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樵人;原题:“多开会”莫如“沉下去”;
原载:《人民日报》2018年8月7日4版)
工作还没开始,先开个会来动员一下;工作遇阻了,就开个会推进一下;工作结束了,还要通过会议来总结表彰一下。
眼下,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面临不少新问题新矛盾,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尤其是基层,由于常面临一些棘手问题,特别渴望得到上级的帮助和指导。可是,经常听到机关干部抱怨工作太忙,时间不够用,“想深入基层也深入不下去”。时间到底去哪儿了呢?
原来,相当一部分时间被各种各样的会议占据了。某贫困县的县委书记抱怨,今年上半年才刚结束,自己就参加了上级召开的几十个会议,加上县里召开的各种会议,粗略算了算,平均下来几乎一半的时间在开会。“要么在开会,要么在去开会的路上”,结果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分析问题。如此一来,工作被动应付,更鲜有时间督促检查抓落实。
现实中,类似情况时有发生:大家都被“按”在会议室中,“窝”在里面动弹不得。本来,上级要求基层干部狠抓工作落实,蹲点一线去解决矛盾和问题,但基层干部却被上级召集的各种会议缠住了,没有时间沉下去。基层干部很期盼上级多下来调研指导,出出主意、想想办法、给点政策,可上级也被自己安排的过多会议拖住了,想下去也下不去。过多过滥、内容重复、形式大于内容的会议,占用了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工作的有序开展。
开会是部署工作、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是中央召开的重大会议,省一级召开的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的会议,必不可少。但对于市县及以下的基层单位和部门,就应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狠抓落实上,而不能搞以会议来落实会议那一套。一些地方和单位开会过多过滥,源自一些人迷信会议的作用,在思想上把开会当作首选的工作方式,当作推动工作和抓落实的灵丹妙药。工作还没开始,先开个会来动员一下;工作遇阻了,就开个会推进一下;工作结束了,还要通过会议来总结表彰一下。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值得关注,即一些领导干部以开会来敷衍塞责:你说我不重视,我的会开得比谁都及时,讲得比谁都重要;你说我抓得不紧,我的会比谁开得都多,讲得比谁都全面;你说我不负责任,我在会上要求都十分明确,会议记录详实且有据可查。说到底,这是形式主义作祟,也是懒政惰政、不作为的表现,危害不容小觑。
那么,如何精简会议、提高实效呢?关键在于上级带头、各级“一把手”率先垂范,对要求召开的会议严格控制、科学规划,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我们倡导会议开得少一些、短一些、精一些,多开一些更有准备、更能解决问题的会。除此之外,不妨变多开会为沉下去,将一些会议直接安排为基层调研、现场办公。开会本来就是要解决问题的,与其隔靴搔痒地开会,还不如一竿子插到底,直接到基层一线多开一些调度会、协调会、督导会,把工作直接拿到现场去布置。通过直接传达、面对面指导,有利于推动上级精神转化为基层行动,也必能有效减少会议。
开会是一门学问。把该开的会议安排好、开好,不该开的、冗余的会议坚决精简,就能推动干部作风持续转变,进一步革除“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积弊。
(作者:李长安,中国网评论员;原载:中国网)
近日,《人民日报》4版刊发一篇标题为《“多开会”莫如“沉下去”》的文章,被新媒体端口将标题改为《一位县委书记的抱怨》后,引起了广大网友特别是基层干部的广泛共鸣。“会海”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会多多”大致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混会”,也就是区域性大会。比如,全市科级以上干部大会,全县“一把手”大会,全镇干部大会……这种会议看起来是一种综合会议,其实会议涉及到的内容并非与会者人人都息息相关。比如,全县脱贫攻坚大会,通知所有中小学校长也参加。按理,教育扶贫校长参会也能说得过去,但会议内容偏偏是项目攻坚。综合性大会不是不要,但要开得有水平,绝非是为了“扎场子”,壮声势,凸显个别领导“一呼百应”的官威,而下大包围,撒大网。
第二种是“套会”。顾名思义,套会就是“会中有会”。这种会,主要发生在系统内,其表现形式往往是“一干多枝”。局长开大会,向部门负责人传达上级文件精神,部门负责人又向部门干部传达,召开这样的传达会议,往往是照本宣科读文件。最常见的是看上去干部职工人人都带了会议记录本,也在做笔记,可如果翻看笔记,要么是寥寥草草几句话,要么是除了会议时间、主题,内容为空。滋生套会的原因就是“以会议落实会议”。层层开会,会来会去,结果啥都不会。
第三种是“例会”。周前会、旬会、月会等就是典型代表。例会不仅干部开之索然无味,就是主讲领导也不真心想开,但为什么例会依旧?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例会是某些领导“刷存在感”的重要方式。有领导外出学习几个月,出差N多天,与干部职工变得“陌生”了,领导地位淡化了。回单位把干部职工集中起来开几个会,似乎才能找回领导地位。同时,A单位不开例会,B单位却在开,相邻单位领导之间相互一沟通,为了避免干部“说闲话”,一刀切,大家都开吧。于是,有事说事,没事集中起来看看教育片、读读报,也能凑合着开个几小时的例会了。
此外,诸如专题会、业务培训会、时令性会议等充斥整个基层,一天开几个会,“镇里的政法委副书记一年开了280多场会”,基层干部吐槽“要么在开会,要么在去开会的路上”等,也就见惯不惊了。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干部泡在会场的时间多了,时间不够用,“想深入基层也深入不下去”,在现场实干的时间就少了。
遏制“会多多”需要求同存异,尽责担当。造成“会多多”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部分领导责任意识不强。一些领导对部门分工不明确,甚至不知情,所以才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文武百官”同开一会的现象。很多工作需要群策群力、协同作战,但与此同时又更需要合理分解、明晰责任,由牵头部门组织会议,其他部门尽量少开会。
填“会海”先“分流”。区域性大会要开少、开小。集体性会议尽可能做到与业务联系不大的,不是直接相关的不参会,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开业务小会;同一个主题的会议只开一次,不搞套会、会中会。同时,系统内的大会,尽可能借助多媒体,开成视频会,利用微信、QQ等工作群发布可以公开的会议内容,减少基层干部会场讨论和往返折腾时间。
此外,要少一些“聚集令”,多一些送会下基层。改变通知基层干部到机关开会的陈规陋习,把会议开到群众的房前屋后,开到田间地头,开现场会,不仅务虚的会少了,落实会议内容的“最后一公里”也打通了,可谓一举多得。
开会是推动工作的必要手段,开会可以收集意见、统一思想、落实分工。但,实际工作绝非是多开会、开长会就能做好。领导要留给基层干部更多去一线、去现场的时间,做到“三个必须”:必须限制发言人数,最好根据会议内容和精神一个会议只一个领导讲,而不是书记讲了,副书记讲、科长讲;必须控制发言时间,根据会议内容明确规定会议时间,比如不超半小时;必须自己写发言稿,不准秘书代笔,做到有则讲之,无则散之。
一场会议由哪些部门、哪些干部参加,表面看是按照会议内容决定的,但如果领导切实履职尽责,提前做好会议内容分解“备好会”,做到点对点开会,会议面窄一点,会议次数少一点,会议时间短一点,则填平“会海”指日可期。
(来源:昆仑策网【综合】,据人民日报、中国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