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昆仑专题 > 乡村治理 > 阅读信息
李彦岩:袁家村——“三无”村庄的振兴
点击:  作者:李彦岩    来源:昆仑策网【综合】  发布时间:2018-10-29 09:10:02

 

1.webp.jpg

 

上世纪80年代初,“包产到户”的大潮席卷全国,坚持集体经济的陕西袁家村的书记郭裕禄和乡亲们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当时,陕西省委书记马文瑞同志支持了袁家村的村民们,集体经济被侥幸保存了下来

 

2002年,马文瑞同志为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画册《袁家村的变迁》撰写了《序言》。马文瑞同志在《序言》中说:“面对包产到户的大潮,郭裕禄从袁家村的实际出发,坚持走集体化道路,一度曾受到非议,压力很大。我知道后。随即找他面谈……他这才从重压中解脱出来。”

 

《序言》在结尾处写道:“这本画册用写实的手法和图片语言为我们展示了郭裕禄带领袁家人走共同致富道路的创业史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了ー位共产党人心怀黎民百姓、不忘公仆之本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本画册不仅是袁家人创业史的真实记录,也是中国农民摆脱贫困、走共同富裕之路的精神写照。我相信,它将是一面旗帜,召喚着广大共产党人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展示自己的人生辉煌;它将是一座丰碑,激励广大农民宣战贫困,勇奔小康。”

 

1.webp (1).jpg

 

 

《乡村建设研究》编者按:2018年7月10日一7月20日,“在乡村发现中国”联合调研组由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周立教授担任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重庆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包括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建筑学等专业学者十二人组成,前往山西、河南、陕西三省七地的乡村进行实地调研与跨学科对话,并形成系列文章。从书斋迈向田野,也意味着理论与经验的互动融合,正是在这一“跨越”中,广大、复杂的乡村民众建设史与建设实践,包括其背后的本土脉络,其内部的张力,其坚韧的生命力得以显现,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提供了更丰富的参照与启示。

 

1.webp (2).jpg

【本文作者:李彦岩,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治理】

 

果真,闻名不如见面。“在乡村发现中国”调研交流团一行人,行至袁家村,所见,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跟随王村长漫步在村子里,十条古色古香又风格迥异的巷子,传统与现代交融,像是铺开了一幅摩登的关中风情画卷,让人沉醉。最吸引大家的,还是地道又放心的袁家村美食,看着路两边,一街吃遍关中,每家都不重样:驴拉着磨研着红彤彤的辣子、青花瓷碗里白嫩嫩的豆花、金灿灿的脆香大麻花、清爽劲道的凉皮、自制的醇香酸奶和女儿红,让人垂涎!

 

边走边听王村长介绍,这个只有62户286人、占地仅500亩的袁家村,去年(2017年)的总收入是4.2亿元,纯利润1个亿,村集体收入2000万元,并吸引了来自全球的3000名创客成为袁家村的“新村民”,这个没有名山大川、没有矿产资源、也没有传统产业的“三无”村庄袁家村,交出这样一份成绩单,让人惊艳

 

1.webp (3).jpg

【人头攒动的袁家村】

 

袁家村是中国众多“三无”村庄的一个缩影,从全国范围看,“三无”村庄占据了中国农村的绝大多数,这些村庄往往变成了人口大量外流、破败凋零的空心村,而袁家村则生猛地闯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的路子

 

当下,全国都在推动乡村振兴,但对于诸多“三无”村庄,振兴什么?靠谁振兴?怎么振兴?或许,在袁家村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那其间闪烁的智慧和关键节点,能告诉我们一些答案。 

 

让“点灯没油、耕地没牛、干活选不出头”的烂包袁家村出现一丝转机的,是一个叫郭裕禄的人,是他,带领袁家村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上世纪70年代,郭裕禄作为袁家村的书记,他重视农业生产技术,通过打井、积肥、育良种实现了粮食大丰收,让袁家村告别了贫困村;80年代,他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带领村民发展村办企业(如水泥厂、预制板厂等),壮大集体经济,让袁家村成为了著名的“富裕村”;不过好景不长,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调整产业政策,淘汰了高污染高耗能的村办小企业,袁家村开始走下坡路,进入21世纪,袁家村已经沦为了一个空心村。

