让岸英跟你学这个。郝光华笑着说,自己明白了!于是,毛岸英就在吴家枣园“劳动大学”磨练了一年半。从“第一课”学开荒,到学“吆毛驴送粪”,再学种洋芋,直至种玉米。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髒,什么都争着干。只因蒋介石调动大军进犯延安,才提前“结业”回延安。(郝光发:《陕西日报》于1977年5月4日)
四十年后,毛泽东在文革中号召广大干部到“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其时,李讷自北大历史系毕业后便在解放军报社任职编辑,工作好好的,他以身垂范把李讷送去“五七”干校劳动锻练。谢静宜的回忆录是这么记载着的:1970年的夏天,主席对我说:“小谢,你和李讷交过朋友吧。”然后,主席向我交待任务说:你去江西一趟,同李讷談谈(当时李讷和广大干部一样,正在江西中办“五七”干校劳动锻练)我没有时间管她,她不要自认自己的父亲是主席就不求进步……”这当然是主席 对女儿要求严、标准高的感情流露。俗话说,爱之深,责之切。主席爱这样拿高干子女和一般干部子女相比较,总不希望他们有优越感和特殊化。事实上,李讷是一个俭朴、好学的人。稍停,对我谈了李讷要求去农村插队的事。他说:“她现在在江西进贤‘五七’干校劳动锻练,是我让她去的。我同她说过,“不要在在解放军报社了,下放到江西进贤‘五七’干校劳动锻练吧!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办报啊!她同意我的意见,很高兴地去了。已经一年半了,她说在‘五七’干校接触的都是干部,锻练不大,她要求去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同意她的意见。”
主席思考片刻继续说:“看看到什么地方去,你同她商量一下,帮她选个地点。你带上李讷去看好。选定后再让她搬去。”最后,主席深情地说:“你们要向江西人民学习,学习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优良传统,爱护江西人民的一草一木。”我深深记下老人家的殷切期望。我准备动身走时,主席给李讷写了一封亲笔信。主席先让我看了信,我深为信的内容所感动。其中使我最难忘的是:“李讷儿,爸爸老了,你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我们在江西省委的帮助下,到江西一个农村插队去了。
后来,听说李讷病了,我受主席之讬,又去江西看望过她。她当时正在地里同农民一起砍甘蔗,我去河边给她挑了一担水。河水淺且混,是用葫芦瓢一勺一勺舀起做倒在水桶里的,物质生活条件自然艰苦,但李讷的精神生活是充实的。除了劳动以外,她看了许多书。不过,她的身体不太好,经常发烧不退,但她自己从未提出回北京的要求。我回来后,对主席谈了李讷的病情。主席说:“她没有什么大病,在家时也常这样。没有什么要紧的。”我看主席对子女要求这样严,就说:“主席,李讷还是有病,让她回北京治疗一段再回去吧。”主席说:“不,人在哪里,就在哪里治病。”我说:“江西那里的同志也提出 让她回北京治病。”主席还是不同意。说:“不,不让她回来。难道江西人民有了病,都要来北京治疗吗?她在乡下,就在乡下治,乡下治不好,到县里治,县里治不好,到省里治,不要回北京。”(谢静宜的回忆《真实的毛泽东》第46页)
从这里我们看到,毛泽东的子女观与别人是多么不同!他早在解放战争之初,就把毛岸英送去“农业大学”劳动锻练。其时,他并未要求别的干部也下放农村劳动锻练。如果说是进“牛棚”,那仅只毛岸英一个人呀!只是解放后,毛泽东鉴于党执政后面临“逐渐蜕变”与“和平演变”的严重危险,才号召干部和知识分子下放劳动锻练,以此作为反腐反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举措之一。李讷也同广大干部一样,下放“五七干校”劳动锻练。怎能肆意曲解、诋毁成“进牛棚”、“发配劳改”呢?大家不妨想想,毛岸英从小跟母亲坐牢,后被地下党荣救出狱后,又在上海流浪,历经折磨,小小年纪,受尽了苦难。到苏联长大、学习后,参加过残酷的对德作战,英勇地打到柏林,受到斯大林的奖赏。他好不容易回到延安父亲身边,毛泽东没有把他留在身边当个什么官呀长呀,一旦发现被安排在接待处暂住,随即喊回家,并把他派送到“农业大学”劳动锻练。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从来未有过创举!不仅如此,毛泽东把子女送到农村或“五七干校”劳动锻练,不是做“做秀”,不是“镀金”,而是要求他们硬同普通干部、农民人一样。李讷在江西农村劳动确实病了,毛泽东也心疼,派人前去看望。在回报李讷病情后,建议让李讷回京治疗一段再回农村,这也是情理中事,而毛泽东却坚决不许,要她像普通人一样,“在那里病,就在那里治”,“难道农民病的都到北京来治?在乡里病了,就在乡里治,乡里治不好,到县里治,县里治不好,到省里治。”这就是毛泽东的思想境界,这就是毛泽东的子女观!如果对别的什么领导干部也如此对待,岂不都被诬为严重的“政治迫害”?
可见,在毛泽东毛泽东的子女观、干部观就是要把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有用之才,决不是为“当官”、为“发财”。原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依靠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他“真心实意”地把农民群众看成是“真正的英雄”,是“老师”,并且确认知识分子“学了理论知识”,还不等于就有了完整的知识,还得“进劳动大学”,参加劳动,学习生产知识,懂得农村,熟习农民,了解农业,“才能担当起革命的重任。”也只有亲身参加劳动,才能真正懂得劳动的艰辛和伟大,磨练意志、思想、品德,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毛主席教育子女常说:“过了劳动关,你会终身受益的”!这是他自己早年在农村长期参加生产劳动的深刻体验。只要回顾并比较一下毛泽东和邓小平这两个时代的干部、知识分子的状况、表现,谁都会强烈地感到“两个”三十几年反差太大了!为什么毛泽东时代我们全党干部能做到以清正廉洁著称于世呢?又为什么改开这些年后我国官员腐败得愈演愈烈,以至在各国“清廉指数”排名竟被摆在70几位?为什么过去惩处腐败那么严格“进去者”寥寥无无几,而现今惩处如此宽大,反倒“进去者”络绎不绝?当然原因多多,但是否坚持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的方针和提倡干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方针,能说不是一重要原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经验教训 •
• 他山之石 •
• 读史明智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