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说:“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在曾国藩看来,扰扰万众,大率皆中材耳。中材者,导之东则东,导之西则西;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可见,变化人才、造就人才,是领导艺术的核心工作。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蓝图确定后,剩下就看干部。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要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2015年4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位置刊登了社长杨振武领衔的一篇文章《三十四年后的追寻“四有”书记谷文昌》,并配发评论员文章《闻鼙鼓而思良将》。这是一个重要信号。“闻鼙鼓而思良将”,就是信号的核心内容。战鼓已响,中国正迈入“四个全面”的新时代,“我们的事业需要千万个谷文昌”,他是“四有”干部的楷模——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什么样的干部,才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好干部?他用“宰相必起于州牧,猛将必发于卒伍”谈基层工作的重要;用“尚贤者,政之本也”谈选贤任能;用“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谈选干部的重要;用“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谈好干部的锤炼;用“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谈选用干部的艺术。
首先,要多举措培养干部,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加强理论学习是党员干部谋事做人的必然要求,培养干部,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抓好实践锻炼这个关键。
一、强化政治理论培训,促其坚定理想信念
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党员干部成熟的标志。要想让干部成为好干部,首先就要不断改造其主观世界、加强其党性修养和品格陶冶。“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毛主席早就说过:“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古人云:“士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对于干部来讲,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如果不重视强化干部的理论学习,不注意改造其世界观,不努力加强其党性修养,就会使其迷失政治方向,就会使其失去人生的前进坐标,这是十分危险的。必须把强化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放在第一位,把加强思想政治修养作为提高其自身素质的基础,通过政治理论培训,切实把干部培养成政治上的明白人,对党绝对忠诚,头脑清醒、立场坚定。
一是要强化政治理论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当前,要组织干部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一切先进理论,特别要举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强化班,进行封闭式学习,促使干部静下心来,深入学习,真学、真懂、真吸收,深刻领会讲话精神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重要要求,更好地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讲话的核心要义,着力把握系列讲话贯穿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把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融入工作全过程,以讲话精神为指导,推动工作改革创新。总之,要引导干部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判断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二是要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对干部要深入进行党史、军史、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确保干部不忘记共产党人“来时的路”。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的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2015年农历羊年春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看望慰问老干部时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可见,对各级干部进行传统教育是当务之急。要深入开展以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为重点的宗旨教育,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重点的革命优良传统教育,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重点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强化公道正派理念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使领导干部始终做到高度负责、公道正派、求真务实、廉洁守纪,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特别要利用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革命传统资源,通过组织干部到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祭扫革命烈士墓,重温入党誓词,邀请革命老前辈作专题报告等形式,激励干部继承和发扬先烈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风。组织开展“学先烈、找差距、明方向”学习讨论活动,解决“向革命先烈学什么、立足本职做什么”的问题,确保干部学到深处、落在实处,做共产党人信仰的忠实实践者。