 

饮冰十年,不凉热血。2007年,袁家村开始了二次创业,郭占武被选为党支部书记和创业带头人,带领党支部和62户村民,继续父亲郭裕禄的事业。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面对困境,何去何从?这考验着党支部的战略眼光和领导能力,紧要关头,党支部反复地琢磨和思考,甚至愿意拿出20万来向社会买“点子”。

 

1.webp (4).jpg

【袁家村现任书记郭占武】

 

最终,破局之处,是食品安全。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社会的危机,但在袁家村党支部眼中,危机背后是蕴含着商机的,如何抓住这个商机?“农民捍卫食品安全”成为了全体袁家村人的信念,信念得以落地的本质,是依靠“三律”平衡,分别是自律、他律和神律。

 

自律体现为村民自己主动公示和承诺食物原料和制作过程,并严格遵行,只有自家吃的东西,才能卖给消费者,没有人会给自己吃不安全的食物。

 

他律则是袁家村党支部对食品安全近乎“严苛”的考量:为保证食材新鲜,小吃店不许摆放冰箱;麻花炸了三锅,必须重新换油;一旦发现餐具不消毒,停业三天;若是擅自采购外面的食物原料,会被立即取消经营资格。

 

神律的表现,是十分生猛的,每家小吃店门口都挂着一个牌子,写着“如果做不到食品安全的承诺,愿意让子孙受穷/全家当乞丐/降祸后代”之类的牌子,让祖先和神明来监督自己,虎毒不食子,没有人会拿后代的幸福开玩笑,虽然看起来是野路子,但不失为奇招。

 

1.webp (5).jpg

【袁家村村民的“野路子”——发毒誓】

 

自此,袁家村以食品安全为抓手来吸引人气,从办农家乐、建小吃街,到成立作坊、合作社,再到招商引资、进城出省,袁家村的乡村旅游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操办的风生水起,村民富起来了,袁家村火起来了。

 

不过在笔者看来,随着袁家村食品产业越做越大,本村的食物原料和小作坊式的加工方法,必然不能满足需求,例如,袁家村的酸奶消费额是平均10万元/天,这必然不是自家院子里养几头牛就能够满足的,靠野路子“打江山”是可以的,“坐江山”还是要引入正规军(各类食品安全质量体系),产业扩大后必然在一些环节是标准化的,但如何在标准化之外保持特色,是袁家村需要考虑的。

 

值得注意的是,自始至终,袁家村的关键决策都是由党支部提出方案,全体村民共同讨论表决,村集体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都在全体村民手中,即使面临外来投资商的巨大诱惑,袁家村从来没有在所有权和控制权上让步过。村集体的土地是合在一起开发使用的,村庄的集体建设用地,会平分给每家每户,清晰可量化,时刻公示,兼顾效率和公平。

 

同时,为了处理好外来商户、创客和本村村民的关系,平抑彼此间贫富差距过大,袁家村成立了农民夜校、各类协会(如小吃协会、文创协会、客栈协会等)和合作社,农民夜校是大家提高业务水平、促进精神层面自省和成长的地方,协会能够发挥沟通、联络、合作的作用,合作社则是通过入股和分红来缩小彼此间收入差距(即你赚的钱里也有我的一份)。

 

回想袁家村的二次创业,12年来,依靠安全食品,硬是闯出了一条逆袭之路,生猛美味。在这里,这种吃什么、怎么吃的看似浅显,罩得住外来创客的凌云志,拎得起本地村民的养家计,承载得了袁家村壮大集体经济的梦想,飞扬着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历史和小村庄的万丈光芒!

 

1.webp (7).jpg

【“在乡村发现中国团队”与袁家村团队合影】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来源:昆仑策网【综合】,据“乡村建设研究”等)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