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9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凭借其在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获得“物质科学奖”;
清华大学施一公因其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摘得“生命科学奖”;
今年首度颁发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则授予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作出的极其深刻的贡献的北京大学许晨阳。
By 2017未来科学大奖
首届数学与计算机奖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是中国第一个由民间发起的科学奖项。奖励对象不论国籍、性别和年龄,针对的是最有国际影响力的,经过时间考验的原创科研工作的科学家。但有一点,他们的主要工作一定是在大中华地区完成的。
评审体系参考诺贝尔奖,由科学家委员会推荐提名人,等到候选人名单确定后,再请全球范围相关领域专家对候选人的工作给予评价,最后由科学家委员会根据评价结果投票确定获奖者。获奖名单在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公布,而获奖者也只能在这一天才收到获奖消息,此前并不需要答辩,对他们来说,这个获奖当真是意外惊喜。
你以为只是从形式上模仿吗?虽然现在,未来科学大奖还只是枚小鲜肉,却是一枚想要成为跨越百年的老字号的小鲜肉。于是,今年,未来科学大奖在原本的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之外,多了一个连诺奖都没有的奖项——数学与计算机奖。
为什么要设置这么一个奖?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委员会代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李凯认为,任何科学都需要用数字做评价、做分析,计算机科学也一样。计算机科学从数学里面分出来,逐渐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只影响到大数据、AI等,还影响到了整个社会,但中国的计算机科学还是走在世界后面。
“这个奖的建立,还是能鼓励年轻的科学家,做一些有影响力和经过实践考验的工作,这样中国就可以走在世界的前面了。”李凯说。
在该奖项评选中,科学家委员会主要考虑的是基础数学研究对整个学科发展的影响。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表示,对大数据有用,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但如果候选人的工作与大数据或者计算机应用有关,可能会被更多地考虑到。
为什么是许晨阳?
潘建伟、施一公两位院士在科学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已经如雷贯耳,相形之下,这位首届数学与计算机奖获得者的名字就有些陌生了。
许晨阳,1981年生于重庆,2008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博雅讲席教授。
为什么会是许晨阳?
当然,就算未来科学大奖要鼓励年轻人,也要这位80后能有镇得住场子的本事。未来科学大奖给出的颁奖词中称,是为了表彰他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做出的极其深刻的贡献,特别是在双有理几何与奇点及其对偶复形的拓扑结构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卓越在哪里呢?
许晨阳在与C. Hacon和J. McKernan的合作研究中发展了具有对数结构的一般型空间序对的有界性理论。
这一理论的一项主要应用是证明了一般型代数簇的自同构群的有限性。这极大地推进了100多年前Hurwitz在代数曲线情形的古典结果与20世纪80年代肖刚在代数曲面情形的工作。
这一理论的其他重要应用包括Shokurov的ACC猜想的完全解决,以及在任意维数推广Deligne-Mumford的稳定曲线理论。
许晨阳与李驰合作建立了用极小模型纲领研究Fano代数簇的K-稳定性的一种理论架构,可以将涉及K-稳定性的问题归结为特殊检试构型的研究。
许晨阳在与C.Hacon的一篇论文中证明在特征为p情形下的三维代数簇上存在多重theta翻转操作(此处p是大于5的素数),推广了日本数学家森重文在特征零情形的工作。
在与J.Kollar的合作中,许晨阳发展了用极小模型纲领研究对偶复形的理论;特别是,他们研究了具有对数结构的Calabi-Yau序对的对偶复形,证明了其基本群的有限性质,从而解决了Kontsevich-Soibelman猜想在维数不超过四时的情形。
一句话:许晨阳发展了极为可观的理论和突破性技术,解决了一系列代数几何学中很多不同领域的重要几何问题, 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同时为代数几何学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得知获奖消息后,许晨阳一直在用“震惊”“振奋”来形容心情,在感受到鼓励之后,他主动说出了对这笔100万美金“巨款”的打算。
“我有一个想法,这个奖金我一定拿出一部分设立一些专门针对年轻人的奖,但是未来具体怎么操作我还没有想好。”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