三是要强化反面教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组织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参观监狱,由服刑人员现身说法,无疑是一个很直接且收效很好的办法。由曾经的领导干部讲述自己从领导干部蜕变为腐败分子的过程,剖析失去自由的痛苦,以及给亲人和家庭带来的伤害,可以对参观人员的思想进行“洗礼”,让参观人员受到震撼与教育,促其面对监狱的高墙、电网,听着服刑人员发自内心的深深忏悔,切身体会犯罪者的悔恨和高墙内的滋味,感受生活的美好和自由的可贵。可以教育引导领导干部真正从内心深处警示自己,敬畏法律,把握好人生航向,珍惜现在,不忘责任,自立慎独,自觉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筑牢反腐思想防线,干净干事,廉洁从政。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一旦追逐名利、捞取功名,就会导致急功近利,贻误事业发展;一旦恃权轻法、心存侥幸,就会触犯法律受到制裁;一旦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自己谋私的工具,在危害党的事业的同时,自己也必将遭到“牢狱”之苦;一旦被金钱私欲、灯红酒绿冲昏了头脑,沦为阶下囚,往日的西装革履就将换成粗布囚衣,昔日的众星捧月、风光无限就会被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所替代。
二、强化业务技能培训,使其成为行家里手
农民务农要掌握农业知识和技能,工人做工要熟悉机器和操作程序,解放军备战要熟悉运用手中的武器。干部“当官”不仅要熟悉自己的业务范围和工作流程,还要联系工农群众,学习他们的知识。
一是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和高等院校的培训功能,集中封闭培训。积极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干部学校在干部培训方面的重要功能,采取聘请校外、域外的专家学者来讲课等各种方式,对干部进行集中、务实的业务培训,确保干部学有所成。加大与高等院校“联姻”的力度,建设培训基地,开设一些专业性强的培训班,以改善干部的专业知识结构。组织年纪较轻、发展潜力较大的后备干部到外地名校进行跟班学习。
二是督促干部自觉加强实践。干部的职责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古人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干部整天在大街上、机关大楼里打转转儿,很容易脱离群众、犯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甚至怕苦怕累,怕脏怕臭,脑子里只想着怎么追求个人进步,不会对社会有大贡献。一个人要想成功,智力和学识只占一半,和群众的感情、对社会的认知、坚韧不拔的精神、复杂环境下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等,也占一半。干部能有多大出息,能为党、为国家和人民做多少事,很大程度上就看能否自觉接受实践锻炼。只有和工农群众结合在一起,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培养起朴实的感情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迎接各种挑战道德干部,才能干成一番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业。如果连基本的接触和认知都没有,何谈建立深厚的干群感情呢?因此,要积极引导干部,切实督促干部自觉加强实践,真正融入群众,融入生产实践,与工农群众一个盘子里夹菜,一个锅里舀饭,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努力吸收工农群众创造的生产、生活方面的新鲜经验,提高自己。
三是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开放培训干部。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党员干部走出机关下到基层,有利于结合本职工作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任务,有利于查找自身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偏差和不足,有利于找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发展实践的结合点,从而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端正生活态度,厘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组织开展“艰苦体验”社会实践活动,让干部深入基层,磨练坚忍不拔的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踏踏实实干一番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业。要安排有发展潜力的领导干部到基层去工作,到社区、农村、厂矿,有计划地进行交流和轮岗,使领导干部干部在多种岗位的锻炼中丰富阅历,增长见识,加快成长。紧紧抓住与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教育等社会事业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组织干部通过挂职、互派等方式培训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三、强化历史经典培训,促其丰富思想内涵
古人认为: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阅读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就是培养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过程,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而实现自己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
