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陈志刚
□ 记者秦孟婷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望远镜”也是“显微镜”
长江日报: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已诞生80周年,为什么说在当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陈志刚:《实践论》和《矛盾论》,是为了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写作的,可以说它是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的,它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区别于西方政党党建理论的突出特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战略定力、不为外物所惑的思想前提。
在革命时期,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运动的性质、对象和任务,正确地把握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我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分析中国社会的实际和人民的新期待,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三大改造的伟大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又自觉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重大问题,并号召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
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冷静分析国际大势和国内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第二次结合,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为我们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正确把握社会发展大趋势提供了世界观指导和“望远镜”,而且为我们分析处理各种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和“显微镜”。不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难以理解。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为指导,必须要把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首位。
80年前,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矛盾论》和《实践论》发表。作为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里程碑之作,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由外国模式向中国模式的转变,并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80年后的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如何看待《实践论》《矛盾论》,不仅关系到我们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总体把握,而且关系到在当代中国背景下应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问题。就此主题,长江日报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陈志刚。
实践创新到哪里 理论创新就要发展到哪里
长江日报: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我们党自成立起,学哲学、用哲学就是一个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变化新挑战新特征,我们应该如何继续深入“学哲学”“用哲学”?
陈志刚: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都是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回答。就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而言,它们皆是立足中国革命实践,并始终贯穿着对生活、实践的具体分析。因此,我们必须从其现实的针对性去把握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不断胜利,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足国际国内的新变化新挑战,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另外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正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变”与“不变”的辩证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
面对新变化新挑战,必须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但深入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且把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熟练运用于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球治理等问题上都体现了党中央深厚的辩证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干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做了许多过去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这一重大实际进行新的结合,围绕着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什么样的全球治理,怎样实现全球治理”等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理论飞跃,它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只有深入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科学把握国际国内形势,提高坚决执行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性、主动性,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带领广大人民凝聚起磅礴的力量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建理论的价值追求
长江日报:当下我们应如何推进理论创新?
陈志刚:是否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这是区分马克思主义政党和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9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把人民解放、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核心价值追求。据此,我们党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强调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观。与西方政党理论坚持抽象人性论,把自己打扮成“全民党”,模糊、淡化阶级性,维护所谓的“普适价值”不同,中国共产党始终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阶级性,强调自己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强调自己除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的人民取向,使得党的理论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同和拥护,确保了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推进理论创新,除了必须总结当代生动发展的实践创新成果外,还必须从历史传统和人类文明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总结的政党,9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方针,既深入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治国理政的优秀思想,又敢于借鉴西方政党的一些合理观点,把总结自身经验和借鉴世界其他政党经验相结合,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如中国共产党积极吸收历史上的御史监察理念和制度,推动了党的巡视监察观念和制度的变革。坚持党建理论的批判继承,为我们党观察国内国际问题提供了开阔、开放、辩证的视野。
只有坚持党建理论的科学性、创新性、人民性、批判性,我们党才能坚定理论自信,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感召力、凝聚力,才能更好地建设一个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经验教训 •
• 他山之石 •
• 读史明智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