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26讲话中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经济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基础性的部分。作为其中的标识性概念,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以后可能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经济建设是最大的政治
7.26讲话指出,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的攻坚战。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宁德地区工作了两年。《摆脱贫困》一书,就是这个时期他智慧的结晶。宁德九县市是贫困地区。习近平离任时,闽东成功脱离贫困线。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面临扶贫脱贫的严峻挑战。他的经验就是,贫困地区要改变面貌,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从治山治水这个“笨”工作上下功夫。
广大干部要对经济建设就是最大的政治这一点要加深理解。正如习近平所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在生产力的解放中,在国力的快速增强中,在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中,在与外部世界日益广泛的交往中才能得以最充分体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没有经济建设的物质成果,就不能给人民实实在在的好处,就难以争取民心。中国的成功点,恰在于我们重视经济建设的话说得早,事做得快,业立得牢。这样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国际地位,说话才有分量。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贫困地区的发展最根本的要靠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要领导就要有威信,领导的威信只有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坚持不懈为人民办事,才能逐步地树立起来。领导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只要我们密切联系人民,真正与民同苦、与民同忧,我们必定会重铸我们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必定会赢得全体人民的同心同德。
二、新常态是大逻辑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遇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投资、出口的拉动力越来越小,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越来越高,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紧。老路既行不通又走不远,必须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激发经济潜力,引领经济发展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用了“新常态”这样一个提法。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的新闻报道中,“新常态”一词在公众视野里第一次出现。2014年7月29日,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11月,在北京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他首次对“新常态”一词进行了系统阐述。“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速度、结构、动力构成“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内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判断,带来党中央经济工作思路的重大调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寻找发展新动力、挖掘新动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加速的顶层设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统部署和强力推动下,中国正在跨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
又一次世界科技革命已经呈现突破的先兆。以创新之力撬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早已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焦点。2015年3月,他就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5年11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创新”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6年5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发布。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是释放创新人才的最大潜力,实施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的热情。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创业,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归潮。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回应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应该“干什么”。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就要“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让绝对过剩的产能退烧去热;去杠杆,消除瘀堵虚肿,让资金血脉畅行;去库存,消除困扰发展的炎症病痛;降成本,减税降费,为企业休养生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补短板,提升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培育发展新产业,让经济社会发展强身健体。
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点进一步拓展,2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的中国制造,在这场从“有”到“优”的供给侧大变革中书写着转型升级的故事。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实现领跑,满足新需求、吸纳就业更多的服务业不断壮大。中国经济的新动能蓬勃而出,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超过56%,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等一大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接连取得突破。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次着力点是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结构之变的关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旗帜鲜明地提出来,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四、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
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篇章。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44万亿元,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国企改革要优化国有企业布局,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携手共同发展。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这成为深入推进国企改革的定盘星。“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增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力量,以不断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我们要增强乡村两级的集体经济。应该让人们亲身体会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感受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休戚与共的关系,从而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信心——这对道德的进步、思想觉悟的提高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此为统领,国企分类、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加强党的领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多个配套文件出台,共同形成了国企改革的设计图、施工图。2017年,混合所有制改革被列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要按照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的要求,推动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国有企业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要在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加以明确,具体的工作方式也要制度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央企已从115家减少到101家。11家中央企业完成重组,优化了核心竞争力,提高了国有资本效率。10家企业开展了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国有资本、国有经济在优化中壮大,公有制基础更加牢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回答了对中国经济“怎么看”的问题。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则为“干什么”勾勒了前行路径。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为“怎么干”提供了思想方法。这一系列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经济发展理念这篇大文章,需要我们在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努力写好。
(作者刘德中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来源:中工网)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社会调查 •
图片新闻