要组织干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培训班,集中开展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以及《毛泽东选集》的学习培训,帮助干部系统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要组织干部文学经典著作培训班,帮助干部集中时间和精力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特别是国学经典,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不断提升工作水平。最好能让领导干部大段背诵《滕王阁序》、《岳阳楼记》以及唐诗、宋词、《古文观止》中的名篇,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思想内涵。要组织干部伦理经典著作培训班,帮助干部加强“为道”与“为政”两方面的伦理素养,使其明白“我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自觉培养仁爱、公正和节制等品德;使其明白“我应当做什么?”,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体恤民情,与老百姓心贴心,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要组织干部历史知识培训班,对干部进行历史知识专题培训,引导干部将其作为提高认识能力、加强政治修养、增强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开阔眼界和胸襟,在认识问题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不断提升工作水平,推进事业发展。要组织干部学法用法培训班,引导干部自觉提高法治素养,弄明白法律规定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悬法律明镜,手中紧握法律戒尺,知晓为官做事尺度,从而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自觉把权力置于宪法和法律之下,依法行使权力,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避免“权大于法、以权压法”的错识观念和行为。
四、健全干部自学机制,鼓励干部自学
学习贵在自觉。要建立客观实用的自学机制,引导干部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把学习提高放在首位,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力争通过学习,不断地丰富知识,储备理论,提高知识素养;通过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通过学习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通过学习,立足高点,使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敏捷、想问题更深、看问题更远。领导干部在学习中,要坚持突出重点学与全面系统学相结合。首先,针对份内的工作,重点学习有关业务知识,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些,为指导工作奠定较好基础,避免盲目指导;其次,为应对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自身所需,全面系统地学习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相关的党建理论、国情国策、公共管理、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中央的战略部署,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适应形势发展的能力,加强个人修养,为全面履行好工作职责奠定理论基础。
干部自学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发号召和提要求上,必须靠制度来落实,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习惯,融于日常工作与生活之中,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勤读书、勤思考的习惯,克服浮躁情绪,挤出时间学习,静心用心学习,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要建立完善党员干部学习档案,由组织部门落实领导干部学习笔记调阅制度,定期不定期调阅领导干部的学习笔记,检查自学情况。同时实行考学制度,定期不定期对政治、业务学习情况以笔试形式进行考核。将调阅笔记、“考学”、“述学”情况作为干部年终考核评优定等和职务进退留转的一项重要依据。要采取自主选学、读书会、党课、征文、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理论和业务,不断扩大学习的覆盖面和参与度。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搭建集学习、交流、考试、问卷调查、学习成果展示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在线学习平台,开展菜单式、自助式学习,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便捷性和有效性。要对利用业余时间进修学业的党员干部在资金和时间上给予充分支持。
五、健全干部“学考用”制度,强化学习效果和成果运用
建立行之有效的干部“学考用”制度,是检验干部理论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可以规范干部学习,增强自觉性、提高学习质量,可以促进干部端正学风,提高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可以加强和改进干部考核工作,更好地了解和使用干部。要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目标,不断探索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和体系,逐步实现领导干部学习考核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
一是要完善考核内容。
1、学习的基本状况和学习态度。了解干部开展理论学习活动的基本状况,包括学习计划的制定、投入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及出勤率状况、完成学习计划的实际进度等。考核干部理论学习的自觉性,看其能否认真遵守学习制度,真正把理论学习摆上重要位置,做理论学习的表率。
2、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了解干部的理论素质及水平,重点检查干部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学习领悟,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国情、党史和中外近、现代史,现代必备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知识的掌握,同时考核干部掌握履行工作职责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情况。
