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三农建设 > 阅读信息
陆福兴:​双循环下国家粮食安全的新认识
点击:  作者:陆福兴    来源:《团结》  发布时间:2020-10-16 08:50:21

 

1.webp (1).jpg

 

粮食既是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又是关系国家社会稳定和主权安全的战略物品,粮食安全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更是人口大国安全稳定的基础。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世界经济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使我国许多国家政策和计划都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双循环新时代,粮食作为抗战疫情的第一物资,在疫情发生后出现了新情况,因而我们在双循环时代对国家粮食安全也必须有新认识。

一、怎么认识国家粮食安全:双循环下的新变化


粮食安全作为人口大国的国家安全之本,是国家发展稳定的基础。粮食安全不会一成不变永久安全,它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在双循环的严峻形势下,随着国际粮食市场的新发展,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也出现了新变化。

首先,数量安全重新重要。粮食安全首先是数量安全,数量安全是指粮食要够吃,大家都能够吃饱肚子。中国历朝历代的社会动乱,都是由灾荒引起的,都是粮食不安全的结果。自2004年来,我国粮食持续十二年增产,粮食数量安全问题似乎基本得到解决。但是,疫情发生后,粮食以及与粮食有关的食品保障受到严峻检验,人类对灾难时期的粮食安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国也再一次看到了粮食数量安全不是高枕无忧。因此,我们在经济双循环的运行形势下,对国家粮食数量安全要进行重新认识,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关注粮食的数量安全。

其次,质量安全有了新需求。粮食必须是“良食”,质量不好也不是粮食安全。粮食质量安全是发展安全,当粮食在数量上保证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人对粮食的质量有新的更高的要求,一国内粗糙劣质的粮食就不能满足国人的需要。例如,我国的大米供应充足,但是优质大米严重短缺,导致连县城农民都喜欢买国外大米,久之就会存在粮食的质量安全隐患了。因为进口优质的国外粮食一是数量有限;二是会冲击国内市场;三是如果遭遇社会灾难和动荡,如疫情影响,一些国家人为操纵世界粮食,就有可能产生粮食安全风险。因此,双循环下的粮食安全必须特别注重内循环的安全。

其三,结构安全成为新要素。粮食是一个综合复杂的概念,包括各种稻类、麦类、薯类、玉米、豆类等等,人们的粮食消费有一个比例结构,尽管各类粮食之间有可以替代性,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人们对粮食消费有一个传统的结构。因此,尽管人们日常粮食的总量够吃,结构可以依靠国际循环进行相应的调节,但如果结构不匹配外循环不畅通,粮食也谈不上真正安全。如我国粮食数量暂时是安全的,但是,我国每年需要向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大豆,一旦国外大豆短缺,我们的植物油、豆饼、豆腐等许多豆制品都没有了,因而粮食结构的协调也是粮食安全的重要标准。

其四,技术安全成为新问题。传统粮食安全不存在技术问题,土法种植是个农民就会种。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粮食的现代种植技术、良种培育技术、粮食加工技术和化肥农药技术日益发达,这些技术如果落后,被别的国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专利,动辄被侵权诉讼,粮食也不可能安全。技术安全是粮食生产和加工的根本,特别是现代农业核心技术安全非常之重要,如果粮食生产与加工的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粮食生产和加工就要受制于人。一旦粮食的某些核心基因技术被别人控制,我们就无法生产这种粮食,国家整个的粮食结构就会不协调甚至成为安全隐患,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和严峻。

其五,粮食贸易安全日益凸显。粮食的贸易安全在国际统一市场趋势下显得日益重要。粮食世界贸易是一种准战略物质的交换,粮食的世界贸易既有倾销危机,也有限制出口危机。例如,发达国家可以以倾销农产品导致发达国家的农业危机,本次中美贸易纠纷中,中国的反制手段就是限制进口美国的农产品,包括中国严重短缺的大豆进口。这次疫情发生后,事实上某些国家也开始限制粮食出口,造成了国际粮食市场的小小恐慌。此外,全球贸易趋势中紧急情况下的粮食物流与交通不畅,也会造成粮食贸易安全的危机。

二、如何看待我国粮食安全:危机时刻要警惕


中国有没有粮食安全问题,这是个国人非常关心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因为作为十四亿人口的大国,一旦发生粮食危机,谁也救不了中国。怎么判断我国的粮食安全,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我国粮食数量安全暂时有保障,变数大危机不得不防。今年尽管发生了突如其来的疫情,紧接着部分地区又发生了蝗虫灾害,还有当前还未解除的洪水灾害,在多杂多难的情况下,由于我国狠抓粮食生产,据农业农村部门通报,我国今年上半年粮食获得逆丰收,我国粮食的数量安全暂时是有保障的。粮食数量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数量安全决定于许多因素,数量的暂时充足不能说就完全安全,一是数量可以坐吃山空;二是数量安全只能说明当下,不能保证未来。客观地说,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并不强,粮食生产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差,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难和人为的灾害,粮食数量安全就会出现很多变数,可能也会出现危机。

