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农村调研,国家乡村战略的实施,助推农村各方面发展驶上快车道,在一片形势大好中,在鼓足马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时,却出现发动机偶有抖动现象,细究原因,原来农村发展大部分地区都或多或少存在1米现象。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农民,而带领农民发展的是农村干部,他们之间1米距离给乡村振兴人为制造了阻力。
一、扶贫领域1米现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富裕了的农民因病、因伤等原因暂时返贫致贫是客观事实,所以扶贫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各地推动精准扶贫,充分发挥了考核作用,但成绩数字不能只是绝对向好,不能为了完成任务,面对因困难而求助的群众以已经帮扶过已脱贫为由而推之。这样虽捂住了事实,有了成绩,事实与成绩之间仅有1米距离,却寒了民心。
案例:
有一位60岁左右的老农,儿子死于车祸,儿媳跟别人走了,留下了三个未成年的小孙子,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绝望之际,他找到了村部,无人给说法,他又找到县民政部门,答复是他们家符合救助条件,但必须该村上报上来。来回几次,他失去了信心。他揣测说:因他没给村干部送礼,或是没有购买村干部买给他的价值2万元的化妆品……
我不敢无凭无据认为他说的是对的,我给他解释习总书记强调:“老虎”要露头就打,“苍蝇”乱飞也要拍,党中央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严厉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但我无法解释像他家符合条件的,基层为什么不上报,国家精准扶贫堵住了苍蝇贪腐的路径。
“无为”、“不为”软抵抗、软懈怠人为拉大了党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有为”与“无为”、“不为”一线之隔,1米距离。
二、学习领域1米现象
领袖思想、国家政策是非常接地气的,有厚重的黄土地气息,有泥土的芳香,但背书式的不接地气的宣讲、解读,让老百姓云里雾里如听天书一样,“经济软着陆”、“塔西佗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等,领袖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让农民学深悟透,转化为农民发展生产的内生动力,就不能用背书式的不接地气的宣讲、解读,这1米距离的精神分享与农民学习领悟用于实践如隔了万重山。
案例:
某日,某村群众组织起来听了一场“学院派”领导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农民群众非常渴望了解习总思想特别是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知识。调研时有村民告诉我说,我们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因为当时听讲者年龄都比较大,昏睡者多,最后鼓掌之后,各回各的家,重复昨天的故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证明,中国的高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领袖思想的指引,学习接受与领悟实践仅有1米距离,但被动式发展结果与主动创新结果相差的何止1米远的距离。农民需要领袖思想普照。
三、干群之间1米现象
村干部应该是由村民选举产生。但在现实中,由于存在很多因素,导致有些村干部直接由镇政府指定。目前,一些村两委选举之所以到最后演变为搞形式、走过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选举的机制不健全,村民依法自愿选举的权利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所以村干部眼里只有上级,绝对执行上级各项指令,弯腰领命。在执行中对村民却高高在上,别说俯下身子做公仆,能平等视之也不易。村干部和群众之间很难迈过这1米远的距离。
案例:
某村是集中居住区,由原来5个村合并而成,因为宗亲、血缘等因素影响,选举不出全体村民共同认可的村干部,于是上级直接安排外村人任村支部书记,而此村支部书记在县城有房,每天匆匆忙忙车来,而后匆匆忙忙车走,群众只记住了车牌号码和车身颜色,具体村支部书记长得是什么样,问之都摇头。
村官不算官,但直接与群众融为一体,群众的满意是对其工作的认可。脱离群众,人为制造的1米距离淡薄党和群众的血肉之情。