3、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主要包括两部分:了解领导干部运用理论改造主观世界的情况,即看干部能否坚持党的宗旨,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了解领导干部运用理论改造客观世界的情况,即看干部能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能否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是要规范考核办法。
1、脱产学习的考核。党政领导干部凡是在党校、干部院校进修学习的,学习结束时,要作出写实性的书面鉴定。学习一个月以上的,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班次和课程内容的要求,采取闭卷、开卷或撰写论文、学习总结等考试方式,把鉴定和考试成绩记入干部学习登记表。
2、集中学习的考核。主要从集中学习的出勤情况、结合理论学习开展调查研究情况、集中研讨的发言质量、运用理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际效果和撰写理论文章或学习心得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3、在职自学的考核。主要考核干部对规定的必读书目研读情况、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实际所选其他书籍的学习情况,以及本人撰写调研文章、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情况。还要结合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任前考核或届中、届末考核,采用个人述学、群众评学、组织考学的方法进行。个人述学。干部对自己的学习、运用理论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学习的内容、方式,学习的收效和指导实际工作的成效等。述学可单独进行,也可作为干部述职的一项内容。群众评学。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干部对干部学习理论、运用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和测评,通过召开座谈会、制作考核表等方式进行。组织考学。由组织部门对干部的学习态度、理论素养、学习效果特别是运用理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情况进行全面考察核实。对干部学习的情况进行考核后,应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档次。
三是要严格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结束后,要及时将考核结果向干部本人反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要求,督促干部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质量和自觉性。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分别建立干部理论学习档案,将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如实记入学习档案。考核结果要与评选先进挂钩,未达到考核标准的,不能评为先进个人,主要领导学习未达到考核标准的,单位不能评为先进党组织、先进集体;与年度考核挂钩,个人考核达不到标准的,年度考核不能评为称职以上等级。特别重要的一点,在干部学习考核结果的运用上,要让干部切实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就要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等文件中有关理论学习考核工作的规定,建立党政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对拟任的党政领导干部,进行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未能获得资格证书的,不能任职。在考察干部时,要查阅拟使用干部的学习档案,并把理论学习的情况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学习刻苦、理论联系实际、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要予以优先考虑;对考核结果被评定为较差且德才平平、没有明显政绩的干部,不能提拔使用。在干部考察材料中,要把干部理论学习的情况作为评价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呈报干部任免审批表时,必须填写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情况,未达到规定培训时间要求的,应视情况作出暂缓使用或先培训后上岗的处理。
其次,要精准使用,努力提高干部的使用效果
“以荐举人为己任,疆吏阔帅,几遍海内”的曾国藩认为: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才亦才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龃龉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适宜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干部任用工作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工作以及具体环节上,存在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组织部门责任与党委责任、下级党委责任与上级党委责任、提名责任与任用责任、考察者责任与谈话人责任等多层次责任关系,各层面的责任界定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实际工作中操作把握比较困难。在具体环节中,推荐者、考察者、讨论决定者的责任界定也存在这个问题。更何况干部是变化的,带“病”提职、带“病”上岗和提职上岗后“生病”,责任更是难以确定。这就给用人者提出了一个很严肃、很现实的命题。好干部成长起来、培养出来,关键是要用,不用或者用不好,最终等于还是没有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就“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进行了深刻阐述,为干部使用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一、用其所长,用其到位