第二,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弱质性,经不起很大的折腾。我国一直重视粮食安全,时时绷紧粮食安全的弦,才有今天的粮食安全。但是,我国人口众多,粮食生产的资源不足,粮食科技能力不强,粮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大,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不强,因而,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弱质性,遭受不起很大的折腾。因此,国家粮食安全永远是我国的安全隐患,时刻不能放松对粮食安全的警惕。疫情发生后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对国际粮食市场和粮食供应链的影响,并没有波及我国的粮食安全,是因为我国做好了充分的应对准备,我国才没有像世界有些国家一样出现新的粮食危机。

第三,粮食安全的国际贸易战危机,我们必须时时警惕。在国际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当下,中国也成为国际粮食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并且一举一动都会对世界粮食市场带来深远影响,因此,世界粮食贸易战随时都有可能影响中国国内的粮食安全,中国必须时刻关注,必须高度警惕。当前,中国的双循环重点是国内循环,在国际市场化的趋势下,贸易战不可避免和停止,粮食是贸易战的常涉对象,也是能够深远影响一国贸易的物资。粮食贸易可以造成粮食外循环不充分,国际粮食贸易受阻,进而影响一部分国家的粮食供应形成蝴蝶效应式的世界性粮食安全。这次中美贸易战中,我们已经与美国就粮食等农产品的进出口进行了博弈,如果我国没有坚强的粮食安全基础,可能就会造成我国的粮食危机。

 

三、怎样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三大战略


双循环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最重要的是搞好内循环,粮食安全首先是国内循环的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很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他在不同的场合对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过重要指示。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装中国粮,特别是他关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的思想,构成了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三大战略。

一是确保耕地底线,藏粮于地。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资源要素,粮食生产的资源是土地。我国耕地资源稀少,耕地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制约,也是粮食安全的宝贵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的粮食安全必须保护好耕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保护耕地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对于人口大国和耕地资源短缺国,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首先保护好耕地红线,没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保障,就是巧妇的无米之炊,是靠不住的。事实上,粮食安全不能保存在粮仓里,只有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粮食安全的可持续能力,才能真正安全。藏粮于地要求基本农田要姓农,要种粮食。习近平总书记说: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如果耕地都非农化了,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就没有了。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我国在过去耕地数量减少,既有城镇化发展占地的原因,也有用地不集约的因素。

二是强化技术创新,藏粮于技。藏粮于技,就是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粮食安全的道路。科技创新是农业的根本出路,也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国家粮食生产的优质、高产、低耗、节本、高效、生态、安全,实现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农民收益增加。”藏粮于技,不仅是粮食安全的主要保障,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在现代科技创新的环境下,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在国际上有立足之地。当前,科学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藏粮于技,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藏粮于技就是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国外实践证明,现代农业的根本实力在于科技,一项技术创造一个奇迹,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我国农业科技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高新科技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粮食安全这样宏大的工程,要坚持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内涵式道路。科技支撑既要“顶天”,注重先进科研成果的引进、创新;也要“立地”,把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到千家万户。

三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藏粮于民。粮食安全属于国家公共产品,但是全部依靠国家提供我们国力还很有限,因此,要发扬我国民间藏粮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老百姓粮食安全的主体作用。我国民间历来有储存粮食的传统习惯,因此我国农户储粮在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中也占有重要位置,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过去,我国大量粮食存于农户之手,他们每一户都在为自己的粮食安全做准备,一旦粮食供应紧张时,农民自己的储备粮就可以度过难关,对稳定市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粮食全面市场化以后,居民能够很方便买到粮食,农民的粮食也充分商品化了,农民也不再储存粮食,导致粮食储存的责任全部落到了国家身上。在以往的粮食安全实践中,我国并没有注重农民的藏粮作用,因而在当前的发展中,农民藏粮的传统不断消失,农民也是买一点吃一点,放弃了藏粮的习惯,导致当前国家越来越依靠国家来藏粮了,这是我们粮食安全的一大隐患。在双循环的环境下,粮食安全作为战略物资和生活资料,在充分发挥内循环安全保护的同时,必须确保外循环安全,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三大能力建设,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强大的防护网。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来源:昆仑策网,原刊于《团结》2020年第4期)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