四、工作中的1米现象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要下“绣花”的功夫,因时、因地、因人精准谋划、精细施策、精确实践。凡事下足一番“绣花”功夫,往往事半功倍,而若是敷衍塞责,事倍功半不说,往往把好事办砸,简单问题复杂化,甚而矛盾激化,造成不可预想的恶果。小事难事是乐抓善抓还是推萎扯皮,中间之隔1米远的距离,若不仔细分辨,只看其摇旗呐喊劲,风尘仆仆样,可怜巴巴态。“同情心”会油然而生,而不追究责任,任其在新时代大发展中“滥竽充数”。
案例:
镇政府为帮助某村发展村集体经济,规划在该村建400亩生态养殖厂,前期政府多方找资源,争政策支持,经过专家科学选址后,就安排该村干部做群众思想工作:这块土沙化严重,种植的农作物收获不多,有村民长期包给别租种,年租金仅200-300元,而且风大时,会扬尘沙污染周边环境。现在经该村统一流转该块土地,每亩800元,同时附加条件是该厂用工优先雇佣流转土地者,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村集体收益,本应得到群众的支持。可现实是由于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够,工作不到位,群众不理解,造成了建厂工程进度受阻,若村干部事先下一番“绣花”功夫,给村民细细算下一账,这个时代想找个傻子怪难的。
村干部人到位和工作不到位,相差的也只是1米远的距离。
五、村规民约中的1米现象。
乡村治理有效是法治、德治、自治完美有机统一。但在中国农村不同的地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受风俗多样化、农民道德水平差异以及发展阶段不同的影响,很多问题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回答,相较于法,农民有时更倾向于情和理。一项公共事务99%同意却通常存1%的不同意,100-99=1,它们之间只相隔1。现在各村都流行制定村规民约张贴在村部办公室内或村公示栏墙上,字数密密麻麻,条条款款一应俱全。问村干部能大体知全吗?摇头者多,更何况普通村民。问其如何制订,村干部坦言网上找的也有抄邻村的。村规民约应该是根据全体村民意志集中形成,有浓厚的地域特点,是规范本村村民须遵守的纪律,有很强的约束力,是对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有益补充。可现实该村制订的村民公约与村民的意志和现实约束力相差的1米距离,距离虽进,但效力遥远。
案例:
某村统一治理中,多数人同意拆掉老房子、集中居住,但3户人家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同意,导致整个村庄无法整理,集中居住规划一拖再拖。当建成美丽家园后,又互相教唆走无理上访之路,给当地政府工作带来很大被动。1%否决99%现象的发生,导致多数人权益受损的情况。
若创新性地制定村民公约涵盖:涉及村民生产、生活,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目了然,成为生产、生活中自觉遵守的一道准绳。通过立下村民公约,既要保障了多数人的正当利益,更能防止村民自治异化为“村干部独治”现象发生。
六、处理问题公平公正原则上的1米现象
农村农民是中国最朴实最厚道的人,他们一般诉求非常低,只要能公平公正待之。而现实中,村干部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一碗水不能端平,同村人前后排可能同时有两家违建,一户被强拆,另一户却能保留,这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是权大于法、关系大于法,老百姓会无理由认为法只是针对弱者。现在多数乡村搞集中居住区建设,在涉及农民拆迁补偿时,村干部妥协、苟安使公平黯然失色。“钉子户”往往是村里的能人、有钱人、有关系的人或是宗族势力大的人。普通群众一般会积极响应配合政府工作,他们心里最大的障碍和失落感源于不公平不公正的阳光补偿,村干部和有关部门领导为了顺利推进工作,往往最后屈服于“钉子户”,妥协忍让迁就造成的现象是谁能无理坚持对抗,谁就能获得更大利益,这种所谓“钉子户”有时就像瘟疫一样传染,看、学、比带坏社会风气,给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也带了一定的人为阻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案例:
某村的拆迁时,只有一户是“钉子户”坚持不拆,影响整个工程进度,本来村民已经自发起来抵制,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导向,如果镇、村领导适时跟上做工作,利用自治、德治把问题解决在最初阶段。可事实是,因为第二天主要领导要来莅临指导工作,大小干部高效率运转起来,在头天下午为让该户拆迁,在原有赔偿款10多万元上又加上4万元,其他村民纷纷鸣不平,花钱买来的工程顺利进行,是得了民心还是失了民心?