清代思想家魏源讲过这样一段话:“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用人”。事实上,干部的优缺点总是因时、因地、因人、因事相比较而存在,是有条件的。“骏马能历险,耕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如果张飞拿绣花针、林黛玉持枪打仗,显然很荒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各有志,士各有爱。要使人才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决不能让学园艺的开机器,学化工的收废品,必须择其长而用之。有的干部说功好、练功差,写功好、做功差,这应该是缺点,放在基层往往很不合适。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基层锻炼再调整到机关工作,大多却做得很好。有的干部精于钻研业务,不善协调,做领导干部不合适,但做专业技术干部却很适得其才。所以,用人用其所长,放在最适合发挥优势的岗位上。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按才授任”。
一是要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知人。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更不能凭票、凭分看干部,要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全面观察了解干部的见识见解、品质情怀、境界格局、能力水平。看一个干部,要注重其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对那些有担当、有本事、坚持原则、个性鲜明的干部,组织上一定要为他们说公道话。
二是要以事找人而不是为人找事。习近平总书记说:有一种现象很值得注意,就是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干部好不好,群众有公论,实践有比较,领导心里也明白,但在具体用人时,结果却与事业需要和群众期盼大相径庭。这其中作祟的,是一些领导干部的私心杂念,是人们议论的“关系网”、“潜规则”。正是这些不健康的因素起作用,任人唯贤被丢在一边了,任人唯亲、任人唯利等问题发生了。干部群众对这些问题深恶痛绝。所以,在用人上,决不能把职位作为平衡照顾的手段,也不能把职位作为人情来送,从而为自己构建“利益圈”,为日后个人升迁做铺垫,要真正做到以事找人、人岗相适。更不能让“没有背景的”那些“能干的”在艰苦的环境中或者劳碌的岗位上一直干下去,只用不提拔,甚至,一旦发现其有所怨言,马上将其调整到“清闲”岗位,让其坐“冷板凳”。要下决心摒弃“用的合适叫锻炼,用的不合适叫磨练”、“热板凳是人坐的,冷板凳也是人坐的”、“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等错误理论,坚决杜绝“你能弹钢琴,偏让你跳芭蕾舞”,美其名曰“提高综合素质”的事情发生。
二、发挥绝对优势,发掘相对优势
宋代司马光总结说:“凡人之才性,各有所能,或优于德而强于才,或长于此而短于彼。”用人如器,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这是现代人才管理最基本的原则。俗话说,“瓜无滚圆,人无十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即使是“一专多能”的干部,也有“最长处”。用干部既要发挥绝对优势,也要发掘相对优势。
一是要注重发挥绝对优势。诗有言: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书有言: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使用领军干部就要充分发挥其绝对优势。判断领导人才的标准,首要的一条就是看其是否具有绝对优势和创造能量。袁隆平的绝对优势和创造能量是一千个普通人才比不得的。无独有偶的是,美国军方万般阻扰钱学森回国,说他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那是因为他们深深懂得领军人才绝对优势和创造能量的用处。因此,就要适时地选拔和使用他们,并把他们尽快推上重要领导岗位上来。对于那些具有绝对优势的人才,如果其绝对优势尚在休眠状态,尚未被完全发挥出来,就应该好好创造各种环境和机会,合理授权和激励,给发展空间和待遇,这是当前干部使用的一个当务之急。
二是要注意发掘相对优势。用才上要做到扬长避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极端重视挖掘准人才、潜人才的比较优势。如果只把眼睛盯在绝对优势上,就会觉得没人才可用,就很容易埋没和耽误人才。天下没有无用之物,只有用之不当之物;世间没有无用之才,只有用之不当之才。古人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有些甚至是先天性缺陷,但是用干部就要看到干部潜在的优势和长处。如果说人才的绝对优势是显露在外的显人才的优势,那么人才的比较优势则是潜在的优势。而潜在的优势,是准人才、潜人才的特点所在,必须要下大力气进行挖掘培养,才得到大家承认。扬长避短首先要知长察短,切实梳理干部的相对优势和强项。扬长避短关键是固长缩短,注重巩固干部的相对强项,努力形成优势。扬长避短最终要取长补短,借助干部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优势来弥补其短板和不足。要瞪大眼睛找人才的长处,拿着放大镜挖人才的比较优势,用其长、避其短,变阻力为动力,化缺点为优点,使常人变有才,使小才变成大才。
三、果断腾笼换鸟,力促凤凰涅槃
当前,发展速度换挡、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提出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思路,对于干部任用工作同样适用。“两只鸟论”语义通俗,内涵深邃,为如何用干部提供了重要遵循。在我国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干部都会面临不同的环境、复杂的境遇和众多的群众诉求。在这种情况下,干部更能得到一种历练,得到一次苦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方能成就事业,更能如“凤凰涅槃”获得作风上的新生。
“腾笼换鸟”“腾什么”、“换什么”?所谓“腾笼换鸟”,正是对“舍”与“得”的辩证把握。“老鸟”不走,“新鸟”不来;“新鸟”进笼,“老鸟”去哪?要把“鸟笼子”放在全球、全国、全省的大视野中去观察,寻求更为广阔的“腾挪空间”。“凤凰涅槃”脱胎换骨靠什么?靠的是锐意改革的勇气、矢志奋进的斗志、百折不回的毅力,靠的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胆识与智慧,靠的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的非凡魄力,靠的是创新驱动、奋发图强的实践。
