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农夫与蛇》的故事,可怜而又可恨的是,中国饰演的是那个农夫。
1910年是个动荡的年份,此时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内忧外患下的中国随时都有“变天”的可能。
朝堂之内,宣统帝溥仪和一众内阁大臣正在探讨“预备立宪”的可行性,他们寄希望以这最后一剂良药为苟延残喘的大清延续生命;而朝堂之外,紧邻中国的朝鲜也在经历一系列“改朝换代”般的变革,不过与大清不同的是,参与此次朝鲜变革的,还有中国的老对手——日本。
往前推移13年,朝鲜刚刚从大清属国中脱离,他们怀着满腔抱负将自己更名为“大韩帝国”。
这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次号称“帝国”,虽然疆域与朝鲜王朝大抵等同,但是由“王”改“帝”,熟悉皇朝制度的人都知道,这其实是有着本质的转变。
弃藩制改帝制是朝鲜亲日派向日本靠拢的筹码。在他们看来,甲午战争,日本既然能战胜大清国,那么其实力必然也居于大清国之上,跟随一个蒸蒸日上的国家,前途自然会比跟随日渐衰落的大清要好得多。
不过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日本想要的并不是追随者,对于朝鲜,他们还有着更大的野心。
1909年11月,日本凭借‘伊藤博文’被刺事件(伊藤博文是韩国统监,1909年10月与俄国密谋进一步掠夺东北权益时,在哈尔滨车站被韩国爱国志士击杀),在国内煽动复仇情绪,试图为吞并韩国制造舆论。
1910年5月,日本拟订《日韩合并条约》,并于8月22日命令在汉城的日本军、宪、警警戒全城,给大韩皇帝和大臣施加压力;7天后,也就是8月29日,韩内阁总理‘李完用’奉令于日本签约。日本如愿,历时13年的大韩帝国彻底灭亡。
值得一提的是,大韩帝国依约合并后,“韩国”之名,又被日本改回了“朝鲜”。
看到这里,似乎和中国还没有明确的利害关系,至少明面上没有。不过,接下来就不一样了。
正式吞下朝鲜后,为了进一步同化朝鲜,日本便要求朝鲜人改日本姓。中国有句古话,叫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更何况“姓”是家族的延续,此举一下子惹来朝鲜原著居民的抵制。不过,日本在推进计划时也预估到了朝鲜的抵制,他们安排了各种方式镇压。
抵不住强压,又不愿意改名换姓,迫于无奈,大量朝鲜民众逃往了满洲。
说起来,这并不是朝鲜平民第一次逃入中国。早在1869年的朝鲜大饥荒时期,就有不少朝鲜难民穿越国界线来到大清,当时大清为了体恤灾民,还划出了7000多平方公里肥沃土地供他们垦殖(这片土地后来被称之为“间岛”)。
大清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子民养;毕竟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这群人也干的很卖力。本来两国其乐融融,各不相干(实际上中国算是帮助朝鲜解决了一部分不稳定因素),但是随着越来越多难民的涌入,这里面就不知不觉变了味。
朝、日想混淆间岛归属权,并试图以间岛为跳板,往东北内部延伸势力。
其实,关于间岛的归属是早就明确了的:1909年,中日两国通过签署《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确定了中国对“间岛”地区拥有领土主权。但是日本合并朝鲜后,代表朝鲜权益的日本便起了如上这起幺蛾子。
……
其实,不管当初日本怎么想,如今时隔百年,距离他们燥舌的时期已经相去甚远。然而,日本虽然消停了,也淡化了,但是韩国的燥舌却并没有结束。
据说,近几年,韩国倾注了各种力量在“查明”间岛的归属问题,为此他们还费尽心力(机)搜集400多张古地图。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其所搜集的外国地图中,朝鲜半岛直到16世纪中期才开始出现,且直到17世纪,朝鲜半岛一直是被标为岛屿模样的。更有意思的是,在16世纪的英国等国地图上,如今的日本海曾被他们标注为“中国海”、“东洋”。
韩国不仅黑了自己,捎带连日本也给黑了进去,看着还真是够给力的。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经验教训 •
• 他山之石 •
• 读史明智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