“原则”上的1米距离到底有多远?
七、科学统筹安排中的1米现象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党顺应时代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科学规范、按规律办事是真理,为民办实事,一定立足于实际情况,上级部门及领导要深入农村一线,通过科学评估、统筹规划各村发展要素配置,基层要如实全面统计本村发展的优势与短板,认真整理、提炼,真实向上汇报,提出适合本村发展的初步规划,同时详列本村各种资源禀赋。上级总揽本地方发展全局兼顾各村具体发展现状,补短板、强优势。可现实是什么样?是下级盲目服从上级决定,完全听从上级隔空指挥,削足适履强推本村发展,甚至有时舍本逐末使优势不优、短板凸显。科学统筹安排中的1米现象人为割裂了“一切立足于实,一切立足于干”,迟滞了经济高速高质量发展。
案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某村按上级要求开展植树绿化工程,本应仔细分析该地理地貌、土质墒情、小气候特点、水环境等综合要素,经过市场调研,详写申请说明,列举本村适合在什么地方栽植何种树,特别是能助推村民致富的树种。这样,上级经过科学分析后,及时调配树苗。现实中有的村只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上级免费发多少树苗找地栽植就可以了,也有专人管理,但成活率不太高,还有的更是离谱,本是庄稼人理应懂得植树季节,可也有的村为了应对上级考核、检查,只重数量而不顾质量及效益,掩耳盗铃式的违背自然规律在冬天里植树,蔬菜有返季节的,那是因为有温室大棚。
上级科学统筹安排中与基层脱离实际蛮干的1米距离浪费了国家多少真金白银?
八、借鸡生蛋中的1米现象
借鸡生蛋与“等、靠、要”之间的1米距离是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借势发展,党建引领,夯实基础。“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成功案例:
某村在 2012年,省委驻某县帮扶工作队帮助该村建成了生猪养殖场和山羊养殖厂,2013年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扶贫结束后,探索利用本地农产品资源优势、2014年,依托村集体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动群众种植优质稻米,当年销售优质大米18万斤,盈利15万元。2015年成立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当年盈利46万元。2016年总投资600万元建成大米加工厂,2017年底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通过实行订单式农业发展模式,周边8个村集体流转土地2000多亩。
九、抱蛋生鸡中的1米现象
对于农村而言,老百姓最雄厚的资本就是土地,老百姓就靠地,土地是农民安家立业之金蛋,抱蛋孵鸡与循规蹈矩之间的1米距离是思想束缚与体制机制障碍。应立足实际、突出创新,盘活土地存量资源,实现贫瘠变“沃土”、土疙瘩变“软黄金”、有地农民变“有产居民”三个转变。“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进一步释放土地红利,以土地制度综合改革为牵引,以“优化空间、节约集约、提升效益、生态富民”为目标,统筹推进多规合一、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产权制度、土地供应制度等多项改革,按照“精准发力、以点带面、示范引导、全面突破”的思路,有效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路径,走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以土地改革撬动发展的新路径。抱蛋生鸡创新发展与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的左顾右盼的1米现象,距离说大不大,但很关键。实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走上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成功案例:
2017年某村已经将×××河以北四个村民小组800多亩土地流转到位,为了改变传统农业种植观念,实现高效农业以及绿色种植、养殖这一目标。以入股的方式联合外资实施稻蟹养殖项目,800亩稻蟹养殖使村集体经济收入将增加40万元左右,为了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生,态种植、养殖,又能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是一举多得。
乡村振兴中的1米距离决定乡村振兴的成败!!!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委党校;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深度调查:中国春节传统习俗消失速度令人震惊!外来宗教悄然改换信仰习俗~
2018-02-23黑色幽默丨北大有个社团叫“马克思主义研究协会” 做了个调查,然后被封杀了
2018-01-29•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 社会调查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