现实生活中,有的干部能力素质好,走上领导岗位后,最初几年,所在地区(单位)的工作搞得红红火火,很有成效,但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放松要求,结果失误连连;有的意志衰退,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离,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对领导者和主管部门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干部选拔上不能择一而终,要“腾笼换鸟”,实施任期交流、轮岗锻炼制度,使实绩突出的优秀人才得到提拔重用,使工作平庸的得到及时淘汰和调整,防止干部在一个岗位上任职过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力促“凤凰涅槃”,帮助干部巩固优点,发挥特长,克服缺点,改进问题,使每位干部都能一直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防止矛盾向不利于干部成长进步的方向发展。要教育引导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把自己“摆进去”,走进改革“深水区”,常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紧张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立言立行,拿出“准、狠、韧”的劲头,高起点规划工作和人生、高标准践行宗旨和信念、高质量推进各项既定目标任务的落实,以知难而进的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勇气,聚焦发展不走神,锁定问题不放过,在一次次努力和拼搏中“凤凰涅槃”,实现新生,取信于民。另外,党组织还要积极建好金丝笼,吸引并留住凤凰。如此一来,方能构建“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局面。
四、净化政治生态,杜绝“官场逆淘汰”
所谓“逆淘汰”或叫“精英淘汰”,是指在政治、学术领域,具有真才实学和道德操守高尚者,遭到冷遇、排挤和打击、压制乃至被最先淘汰出局的现象。李太白只能游山玩水,陶渊明惟有去种田,屈原不得不自投汨罗江,伍子胥无奈受赐自杀。而与之伴生的现象是,一些缺乏才具、能力平庸、境界低下、道德品质较差乃至恶劣的庸人甚至坏人,他们反而因为善于投机钻营和趋炎附势,而成为官场竞争的胜利者顽强地生存下来。宋代的苏辙曾形象地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君子斗不过小人”现象。曾国藩曾说,社会大乱之前,必有三种前兆:
1、无论何事,均黑白不分。
2、善良的人,越来越谦虚客气;无用之人,越来越猖狂胡为。
3、问题到了严重的程度之后,凡事皆被合理化,一切均被默认,不痛不痒,莫名其妙地虚应一番。
曾国藩死后20年,大清朝终于灰飞烟灭。同样,于右任的《亡国三恶因》也颇有些意思:民穷财尽,社会破产,国家破产。国有金,吝不与人,为他人藏。此其一。善不能举,恶不能退,利不能兴,害不能除。化善而作贪,使学而为盗。此其二。宫中、府中、梦中,此哭中、彼笑中,外人窥伺中、霄小拨弄中,国际侦探金钱运动中,一举一动,一黜一陟,堕其术中。此其三。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深水区、发展攻坚期、转型关键期,各种矛盾问题交织叠加,民族复兴之路面临的内外部压力将会加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建立一种激励干部既开拓创新、勇于承担又清正廉洁的机制。这种机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是这种机制在“二代”、“拼爹”、“齐步走”氛围中不断被削弱,出现了领导干部感觉坚持原则难,尤其做廉洁干部难甚至被淘汰的现象,表现出了“官场逆淘汰”。与此同步,财富逆淘汰、经营逆淘汰、人才逆淘汰、行政逆淘汰、机构逆淘汰、改革逆淘汰、体制逆淘汰、学术逆淘汰、道德逆淘汰相继而生。而这里面,起带头作用的、危害最大的是“官场逆淘汰”。余秋雨在《东坡突围》中写道:当一代思想巨子、文学巨匠带着枷锁,行走在发配路上的时候,那是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官场逆淘汰”是一种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的不正常现象,首先损害的是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其次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直接利益和根本利益,最终损害的是党的事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要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做起”。这就为塑造健康的政治生态指明了方向。
当前,面对一些消极因素,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腾笼换鸟”,对症下药,及时治理,构建风清气正、政通人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这就需要建立真正能发挥竞争力的有效机制,合理配置资源。适合搞伯乐相马的岗位,首先要配好伯乐;适合市场赛马的岗位,先铺好跑道。不管是伯乐相马、还是跑道赛马,都需要制定细化的规则,克服选人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人为因素干扰等问题,特别是要防止权力不当干预。
一是杜绝“官场逆淘汰”,要从制度和文化两方面入手。政治生态受到污染,官员个人难以独善其身,这种风气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的盛行有着深刻复杂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明规则被潜规则取代。究其根源,这与我们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以及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官场文化有关联。历史上形成的人身依附、裙带政治、唯上是从等“官场糟粕”一时还难以清除。造成“逆淘汰”现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用人问题上的“按图索骥”、标准固化,机械地执行一个地方或单位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凭结构、民族结构、资历结构、党员与非党员比例等,结果导致优秀人才“不适合”、“不对路”,而并不很优秀的,倒因为符合“条件”,从而走上岗位,担当大任,这便有意无意地打击了不少人的工作积极性,演化成为“逆淘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改进工作作风,就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打破这种逆淘汰就要从制度和文化两方面入手。领导干部要有自我约束的责任意识;要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起一整套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者得逞的体制机制;要充分发挥法律监督、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对《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得逆淘汰的现象无处遁形,贪官、庸官、昏官被识破,其谄媚之术、浮夸之技丧失用武之地;加大对违规违纪选人用人、“逆淘汰”、“为官不为”等行为的查处等等。这些措施多管齐下,必定有助于铲除滋生“官场逆淘汰”的土壤。
二是杜绝“官场逆淘汰”,要“施肥”扬正气。净化政治生态,选人用人是关键,选好以后如何爱护培养、防止“近墨者被黑”是关键中的关键。2006年1月2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省委办公厅系统总结表彰会上谈到“激浊扬清”,他说,清代思想家顾炎武在《与公肃甥书》中说:“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这就是说,要兴国安邦正百官,必须除恶扬善,扶正祛邪,弘扬正气。要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批评空谈者,追究诬告者,宽容失误者,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科学把握“群众公认”,防止片面“以票取人”;落实干部监督制度,依法依纪打击拉票贿选风,显示净化政治生态的坚定决心。而这其中,最重要、最紧迫的是给积极干事的干部“施肥”,以扬正气。要施“知识肥”。针对干部中的“好苗子”,要依据其知识结构和特点,加大对其缺乏知识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干部的政治素养、能力素养、道德素养等。要施“经验肥”。要多多关心爱护干部中的“好苗子”,给他们择优配备有经验、有能力的帮手进行“传帮带”,有针对性地让其在难度更大的实践中得到历练。要施“纪律肥”。对干部中的“好苗子”,要严格实行考核监督,增强其自我培养的动力和压力。只有将干部中的“好苗子”,置于这样的用人环境之下,才能保证他们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不被迫“同流合污”,不被“逆淘汰”,从而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领导干部。
三是杜绝“官场逆淘汰”,要“喷药”除“害虫”。净化政治生态,仅仅对“好苗子”进行特别的爱护培养还不够,还要对“坏分子”进行“劝善”,鼓励其自我纠违改正,必要时进行“喷药”治病救人,对顽固坚持错误、拒绝改正的要坚决予以除“害虫”。时下一些五花八门的“逆淘汰”严重破坏了官场生态:止步不前的“恋旧病”、敷衍扯皮的“推诿病”、萎靡不振的“懒惰病”、麻木不仁的“冷漠病”、华而不实的“漂浮病”、只说不做的“空谈病”。沾染了这些“病”的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习惯于当看客、评论员,对干事的说三道四、品头论足,甚至横挑鼻子竖挑眼。更严重的问题是这种人竟然还很“吃香”,仕途顺利。有的同志坚持原则,往往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正所谓“你和我过不去,我就让你出局”;有的同志独善其身,不进“圈子”,领导层没有力挺的“靠山”,同事中没有帮腔的“哥们”,民主推荐时往往得票不多;有的同志埋头苦干,不混不赌,非但不能成为榜样,反倒成为被挖苦嘲讽的“另类”;有的注重学习,学有所成,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往往不被重用。这些潜规则看起来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听起来悖情悖理,却可畅通无阻,成为腐蚀党员和干部、败坏党的风气的沉疴毒瘤。如果任其大行其道,我们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又谈何好转?破除潜规则,根本之策是强化明规则,以正压邪,让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
总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优胜劣汰,是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如果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政治生态,那么干部队伍中的“优者”也会被逼成“劣者”。时代发展需要的是志虑忠纯、勤劳厚实、有智慧、有担当、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要以深化改革的精神和勇气对干部资源进行大挖掘、大整合,以有信仰、有理想、有气魄、有热情、有能力为标准,拓宽选人视野,为志虑忠纯、为人厚实、想担当、能担当的优秀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坚决果断地进行“腾笼换鸟”,将那些“耍权弄人技高一筹、汇报工作天花乱坠、面对困难一筹莫展、愚弄群众连哄带骗”的所谓“大把式”干部调离领导班子,将那些不胜任现职且缺乏工作能力、工作热情的领导干部,及时作出降职、免职、转岗、待岗和离岗培训等惩罚性调整,从而实现干部能上能下。
五、破格提拔干部,以“超擢”来振奋人心
按图索骥,永远也得不到良马;刻舟求剑,终生也找不到要找的东西。目前,在用干部上还存在一些思想僵化、方法机械的做法,还存在制约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清戒规律,尤其是,由于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尚未根本改变。中国干部的升迁之梯,实在是台阶太多,结果会使本来可以在更为合适的岗位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许多好干部,不得不匆匆忙忙地去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以及个人前途,按时按级地踩点儿,一步踩不上,步步踩不上。于是就有了转战官场、席不暇暖的紧张。比如,在地方为官(这是政界前途光明者必须的历练),你是一个副市长,是副地市级干部,但是你要就地升到真正的地方“一把手”即市委书记,那么你的正常升迁路线就是:常委副市长,常委、常务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市长,然后才是市委书记。这中间起码有四五个台阶。如果每一个位置干两年(这算是快的了),从一个副市长到市委书记,也要十年之久。这是一个起点为副地市级的干部晋升之路。如果你是一个基层的科员,终生也可能就是个副科或者正科,也就已经非常不错了。所以,从制度上或规则上简化中国干部晋升的台阶与等级,不搞得那么繁杂,也应当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内容。
曾国藩认为:办天下事要用天下才,办的事越大需要的人才就越多。据说曾国藩精通麻衣相法,而事实上,是他一生在考察人才方面摸索、积累了丰富经验。超擢就是他的用人之法中很重要的一个办法。“超擢”即越级提升,也就是对具有绝对优势的干部、真正优秀的干部打破常规,越级提拔。这种超擢的新常态,实际是重用廉洁从政、干净任事的“老实人”,摆正选官用人导向,坚持从严治吏,不让老实人吃亏。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最佳年龄,是构成最佳竞技状态的重要条件。”在实践中要敢于破格提拔人才,给他们加大负荷,努力缩短成才时间。在2014年1月最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指出,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逐级提拔。特别优秀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干部,可以突破任职资格规定或者越级提拔担任领导职务。这一政策导向的内涵是,对于一些成熟较早、工作实绩特别突出的年轻干部,应敢于大胆破格使用,不能畏首畏尾。但同样需要强调的是,破格不能“出格”,破格也有“格”,必须遵守相关规定,决不能以“破格提拔”为名行谋私之实。
“常格不破,大才难得”。“超擢”如一冬无雪,春雨骤降,禾苗勃勃焉。用人不循常“格”是治国理政的圭臬。人才“强”则国家“强”,人才优势必生发展优势。当前尤须破除一些“格”来深化干部任用工作。
一是要破除“年龄上限”之“格”。“选士用能,不拘长幼。”很长时期以来,按照“革命化、知识化、年青化、专业化”的用人方针,我们建立了新陈代谢机制,改善了干部的年龄梯次结构。但在执行中仍有搞“一刀切”甚至“念歪经”的。在一些地方,常常强调提拔副科级干部 “35岁以下”,提拔副县级干部“40岁左右”,“50岁以上”的干部不再考虑提拔为重要岗位的副地市级干部等等。这就使年龄稍大的干部失去了晋升的机会,工作积极性自然也就大打折扣。其实,对于科级干部来讲,到40岁以上才是真正干事业的年龄,对于县处级干部来讲,50—55岁才是干事业的年龄。此时的领导干部,既有文化、又有知识,既有经验、又有精力,既想干事、又能成事。现实中,干部和群众反映最多的是,对选用对象的胜任能力、实绩政绩讲得少,而对是否年轻强调的多,有的一味看“几0后”,似乎越小越好。由于过分强调年龄因素,一方面易致“拔苗助长”,一方面令不少能力强、但年龄偏大的干部早早遭遇晋升“天花板”。“雏凤清于老凤声”,这是人的自然规律;“霜叶红于二月花”、“姜还是老的辣”亦是客观存在。“年龄是个宝”,年龄不可不讲,但不能以此作为影响优秀干部担任公职的重要因素。这从中外古今经验看,大凡选用人才都是以胜任职位的能力为首要考量,年龄都不是一个影响政治人物担任公职(任命或参选)或担当重任的主要因素。新时期,中央一再强调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干部政策,坚决纠正干部任职年龄“一刀切”的做法,从制度上保证老中青梯次配备的干部任职年龄结构,既激励年轻干部奋发进取,又让其它年龄段的干部有前途、有奔头。要从实际出发,在公务类、非公务类干部和创新型领军人才选任的条件上,对年龄的权重适当放松和放宽,特别是对基层干部的任用年龄要适当放宽,在超擢提拔任用年轻的后起之秀的同时,也要不拘一格地重用经验丰富、群众公认而“大器晚成”的干部和创新型人才。
二是要破除“身份金牌”之“格”。屈原在《离骚》中说:“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意思是举用贤者和能者,当遵守规矩而不要有偏颇。我们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上之所以能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用人搞“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但是今天,在实际工作上仍然存在一些不合事宜的做法,如看其是否“历史清白”、是否“工人身份”等。特别是在一些地方,虽然没有公开发文禁止提拔工人身份的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都是把工人身份的人拒绝在“侯门”之外,挫伤了一些人才上进的积极性。“人才难得,唯才是举。”我们的事业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可“黄金无足金,白璧有微瑕”,世上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必须克服束缚人才的狭隘保守思想,摒弃政治“有色”眼镜看人,评价人才重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坚持“英雄不问出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不拘一格地提携那些有才华、贡献大但曾有“过失”和“微瑕”的或有争议的人才。
三是要破除“资历崇拜”之“格”。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科学的用人观,要求人才结构合理,组合优势明显。近年来,随着全日制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领导岗位要求第一学历必须是全日制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以上,至于只有高中学历的人,走上领导岗位简直是他们无法企及的梦想,甚至连想都不敢想。干部群众反映的用人偏颇主要是论资排辈和重文凭轻水平、重学历轻能力;反映实体部门和行业的用人问题,主要是“外来和尚好念经”的观念冷落了实用人才,有的花大钱招收高学历人才,尽管“博士一堆、研究生一队”,可有些是中看不中用。“生才贵适用”,必须进一步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在遴选和任用人才上坚持“重品行、讲实绩”,“讲贡献、不讲文凭”,对只会“讨巧”和“能说油子”要讲“不”字,大力营造“比真本实领、不比花拳绣腿,比发展成果、不比数字游戏,比惠及百姓、不比形象工程”的用人氛围,不拘一格地选用那些实干型人才。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当代陕西杂志社;【原创】来源:昆仑策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